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我是寻根来了!”5月24日晚,82岁高龄的著名词作家邬大为老师抵达宁波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31年前,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过歌唱家蒋大为的深情演绎,通过春晚传遍了祖国的海角天涯。如今,这首名曲的词作者,时隔67年再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昨日,在奉化岳林中心小学,金报记者见到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
尽管年过八旬,邬大为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从那场难忘的邂逅,到儿时对家乡的点滴印象,到时下乐坛的词曲创作……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他始终面带微笑,时而朗诵歌词,时而即兴高歌。抑扬顿挫的言语中,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通讯员 黄成峰 凌青 记者 任元俊 文/摄
[ 回忆那曲经典 ]
两个奉化人在一起碰撞出的灵感
1963年初,冰雪茫茫的北疆,一场自卫反击战在这里打响。邬大为和创作组团队来到珍宝岛战役前线采风,迎面走来一位小战士,全身雪白,口罩上的冰渣“沙沙”地往下掉。
“冷不冷?”
“冷得发疼,像被猫咬一样。”
“最冷最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我在这里到处看到的是雪花,而现在我的家乡,马上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那片片桃花,再冷再苦也不觉得了。”
正是当年的这番情景和对话,激发了邬大为的创作灵感。“当时听完他的话,我就感到心中一股热气腾起。战士们驻守边疆,是为了让家乡的桃花美丽地绽放,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回忆起那一幕,邬大为这样感慨。
创作的灵感有了,但由于时代原因,他只能把它深藏心底,不敢表露。直到十年后,苏小明以一首《军港之夜》风靡军内外,让邬大为感受到“文艺的春天来了”。随后,他与著名作曲家铁源携手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并由蒋大为1984年带上春晚,从此一炮走红。
“这是两个奉化人在一起碰撞出的灵感。”邬大为告诉记者,虽然斯人已逝,但小战士这股保家卫国的精神已经通过歌曲传遍全国,“我要感谢他,也感谢奉化,这片养育了小战士的土地。”
[ 牵挂美丽故乡 ]
对奉化特产如数家珍,还能秀上几句宁波话
邬大为的祖籍位于奉化江口街道禾家桥村,虽然出生在杭州,后又定居沈阳,但家乡奉化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15岁那年,邬大为跟随父亲和哥哥回过奉化,来过家乡禾家桥村,并去了溪口雪窦寺和蒋母墓道游玩。家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邬大为说,那时家乡还比较贫困,但很美。尽管对家乡的记忆不多,但每年中秋,他的心里都难免泛起涟漪,想起家乡,“毕竟我的老家在奉化,在创作的时候,脑海中就想象着家乡桃花盛开的情景。”
邬大为告诉记者,对家乡的印象,更多来自于双亲,“我父母都是奉化人,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母亲是个孤儿,从小由英国人抚养长大。多数时候,父亲都在外工作,我能说宁波话,都是跟母亲学的。”说起家乡,邬大为绘声绘色,乡音犹在,还时不时给记者秀起几句“石骨铁硬”的宁波话。
“北方菜分量足,却不如南方菜精致、入味,”说起奉化的菜肴和特产,邬大为如数家珍,“鳝鱼、芋头、梅干菜,还有千层饼,我都爱吃。奉化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根。这里有淳朴、可爱的村民。这是我心中的桃源,美丽的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 踏上寻根之旅 ]
在家谱上看到自己名字,他眼眶都湿了
回到阔别67年的家乡,邬大为显得精神特别好。这两天,他先后走了好几个地方,丝毫不见旅途的劳累。
他先来到祖辈居住的禾家桥村,圆了自己的寻根梦。最令邬大为激动的是,在邬氏家谱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从家谱中看到自己名字,我的眼眶都湿了。”
随后,他参观了萧王庙街道林家村“天下第一桃园”和溪口镇新建村的“世界桃街”。现在虽然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但邬大为还是被家乡的美景深深吸引,连连说:“这里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的意境非常吻合,家乡就是我心中美丽的世外桃源。”
说起这次回家的感觉,邬大为用他最擅长的方式——作词,表达了他这几天的心情:我游遍了史上的名山大岳/我踏遍了天下的短巷长街/当我扑进奉化的怀抱/心里有种特别的感觉/这里的话语像芋艿头那样亲切/这里的情意像水蜜桃一般香甜/就连素不相识的儿童/也对你微笑,把你迎接……
“这里,是我生命的源泉,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今后创作的源泉。”邬大为说,他很想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桃花和水蜜桃是奉化靓丽的名片,他建议将桃树作为市树,把桃花作为市花,并以桃为主,组织创作一批风光歌曲,他也愿意为家乡创作最美的歌词。
[ 剖析当下乐坛 ]
没有深入到群众中
作品很多但精品少
1949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多年,邬大为迄今已发表词作品800余首。其中,不乏《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北疆连着我的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位作品颇丰的作词家,在昨天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当下乐坛的看法。
“我觉得现在的音乐作品很多,但精品不足。每年全国创作的歌曲有四五十万首,但流传开来的却只有寥寥几首。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歌手水平不行吗?我看不是,北京有很多歌唱家和明星大腕。是我们的创作者没有水平吗?也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呢?”
“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很多创作者没有深入到群众当中,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中去。如果不了解群众,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真实想法,又怎么能创作出他们喜爱的作品呢?”
他说起当年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歌曲一听,就拉近了我们与香港同胞的距离。歌词朗朗上口,也让无数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扣动人心弦的歌曲。”
■链接
金报发起寻找
当年的“小战士”
4月29日:蒋大为在央视节目中透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创作灵感来自词作者与一位驻守边疆小战士的对话,这位小战士是奉化溪口人。
5月6日:本报刊发《“小战士”,您在哪儿?词作者和演唱者在找您》报道,发动读者一起寻找当年的这位小战士。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来电提供线索。
5月8日:本报刊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奉化桃花最得体的“文化帽”》文章。通过追溯历史后发现,奉化有着几百年灿烂悠久的桃文化,一直是文人墨客汲取灵感的源泉。
5月15日:从奉化相关部门传来消息,溪口镇上跸驻村的一位叫王武位的人与“小战士”形象和经历最为吻合。遗憾的是,他已过世多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