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细菌战全国第一战场,浙江遭受日军三次细菌战袭击,为什么三次“靶心”都是衢州?历史是这样沉重……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万少华团队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追寻历史。
衢州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途经衢州的浙赣铁路是当时从杭州通往内陆的主要通道。
衢州还有一个始建于1933年的机场。1937年杭州沦陷后,国民党空军总指挥部就把衢州机场当作出击台湾和日本本岛的基地。
1941年12月7日,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悄悄策划一个绝密的军事行动计划。
1942年4月18日晚10时。16架B-25型轰炸机从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直飞日本本土,轰炸了东京、大阪、神户等城市。等日本军队反应过来,轰炸机队已经飞离日本。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这次“东京上空30秒”行动给予极高评价。杜利特尔及其轰炸机队的队员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英雄。
然而,当年杜利特尔轰炸机队在离开日本本土后却遇到了麻烦。
轰炸机队原定计划是到浙江衢州机场加油后返回。但由于天气恶劣和燃料耗尽,16架轰炸机均未能在中国机场平安降落,大部分轰炸机在衢州附近区域迫降或坠落。80名机组人员中的64人在中国军民帮助下获救,被护送到当时浙西行署所在地衢州,最终全部安全返回美国。
70年过去了,当年杜利特尔轰炸机队的80名成员中,还有5人在世。当年与杜利特尔同在1号机组的中尉副驾驶员理查德·科尔已经96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很多记忆都消失了,但中国军民营救我的历史片段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一段非常令我动情的历史。我永远感谢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民!”
几十年过去,这段跨越太平洋、跨越国籍的互助行动并没有被世人忘记。
1992年,衢州等地5位当年参与救助美军飞行员的老人,应邀赴美参加“杜利特尔行动50周年”纪念会,他们在庆典上被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和“人类杰出服务奖”。
如今,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永久展出着杜利特尔轰炸机队成员在中国得到营救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得克萨斯大学杜利特尔图书馆历史学家格兰斯意味深长地说:“作为历史学家,我将不断传播这一故事,让更多美国民众了解这一历史。现在许多美国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一史实。我认为,美国学校应将这一史实载入教科书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这非常重要!”
1994年,因为“杜利特尔行动”的缘分,衢州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结为友好城市。
衢州也因此遭到当年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残酷报复。
731部队长官石井四郎甚至亲临衢州,要求“以返回居民为目标,造成无人地带”。细菌战致使衢州5县累计发病多达30余万人,死难的人数高达51407人。衢州《大明报》当年曾记录惨状:“田野无人迹,午夜多哭声!沿途只见抬棺材。”
衢州成为日军细菌战部队在浙江造成伤害最大的地方。
这是沉重的历史,也是民族的伤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抚慰民族的伤痛,责任不能缺失”
历史启迪现实,现实回应历史。
柯城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为细菌战受害者服务,是医院的职责,更是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平台。医院发出动员令。很快,一个由万少华医生带队、12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烂脚病医疗小组迅速组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抚慰民族的伤痛,责任不能缺失。”万少华说,“活着,就是一种抗争。我们要让受害老人好好活着!”
虽然没有硝烟,没有剑影,但这里也是“抗战”延伸的战场。
九华上宅村,与弟弟相依为命的83岁老人郑土宣,烂脚上结了厚厚的黑垢。地上,淌着血水、脓水。
“老人的脚太脏了,更容易引起感染。”万少华对老人的亲属说,“你们要常给他洗脚啊!”
万少华拿来板刷使劲地为老人刷脚。烧好热水,担心温度过热,护士李芳芳又挑来凉水,把开水兑成温水。
脚洗干净了,药上好了,创口包扎起来了……这个终身未娶的老人,面对如此细心、耐心、认真地给自己检查、洗脚、消毒、上药、包扎的医生护士时,禁不住“呜呜”哭起来。
长期失群独居,使这些老人不愿见人,不愿说话。70多年的煎熬,有些老人的精神、心理有了一些问题。年轻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还曾遭到拒绝。
沟溪乡碗窑村,1939年出生的巫双良,因为细菌战烂脚后,贫病交加,也终身未娶,独自居住在敬老院内。
2009年6月,团队上门做治疗时,老人一边大声喊着:“出去!我不需要你们帮我!”一边将放在桌子的竹制品甩向万少华。
为了化解误会,万少华找村干部一起做工作。尽管干部们一再说巫双良脾气古怪,不好沟通,但万少华仍然坚持。
一次次耐心沟通,巫双良将信将疑,终于将溃烂的左腿伸向了万少华。
一次次上门救治,巫双良左腿上原本溃烂的创面开始结痂。看着渐渐好转的腿,老人满心欢喜。
“从最初的拒绝、不欢迎,到后来的信任,这是180度的转变。再看到老人们的烂脚渐渐好转,作为医生,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万少华说。
但情况并非一帆风顺。在后续的治疗中,一次,巫双良不让医护人员进屋。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之前进城门诊,花了20块钱车费,路途遥远好不容易进城去一趟医院,结果只拿回15块钱的药,老人一个劲地埋怨说“不值”。
为了消除误会,年轻人在门外一遍遍地道歉。他们也看到了工作中的疏忽,意识到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个老人制定不同的医疗方案:居住偏远,拖着烂脚进城看病不便的老人,就安排多上几次门,每次多留一些药水和纱布;对治疗没有信心、情绪低落甚至排斥的老人,就要注意多解释沟通,陪他们聊天。为了便于和老人们交流,老家江西的万少华认真学起了衢州话,甚至还用心学一些农村的“土话”。
在年轻人的关心救治下,如今,几乎每一个烂脚老人都学会了自己换药包扎。以往包裹不讲卫生的现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