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江北:十年谱写生态乐章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0 06:55:5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江北:十年谱写生态乐章

毛岙村

江北:十年谱写生态乐章

山地马拉松赛

江北:十年谱写生态乐章

日湖公园

江北:十年谱写生态乐章

江北新三江口全景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今日的江北,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连接舟山群岛的桥头堡和新门户。她,连山、连水、连村又连城,有着宁波中心城区最大的优质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山水风情和厚实积淀的风土人文水乳交融,奠定江北发展的基石。

十年坚守,十年奋进。2006年,江北区提出“构筑生态文化大区”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高度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2010年,《江北区创建国家生态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启幕;2014年,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考核,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从“生态大区”到“生态江北”,从“美丽品质新江北”到“宜居宜业滨水品质新城”,见证的是江北生态建设发展之路的升格和变迁。

1  理念引领 坚守战略地位

理念先行,制定出台生态区建设规划,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机对接;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安全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高标准设立产业准入门槛与项目环保投入比例,严选重量级项目,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发展,按照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要求,切实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真正把中央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生态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相继开展印染、电镀、金属表面酸洗等重点行业整治和畜禽养殖、墓葬秩序、“五水共治”等专项整治;组织实施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农房两改”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

2  源头管控 开辟绿色路径

严格准入,坚决贯彻宁波市生态建设“红线”管控措施,切实履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监管制度,深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污染减排绩效挂钩等制度,实行“以新带老”、“增产减污”和“区域削减替代”的总量平衡政策和替代削减标准。对不符合准入条件“一票否决”,不予审批。

控制能耗,倒逼企业转型升级。4年来,累计创建省级绿色企业5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73家。同时,推进工业节能向建筑、交通等领域拓展,10个节能建筑建设项目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重点对不锈钢和铸造企业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

整治行业,按照“关注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思路,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管齐下”,重点抓好电镀、印染、铸造等高污染行业整治。同时,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推广工作。

3  专项整治 打造宜居环境

让天更蓝,出台《江北区“清洁空气”三年行动方案》,严格控制燃煤、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组织实施“禁燃区”行动,安排财政专项资金0.8亿元,淘汰燃煤锅炉104台,年减少煤耗5.7万吨;实施“黄标车”淘汰工作,累计淘汰“黄标车”4770辆,发放补贴资金2050万元;同时,严格监控建筑和道路扬尘。

让水更清,制定以《江北区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指导性意见》为纲要、5个专项方案为骨脉的1+X治水总体框架体系。2014年,完成城乡河道疏浚72公里,拆除涉水违建6万平方米,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关拆畜禽养殖场181家。同时,加大水岸同治,大力开展废旧塑料加工点、废旧家电拆解点、破烂王等三大整治工作,完成关停加工窝点共65家,破烂王整治共302家。

让景更美,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农房两改”等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实施改房、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背街小巷整治等项目。建成慈湖人家、姚江花园等多个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配套的安置小区,获省市党委政府表彰;积极推进乡村休闲、山水人文、都市农业等三条精品线和小康村、中心村、特色村等三类精品村建设,涌现了安山、毛岙、国庆、上邵等一批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特色乡村。

4  体制创新 营造共创氛围

加强组织,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态办,统筹协调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领导与辖区各街道、镇负责人签订生态区建设责任书,定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使生态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

创新考核,把生态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实行环境考核区级部门“一票否决”事项和基层考核“两挂钩、三否决”机制,充分发挥区、镇、村的作用。同时,创建领导小组通过经常性督查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举报监督等紧密结合的督查机制,定期通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激励基层,出台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对成功获得国家命名的生态街道、镇,一次性奖励250万元。增加财政投入,明确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所需资金纳入区政府年度专项资金预算计划,加强各类专项资金的整合。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四边三化”工作、出台基本农田财政补贴政策和英雄水库备用水源村庄居民环境补贴政策等。

十年建设硕果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江北区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0%、15%、23%,是宁波市“十一五”节能先进区(县)。“十二五”以来,加快整治重点污染行业,辖区内电镀、印染等企业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上级验收。金田铜业集团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全国循环经济项目。2011年被评为宁波市污染减排先进单位,2013年获得宁波生态市建设先进单位。去年,江北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达到7%,超额完成宁波市下达的能源“双控”目标责任。

生态工程扎实推进

“十二五”以来,江北区率先成为宁波市城乡饮用水一体化地区,率先完成宁波市新农村电气化、城市天然气改造和农村新区天然气入户;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先后建成工业园区、慈城新城、北外环及绕城高速连接线等道路配套污水管网;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采取就近接入大管网和建设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方式,加快推进辖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面推进四边绿化工作,“十二五”以来,累计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0000多亩,贯穿68公里北山休闲游步道,建成日湖公园、滨江公园、绕城高速、姚江、慈江等一批特色绿地景观,辖区森林覆盖率25.6%,生态公益林覆盖率88%(生态公益林覆盖率指占森林资源的百分比)。去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2.37平方米。

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全区城乡环境污染突出问题逐渐解决,2012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第二轮复查,2013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河网水质逐步改善,姚江重现水清鱼跃美景,被宁波市评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十周年生态建设“十大亮点”之一。大气质量保持稳定。同时,噪声达标区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噪声指标和辐射环境处于安全水平。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10+2”城市和产业功能区块,高标准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宁波北门户商务区和农业“两区”建设,积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都市产业体系。“十二五”以来,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2.5:39.1:58.4调整优化为2014年的1.9:35.4:62.7,相继建成老外滩、北岸财富广场、来福士广场、宁大产业园等以航运物流、法律事务、电子商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大产业增加值增幅来看,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4.1%、12.5%和12.8%,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基层创建全面覆盖

全区4个涉农街道、镇已全部成为国家级生态街道、镇。其中,慈城镇于2010年已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2年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查,并荣获浙江省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称号。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市级生态村41个、市级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7个、省级绿色社区(学校)9个、省市级森林城镇2个、省市级森林村庄55个。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度、满意度日益提高。

摄影 沈国峰 竺仕宝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