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浙工大物理教授解读《碟中谍5》经典镜头有多少科学性?
稿源: 浙江在线  | 2015-09-14 20:38:55

  潜水

  水下憋气6分钟,动作专业且一丝不苟

  镜头:从40米深的瀑布顶端纵身跃下,水深30米处,压力是3个大气压这次阿汤哥的任务是:潜到水下(一个相当于封闭的瀑布式的装置中)去换置一块记载有特工个人信息的芯片。

  这个水流相当湍急的装置,水深40米处,气压达到5个大气压。

  熊宏伟根据电影中的场景估计,阿汤哥并没有潜到水底,但是2/3水深一定有。我们假设他偷天换日的场景大约是30米水深处,也就是有3个大气压。

  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比如1000米高空只有0.9个大气压,一般飞机下降时,由于速度比较快,而气压在增加,所以我们会感到耳朵、腮帮不适。

  但阿汤哥纵身一跃,直接以大约25米/秒的速度,飞入了大约3个大气压的怀抱,所以会有什么生理感觉,大家可以合理想象。

  物理教授看细节——这也是很让熊宏伟感动的一场戏。女搭档丽贝卡告诉阿汤哥扮演的伊森,他身上的氧气装备只能供给他3分钟的氧气。

  但是由于对抗水下装置,伊森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替换芯片。到紧急逃生的时候,仅凭借剩下的氧气和体力,他已经打不开水下逃生通道的门。这时,他选择放手。

  “这是他完全信任搭档的做法,他尽可能多地保留体力,等待救援。”

  熊宏伟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他放手以后,腮帮子凹得很厉害?”熊宏伟特别注意到的伊森的这个动作,有点像我们吮吸两边腮帮时的效果,它是调节气压保命的动作之一。

  “潜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身体内外的气压平衡。”物理学博士、潜水爱好者杨杨告诉记者,大气压最伤的是人的耳膜,如果到水下没有合理的平衡,耳膜很有可能会破掉。

  这个平衡的实现,靠的是鼻子和耳朵之间的连接部位:咽鼓管。

  所以更专业的观众,还会看到伊森在放手后,舌头同时在抽动,这也通过是打开咽鼓管,调节身体内外气压的做法。什么是“氮麻醉”——阿汤哥在水中放松的动作,在专业上叫做“氮麻醉”状态。

  水下和空气中一样,70%以上的气体成分都是氮气,加上几十米水深处压强如此之大,氮气一下子就通过毛孔压到人的血管里。氮气一进入血管,人的中枢神经就麻痹了,出现类似酒醉的状态。

  在这样类似昏迷的状态下,人可能可以在无氧气的情况下,再在水中坚持7~8分钟。

  当然,大家看了电影也有槽点:为什么不背氧气瓶下去?我猜,理性的理由是,背着大家伙更不方便逃生。别的理由呢?因为这样非常地不帅!

  幕后——

  为了这场“一镜到底”的关键戏码,靓汤哥和女主角在开曼群岛接受了192小时的专业自由潜水训练。“40米深,没有呼吸气筒,我训练自己长时间屏住呼吸。

  最后达到了6分半钟的记录,这样我们就能够进行后续拍摄了。”阿汤哥在幕后的纪录片中自述。

  最后,男女主角两人都拿到了AIDA(国际自由潜水组织)潜水资格证三星,达到自由潜水的水平。这相当于专家级别。

  写到这里,我的脑容量也烧得差不离了,唯有一个想法要表达:向传奇的阿汤哥致敬,向尊重科学、尊重观众的剧组致敬。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