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正月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比春节出现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06 07:03:21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猴年新春

  旧时的“元旦”,俗称“正月里”,就是如今的春节。“正月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春节的历史才100多年。

  历史上有过几个不同的正月。比如夏历以一月为正月,商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又以十月为正月。今天的正月,是汉武帝时确定的,以夏历一月为正月。民国推行公历,设立春节,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元1914年1月26日(农历甲寅年正月初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宰相王安石的这首诗,把当年过年放炮仗、贴春联、喝酒、走亲访友的年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没有什么大变。

  正月里是孩子企盼的节日。在我的记忆里,过年与大雪、屋檐下的冰凌联系在一起;与新衣服、新鞋子、路上来来往往拎着果包的人联系在一起;与拌有鸡爪、鸡肠、鸡肫的豆瓣酱、大头菜烤肉、油豆腐等平常吃不到的菜联系在一起;与寺庙中社戏的锣鼓声联系在一起。

  正月初一的重头戏是穿新衣、放炮仗、吃汤圆(果)、祀祖先、拜岁(父系)等。

  初二拜岁回母家

  初二开始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名曰“拜岁”。说是“尽五日乃止”,但大多会持续到正月十外。根据亲疏关系,确定走亲戚的先后顺序。小辈要先给长辈拜岁。拜岁时,要带果包。果包俗称包头,是经过简单包扎的南北干果、时新茶食。长辈接受了果包,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分拜岁钿。对于远亲、老友,尽可能走动,假如一年不走,来年怕是再不会走动了。

  初二是年轻的妈妈回娘家的日子。带上足够的果包、红包,与丈夫、孩子同行。到了娘家,先拜见父母,再走访娘家的亲戚。“小来外婆家”,笔者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外婆会给我拜岁钿,还会将好吃的东西塞满我的口袋。尽管离家才几里路,还不够现在晚上散步的距离,也会住上几宿,在外婆家玩个痛快。

  在亲戚家吃饭不可以随便动筷。主人未动过筷的鱼,是绝对不能动的,即便他做出要给你夹鱼的样子,也要赶紧拦住。笔者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碗鱼,纯粹是摆设,至少要上桌十多次后才会真正动筷吃掉。

  初五开市拜财神

  初五“开市”。初一到初四,除了茶坊、酒肆、杂货店等“长生店”照常营业,其他的店家都放年假,到初五才恢复营业。所以,初五一早的炮仗此起彼伏,大家都要恭请财神降临。店堂里的祭祀仪式是少不了的,祭品除了全猪、全羊,还有公鸡、雄鹅,鱼一定要用红鲤鱼,“鲤”与“利”、“鱼”与“余”同音,寄托了“有利可图”、“年年有余”的希望。祀毕的鲤鱼由两人去江河放生,以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祭祀时,老板亲自点燃香烛,然后敬酒、跪拜,拜完再让“阿大(经理)”拜。阿大拜后,老板退席,由阿大主持祭祀,按员工的职位高低点名,点到的员工向财神行跪拜礼。如果老板想炒某人“鱿鱼”,这时就不请他拜了,对方也心知肚明,卷铺盖走人。

  初七初八敬人谷

  初七是“人日”。西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人日以人为本,这一天官府不得处决罪犯、家长不可打骂孩子。

  初八是“谷日”。民间有“头八晴,好年成”的说法。父母让孩子背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珍惜五谷,吃饭不能掉饭粒、剩饭碗。城里人会带着孩子到郊外观看麦子、蚕豆的长势,回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饭,大人仅仅在一旁指导。

  初九初十拜诸神

  初九又称“上九日”,是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天日。这是一个感受天人合一的道教节日。这一天禁止晒被服、倒垃圾、倒马桶、挑粪便,以示对天的敬重。所有道观,自子正(零时)到寅时(四时前后),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百姓人家也备香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望空叩拜,求上天赐福。

  初十是“地日”,是传说中石头的生日。这一天要祭祀碾、磨、碓、臼及泰山石敢当诸神。祭祀之前,忌用任何石器。据我市民俗专家赵伟伦先生介绍,在宁波西乡一带,初十还有“贺老鼠嫁囡”的习俗。这一天忌开箱、柜,不要惊动老鼠。头天晚上,孩子将糖果、花生、面饼等置于旮旯处,然后敲打锅盖、筲箕,表示祝贺。次日一早,将鼠穴封闭,以为可绝鼠患。

  十五元宵赏灯彩

  十五是“元宵”,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太阳称元旦,第一个月圆称元宵,虽然元旦后来移到了公历的1月1日,但元宵依旧。到了元宵,是正月里的又一个高潮。“唐世始以三元放灯”,闹元宵由来已久。这一天,人们看灯、闹灯、猜灯谜、吃汤圆其乐融融。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越剧《王老虎抢亲》,说的都是这一天的故事。

  元宵节自十三开始“上灯”。街上张灯结彩,孩子们提彩灯走街串户。从上灯日起,各色灯彩开始上街表演。有戴面具的表演者,身穿深黄色的大襟布衫,谓“调大头和尚”;也有类似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两人穿着戏服,扮成财神模样,手捧年糕粉做的金元宝,到各家门口说唱一番,讨得些许赏钱;还有调龙灯、调狮子灯、调车子灯、调马灯等大型表演。笔者至今仍能哼出“哎格仑登哎”的马灯调来。十四夜称“试灯”夜。孩子们持彩灯遍照门墙户灶,边走边唱:“正月十四夜,我和蚊虫分世界,我在滴水里,你在滴水外,嗬—去!嗬—去!”到了元宵夜,街上更是灯火辉煌,孩子们持彩灯照门户、照仓库、照店堂、照灶间,谓之照五谷,边走边唱:“正月半照五谷,缸缸满,甏甏满。铜钿银子照进来,蛇虫百脚照出去。”十八是落灯夜,以汤团祭祖后开始卸神像、撤灯彩,然后吃猪油汤团。

  至此,正月里的活动全部结束。孩子们又开始企盼明年的正月里。

  撰稿叶龙虎

  剪纸谢才华

编辑: 杜寅

“正月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比春节出现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06 07:03:21

  旧时的“元旦”,俗称“正月里”,就是如今的春节。“正月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春节的历史才100多年。

  历史上有过几个不同的正月。比如夏历以一月为正月,商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又以十月为正月。今天的正月,是汉武帝时确定的,以夏历一月为正月。民国推行公历,设立春节,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元1914年1月26日(农历甲寅年正月初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宰相王安石的这首诗,把当年过年放炮仗、贴春联、喝酒、走亲访友的年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没有什么大变。

  正月里是孩子企盼的节日。在我的记忆里,过年与大雪、屋檐下的冰凌联系在一起;与新衣服、新鞋子、路上来来往往拎着果包的人联系在一起;与拌有鸡爪、鸡肠、鸡肫的豆瓣酱、大头菜烤肉、油豆腐等平常吃不到的菜联系在一起;与寺庙中社戏的锣鼓声联系在一起。

  正月初一的重头戏是穿新衣、放炮仗、吃汤圆(果)、祀祖先、拜岁(父系)等。

  初二拜岁回母家

  初二开始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名曰“拜岁”。说是“尽五日乃止”,但大多会持续到正月十外。根据亲疏关系,确定走亲戚的先后顺序。小辈要先给长辈拜岁。拜岁时,要带果包。果包俗称包头,是经过简单包扎的南北干果、时新茶食。长辈接受了果包,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分拜岁钿。对于远亲、老友,尽可能走动,假如一年不走,来年怕是再不会走动了。

  初二是年轻的妈妈回娘家的日子。带上足够的果包、红包,与丈夫、孩子同行。到了娘家,先拜见父母,再走访娘家的亲戚。“小来外婆家”,笔者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外婆会给我拜岁钿,还会将好吃的东西塞满我的口袋。尽管离家才几里路,还不够现在晚上散步的距离,也会住上几宿,在外婆家玩个痛快。

  在亲戚家吃饭不可以随便动筷。主人未动过筷的鱼,是绝对不能动的,即便他做出要给你夹鱼的样子,也要赶紧拦住。笔者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碗鱼,纯粹是摆设,至少要上桌十多次后才会真正动筷吃掉。

  初五开市拜财神

  初五“开市”。初一到初四,除了茶坊、酒肆、杂货店等“长生店”照常营业,其他的店家都放年假,到初五才恢复营业。所以,初五一早的炮仗此起彼伏,大家都要恭请财神降临。店堂里的祭祀仪式是少不了的,祭品除了全猪、全羊,还有公鸡、雄鹅,鱼一定要用红鲤鱼,“鲤”与“利”、“鱼”与“余”同音,寄托了“有利可图”、“年年有余”的希望。祀毕的鲤鱼由两人去江河放生,以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祭祀时,老板亲自点燃香烛,然后敬酒、跪拜,拜完再让“阿大(经理)”拜。阿大拜后,老板退席,由阿大主持祭祀,按员工的职位高低点名,点到的员工向财神行跪拜礼。如果老板想炒某人“鱿鱼”,这时就不请他拜了,对方也心知肚明,卷铺盖走人。

  初七初八敬人谷

  初七是“人日”。西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人日以人为本,这一天官府不得处决罪犯、家长不可打骂孩子。

  初八是“谷日”。民间有“头八晴,好年成”的说法。父母让孩子背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珍惜五谷,吃饭不能掉饭粒、剩饭碗。城里人会带着孩子到郊外观看麦子、蚕豆的长势,回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饭,大人仅仅在一旁指导。

  初九初十拜诸神

  初九又称“上九日”,是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天日。这是一个感受天人合一的道教节日。这一天禁止晒被服、倒垃圾、倒马桶、挑粪便,以示对天的敬重。所有道观,自子正(零时)到寅时(四时前后),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百姓人家也备香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望空叩拜,求上天赐福。

  初十是“地日”,是传说中石头的生日。这一天要祭祀碾、磨、碓、臼及泰山石敢当诸神。祭祀之前,忌用任何石器。据我市民俗专家赵伟伦先生介绍,在宁波西乡一带,初十还有“贺老鼠嫁囡”的习俗。这一天忌开箱、柜,不要惊动老鼠。头天晚上,孩子将糖果、花生、面饼等置于旮旯处,然后敲打锅盖、筲箕,表示祝贺。次日一早,将鼠穴封闭,以为可绝鼠患。

  十五元宵赏灯彩

  十五是“元宵”,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太阳称元旦,第一个月圆称元宵,虽然元旦后来移到了公历的1月1日,但元宵依旧。到了元宵,是正月里的又一个高潮。“唐世始以三元放灯”,闹元宵由来已久。这一天,人们看灯、闹灯、猜灯谜、吃汤圆其乐融融。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越剧《王老虎抢亲》,说的都是这一天的故事。

  元宵节自十三开始“上灯”。街上张灯结彩,孩子们提彩灯走街串户。从上灯日起,各色灯彩开始上街表演。有戴面具的表演者,身穿深黄色的大襟布衫,谓“调大头和尚”;也有类似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两人穿着戏服,扮成财神模样,手捧年糕粉做的金元宝,到各家门口说唱一番,讨得些许赏钱;还有调龙灯、调狮子灯、调车子灯、调马灯等大型表演。笔者至今仍能哼出“哎格仑登哎”的马灯调来。十四夜称“试灯”夜。孩子们持彩灯遍照门墙户灶,边走边唱:“正月十四夜,我和蚊虫分世界,我在滴水里,你在滴水外,嗬—去!嗬—去!”到了元宵夜,街上更是灯火辉煌,孩子们持彩灯照门户、照仓库、照店堂、照灶间,谓之照五谷,边走边唱:“正月半照五谷,缸缸满,甏甏满。铜钿银子照进来,蛇虫百脚照出去。”十八是落灯夜,以汤团祭祖后开始卸神像、撤灯彩,然后吃猪油汤团。

  至此,正月里的活动全部结束。孩子们又开始企盼明年的正月里。

  撰稿叶龙虎

  剪纸谢才华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