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记忆中最美的风景——老镇海人看后海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5 10:10:19   稿源: 镇海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你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1966年,朱萃玮摄于后海塘下。

你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1976年元旦,与工作队一起摄于安澜亭。

资料照片,翻拍自《镇海县志》插图:“泥马拾贝”。

回忆童年“落泥涂”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后海塘的北面,涨潮的时候是一片海,等潮退了后,便是一大片泥涂。“星期天或暑假期间,哥哥经常和同学一起去那里捉小海鲜。”朱萃玮说,哥哥觉得他小,不肯带他去,他就偷偷跟在后面去。

去泥涂捉小海鲜又称“落泥涂”。“‘落泥涂’是宁波的一句老话,代表一个行当,也是一种生计。”朱萃玮说,海滨城市的人,靠海吃海。那时候物质没有现在丰富,想改善生活了,就自己去后海塘那边下海捉小海鲜。

朱萃玮回忆,小时候从家里去后海塘,要经过后大街,那里人烟稀少,当时只有一家小店。再穿过邬家弄,那边有个邬家池。过一座桥,顺着石板路走,来到林庙,东边是一个水塘,南面有一些破旧的房子,这里后来建了望海楼。整个路上的景象到秋天有一种萧瑟的美。沿石阶走到塘上,扶着铁杆,再沿着人工凿出的半只脚大小的洞,一脚一脚往下挪,到底沿斜坡下去,就可以下到泥涂了。

落泥涂的人提着提桶、铅桶、竹篓,越过海塘,蹚过齐腿深的大水沟,踏上暗藏海鲜的泥涂。泥涂陷脚,最多陷到膝盖。年纪小的朱萃玮每次都把裤子卷得很高,天气炎热的时候,只穿一条裤头。

下泥涂还有一种装备叫“泥马”,又称作“泥艋”,是一种用木头做的小船。这种工具前头翘起,驾驶人用一条腿半跪在泥马船上,用另一只腿往后蹬,泥马船就能快速向前滑行。捡拾海鲜的时候,还可以放置竹篓、提桶等,方便好用。落泥涂的人远的下到十多里远,没有“泥马”的话,走回来会非常的累。返回时许多人骑在“泥马”上,箭一般“嗖嗖嗖”地滑过泥涂,场面非常壮观。小时候的朱萃玮与哥哥一起制作过一只 “泥马”,但非常笨重,没用过几次。

泥涂里有各种各样的小海鲜,最多的是泥螺,此外还有黄蛤(海瓜子)、蛤皮、蛏子、香螺(织纹螺)、沙蟹、泥鱼、杜鳗、弹涂鱼、青蟹、和尚蟹、海蚯蚓,等等。

海产品种类多,落泥涂的人也各有所侧重,有人专捡海瓜子,有人专捡泥螺,有人专捉青蟹,还有人专门甩钓弹涂鱼。有一种专业人员,他们罗窜网,就是用预先布置的大型网具,拦截鱼类,等退潮以后再去捡。还有一种捕捞方式叫“推挈”(一称推缉),捕捞人背着竹篓,手拿网兜,迎着潮头,边走边在浅海中捕捞海鲜,捕到的海鲜用“笊篱”一舀,放到竹篓里。

朱萃玮捡过最多的是泥螺。最初他没有经验,拾来的泥螺直接放入里桶,总是要爬出一些。后来,他才知道要将泥螺甩一下,将泥津甩掉。有时拾到的泥螺提桶装不下,他干脆把裤子脱掉,在两个裤脚处打结,就又能装许多泥螺了。回家后,淘洗净,用盐腌一两天,就可以吃了,口感特别好。“我们叫它压饭榔头。”朱萃玮说,因为咸,就着它能多吃饭。

落泥涂很辛苦,有时还会受伤。朱萃玮说,他偶尔在夏季落泥涂之前买一根脆瓜带在身边,捉海鲜时,不再上岸,在泥涂中就拿它顶饿和管渴。天气炎热时,赤膊落泥涂,后背常常被毒辣的太阳晒出很多水泡,晚上睡觉特别疼,到第二三天脱皮后稍微好些。由于赤脚,在泥涂里捣开脚是家常便饭。海涂里有牡蛎,壳硬而尖,一不小心踩到,就会割开一道口子。有时泥涂里的石头也会捣开脚,幸亏在海水里浸泡不会发炎。朱萃玮受过几次伤,最厉害的一次是在甩一只包铅皮的漏铅桶时,不小心被铅皮将右小腿划开了很深的口子,血流不止,当初留下的疤痕现在在他的腿上都依然可见。

然而,落泥涂的时候,开心总是多过痛苦。“当天将‘战利品’煮熟,吃掉。半天饿下来,尝到的那种美味,感受到的那种喜悦真是不可言传。”朱萃玮说。时至今日,朱萃玮依旧怀念那段美好时光。遗憾的是,那时候条件有限,没能留下一张照片。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