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突发·现场 正文
镇海九龙湖猴岛见闻:“大王派俺来巡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07 10:20:12 报料热线:81850000

  和其他生肖所属的年份相比,猴年似乎总能引起人们格外多的关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

  在这个属于猴子们的“本命年”,记者来到了位于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猴岛。据说这里是宁波为数不多、保留有散养猴子的地方。

  宁波人常常用来教训小孩的“猴子尾巴翘上天”、“猢狲搭热石”究竟是啥意思?现在的猴子究竟是像猴山上常能看到的那样,成了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还是保留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抓耳挠腮?

  想知道答案吗?继续往下看吧……

  跟孙悟空算“近亲”?

  登上猴岛,一路拾阶而上,都没见到猴子的踪影,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既然称之为猴岛,猴子才是这岛上真正的主人,而这个主人未免也太不好客。

  工作人员说,或许是因为天气太冷,猴子们都找地方躲起来了。

  一直走到石阶尽头,“主人”才姗姗来迟。

  一共有两间高大的铁笼,一间走的是欧美简约风,笼子里除了水槽、爬梯,没有多余的装饰;另一间走的是中国园林风,笼子里有一座到处是洞的假山。

  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不稀奇,令人意外的是还有十几只猴子在笼子外嬉戏、觅食。

  它们身上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在山道两侧树木上腾跳挪移,或者蹲在山道上瞪着两只眼睛四处张望,或者趴在山道边,在草丛里扒拉吃的。

  见到有人靠近,猴子的态度是谨慎的,不亲近,也不闪躲。

  岛上的猴子属于猕猴,就是那种很多人在动物园猴山上看到过,又或者偶尔在街头杂耍表演中会看到的长着黄褐色的毛,总是“不知羞耻”地当众露出红屁股的猴子。

  尽管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而且猕猴也不罕见,但它还是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所以说,即便是在猴的世界里,光看“颜值”也是不行的。

  在中国,猕猴主要分布在南方,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

  换言之,浙江不能算是猕猴的故乡。看来,这些猕猴也是“异乡客”。

  据工作人员回忆,猕猴最早是由附近的居民带上岛的,总共也就四五只,任它们“野蛮生长”。那时景区还没建立,有居民会不定期划着木船,带点五谷杂粮上来给它们吃。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岛上已经繁衍生存了近百只猕猴,其中散养的有近30只,成了名副其实的猴岛。

  说起猕猴,很多人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有那只假冒孙悟空的六耳猕猴。

  孙悟空的原型是不是猕猴?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

  胡适曾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孙悟空竟然是个“外国人”,相信很多人内心是拒绝的。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胡适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像一只猿猴。

  也有说法认为孙悟空有现实原型:

  在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

  在史书中曾记载唐朝有一位叫悟空的和尚,是唐代西天取经行动的最后一人,曾参与佛经的翻译;

  也有说法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在河南南阳市下辖新野县任知县,而新野有“猴艺故里”的称谓,新野猴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猴戏所用的猴子为中华猕猴。

  吴承恩在任期间,耳濡目染了新野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猴戏很感兴趣,对猴子的情态观察细致入微,进而影响了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猴子尾巴翘上天”那是有点真本事

  猕猴的生活看上去挺和谐,哪怕是隔着铁栅栏,笼养的和散养的还不时依偎在一起,有时是在共享好吃的,有时又像是在低声耳语。

  更有身形娇小的,脑袋刚好能挤过铁栅栏的缝隙,在笼内笼外自由来去。

  猕猴喜欢过集群生活,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

  猴群的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有关,一般有十数头或数十头。等到繁殖或缺食季节,往往集群会大些,活动范围也会更大些。

  “它们可是属于不同集群的。”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戳破了眼前其乐融融的画面。

  就拿猴岛上的猕猴来说,虽然只有百来只,却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欧式简约风”铁笼里的是一个集群,“中国园林风”铁笼里的又是一个集群,散养在外面的又是一个集群。

  所谓群龙不可无首,对猕猴来说也一样,每个集群都有属于自己的猴王。尽管猕猴很善于模仿人的动作,但要它们“文明选举”难度太大。猴王的产生,依靠的还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打架。

  当猴王逐渐老去,那些自觉有竞争实力的雄猴就会跃跃欲试,比如当着猴王的面翘尾巴。要知道,在一个集群中,只有猴王才有资格把尾巴翘得老高,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

  小时候,常听老师或家长用“猴子尾巴翘上天”来形容一个人的骄傲自满。如今想想,人家猴子翘尾巴,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经过你死我活的战斗,最后的胜者就成为新的猴王,享有特权:有好吃的可以先吃,还可以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三宫六院,妻妾成群”的“后宫戏”在猴界也没少上演。

  至于那些落败者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默默数着伤口到天亮。

  如果你以为猕猴只是一群喜欢“窝里斗”的蠢家伙,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个集群的猕猴还是非常团结的。当它们集体行动时,会安排“哨兵”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信号,招呼同伴们迅速转移。若是情况危急,它们还会凭借攀崖越险的娴熟技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工作人员试图把在外面玩耍的两只猕猴抓到笼子里,被抓的猕猴发出尖锐的叫声,一起玩耍的同伴们迅速围拢过来,怒目圆睁,伸出爪子向工作人员挠过来,就像是自己受了欺负一样。

  每当集群里有小猕猴出生,整个集群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来保护小猕猴的安全,哪怕不是亲生的。

  吃起东西来就是“心机boy”

  猴岛上竖着警示牌,不建议游客投喂。有散养的猴子,竟然不建议投喂?说好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呢?

  工作人员说,不信,可以试试。

  拿出一块巧克力,对半拗开,朝三只聚在一起的散养猕猴扔过去,竟然扔到了跟前不远的位置。只见三道疾驰的“闪电”掠过,所有人都不由自主连连后退。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只是这么小小的一个举动,竟然被那些蹲在树上、扒在笼子上、趴在草丛里的猴子看在眼里,一下近10只散养的猕猴飞扑过来,蹲在跟前,眼巴巴地盯着。

  “如果你要喂食,最好一次性喂完,不要把吃的捏在手里不肯放,也千万不要让它们看到你随身带的包里还有其他吃的。”工作人员叮嘱道,“这可是一群强盗。”

  “啊!”不远处传来一声尖叫。

  散养的猕猴像是收到了什么命令,全体掉转头,向山道的另一头窜过去。就连笼子里原本悠闲自得的猕猴也纷纷挤到笼子的另一边,感觉像是粉丝见到了自己钟爱的明星。

  “肯定是有人在喂食。”尽管还没有看清楚状况,工作人员已经得出了结论。

  跑过去一看,果不其然,是三四个上猴岛游玩的游客,其中一个女游客手里拎着约有两斤瓜子。

  或许是看到散养的猕猴觉得新奇,女游客从塑料袋里掏出一把瓜子撒在地上,打算逗逗它们。未曾想,近20只猕猴从四面八方拥来,把女游客吓得花容失色。

  很显然,一把瓜子无法满足近20只猕猴的胃口,不少猕猴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着女游客手里装有瓜子的塑料袋,一副想要又不敢要的样子。

  就在一刹那,其中身形最强壮的一只猕猴一跃而起……还没等大伙儿反应过来,只听到女游客又是一声尖叫,手中的塑料袋已经抓破,整袋瓜子撒落一地。

  “我本来是准备买来过年吃的。”女游客一脸惊魂未定又无奈。

  猕猴们可顾不得那么多,它们低着头,两只前爪左右开弓,不停地往嘴巴里塞瓜子。速度之快,甚至都来不及咀嚼,吃相难看极了。

  看到这副样子,可算是对“猴急”这个词有了真切而生动的认识。

  工作人员说,猕猴的两腮各有一个颊囊,俗称“嗉袋”,可以用来储存食物。有些猕猴在觅食时会以最快的速度把食物放进颊囊,鼓着两只腮帮子,等回到安全的、没有同伴跟自己争食的地方,再吐出来细细咀嚼。

  那只抓落塑料袋的猕猴便是如此,把腮帮子塞得鼓鼓的,回身窜到一旁石栏杆上,闷声不响地嗑起瓜子来,只留给众人一个背影。

  没错,猕猴是会嗑瓜子的。别看它们抢东西吃的样子很难看,可吃起东西来却很讲究,把瓜子放在嘴巴里一咬,用两只前爪一掰,瓜子肉就出来了。

  关键速度还很快,让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我吃瓜子都没有这么快。”女游客说。

  这边厢散养的猕猴吃得欢,那边厢笼养的猕猴已经急红了眼,把整个身子贴在栏杆上,嗷嗷直叫。

  工作人员不忍心,从地上抓起一把瓜子,递给它们。出人意料的是,“猴急”的猕猴们这回表现得很淡定,乖乖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瓜子。

  “正常情况下,猕猴不会主动攻击人。投喂时最忌讳‘逗你玩’,伸手要给又不给,猕猴脾气不好,一旦急起来,就会动手抢了。”工作人员说。

  猴岛上的猕猴,算是幸福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给它们喂食。食物包括五谷杂粮、水果、花生、瓜子等。

  时间一长,猕猴也养成了习惯,蹲在树上,眺望到山下码头有船靠近,就会飞奔到码头,排成一排静静候着;等到工作人员挑着食物上了岸,它们就跟在屁股后面上山,但从来不伸手抢。

  东南商报记者石承承 实习生罗欣瑜/文

  记者 王鹏/摄

编辑: 赖小惠

镇海九龙湖猴岛见闻:“大王派俺来巡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07 10:20:12

  和其他生肖所属的年份相比,猴年似乎总能引起人们格外多的关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

  在这个属于猴子们的“本命年”,记者来到了位于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猴岛。据说这里是宁波为数不多、保留有散养猴子的地方。

  宁波人常常用来教训小孩的“猴子尾巴翘上天”、“猢狲搭热石”究竟是啥意思?现在的猴子究竟是像猴山上常能看到的那样,成了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还是保留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抓耳挠腮?

  想知道答案吗?继续往下看吧……

  跟孙悟空算“近亲”?

  登上猴岛,一路拾阶而上,都没见到猴子的踪影,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既然称之为猴岛,猴子才是这岛上真正的主人,而这个主人未免也太不好客。

  工作人员说,或许是因为天气太冷,猴子们都找地方躲起来了。

  一直走到石阶尽头,“主人”才姗姗来迟。

  一共有两间高大的铁笼,一间走的是欧美简约风,笼子里除了水槽、爬梯,没有多余的装饰;另一间走的是中国园林风,笼子里有一座到处是洞的假山。

  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不稀奇,令人意外的是还有十几只猴子在笼子外嬉戏、觅食。

  它们身上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在山道两侧树木上腾跳挪移,或者蹲在山道上瞪着两只眼睛四处张望,或者趴在山道边,在草丛里扒拉吃的。

  见到有人靠近,猴子的态度是谨慎的,不亲近,也不闪躲。

  岛上的猴子属于猕猴,就是那种很多人在动物园猴山上看到过,又或者偶尔在街头杂耍表演中会看到的长着黄褐色的毛,总是“不知羞耻”地当众露出红屁股的猴子。

  尽管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而且猕猴也不罕见,但它还是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所以说,即便是在猴的世界里,光看“颜值”也是不行的。

  在中国,猕猴主要分布在南方,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

  换言之,浙江不能算是猕猴的故乡。看来,这些猕猴也是“异乡客”。

  据工作人员回忆,猕猴最早是由附近的居民带上岛的,总共也就四五只,任它们“野蛮生长”。那时景区还没建立,有居民会不定期划着木船,带点五谷杂粮上来给它们吃。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岛上已经繁衍生存了近百只猕猴,其中散养的有近30只,成了名副其实的猴岛。

  说起猕猴,很多人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有那只假冒孙悟空的六耳猕猴。

  孙悟空的原型是不是猕猴?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

  胡适曾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孙悟空竟然是个“外国人”,相信很多人内心是拒绝的。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胡适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像一只猿猴。

  也有说法认为孙悟空有现实原型:

  在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

  在史书中曾记载唐朝有一位叫悟空的和尚,是唐代西天取经行动的最后一人,曾参与佛经的翻译;

  也有说法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在河南南阳市下辖新野县任知县,而新野有“猴艺故里”的称谓,新野猴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猴戏所用的猴子为中华猕猴。

  吴承恩在任期间,耳濡目染了新野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猴戏很感兴趣,对猴子的情态观察细致入微,进而影响了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猴子尾巴翘上天”那是有点真本事

  猕猴的生活看上去挺和谐,哪怕是隔着铁栅栏,笼养的和散养的还不时依偎在一起,有时是在共享好吃的,有时又像是在低声耳语。

  更有身形娇小的,脑袋刚好能挤过铁栅栏的缝隙,在笼内笼外自由来去。

  猕猴喜欢过集群生活,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

  猴群的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有关,一般有十数头或数十头。等到繁殖或缺食季节,往往集群会大些,活动范围也会更大些。

  “它们可是属于不同集群的。”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戳破了眼前其乐融融的画面。

  就拿猴岛上的猕猴来说,虽然只有百来只,却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欧式简约风”铁笼里的是一个集群,“中国园林风”铁笼里的又是一个集群,散养在外面的又是一个集群。

  所谓群龙不可无首,对猕猴来说也一样,每个集群都有属于自己的猴王。尽管猕猴很善于模仿人的动作,但要它们“文明选举”难度太大。猴王的产生,依靠的还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打架。

  当猴王逐渐老去,那些自觉有竞争实力的雄猴就会跃跃欲试,比如当着猴王的面翘尾巴。要知道,在一个集群中,只有猴王才有资格把尾巴翘得老高,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

  小时候,常听老师或家长用“猴子尾巴翘上天”来形容一个人的骄傲自满。如今想想,人家猴子翘尾巴,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经过你死我活的战斗,最后的胜者就成为新的猴王,享有特权:有好吃的可以先吃,还可以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三宫六院,妻妾成群”的“后宫戏”在猴界也没少上演。

  至于那些落败者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默默数着伤口到天亮。

  如果你以为猕猴只是一群喜欢“窝里斗”的蠢家伙,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个集群的猕猴还是非常团结的。当它们集体行动时,会安排“哨兵”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信号,招呼同伴们迅速转移。若是情况危急,它们还会凭借攀崖越险的娴熟技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工作人员试图把在外面玩耍的两只猕猴抓到笼子里,被抓的猕猴发出尖锐的叫声,一起玩耍的同伴们迅速围拢过来,怒目圆睁,伸出爪子向工作人员挠过来,就像是自己受了欺负一样。

  每当集群里有小猕猴出生,整个集群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来保护小猕猴的安全,哪怕不是亲生的。

  吃起东西来就是“心机boy”

  猴岛上竖着警示牌,不建议游客投喂。有散养的猴子,竟然不建议投喂?说好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呢?

  工作人员说,不信,可以试试。

  拿出一块巧克力,对半拗开,朝三只聚在一起的散养猕猴扔过去,竟然扔到了跟前不远的位置。只见三道疾驰的“闪电”掠过,所有人都不由自主连连后退。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只是这么小小的一个举动,竟然被那些蹲在树上、扒在笼子上、趴在草丛里的猴子看在眼里,一下近10只散养的猕猴飞扑过来,蹲在跟前,眼巴巴地盯着。

  “如果你要喂食,最好一次性喂完,不要把吃的捏在手里不肯放,也千万不要让它们看到你随身带的包里还有其他吃的。”工作人员叮嘱道,“这可是一群强盗。”

  “啊!”不远处传来一声尖叫。

  散养的猕猴像是收到了什么命令,全体掉转头,向山道的另一头窜过去。就连笼子里原本悠闲自得的猕猴也纷纷挤到笼子的另一边,感觉像是粉丝见到了自己钟爱的明星。

  “肯定是有人在喂食。”尽管还没有看清楚状况,工作人员已经得出了结论。

  跑过去一看,果不其然,是三四个上猴岛游玩的游客,其中一个女游客手里拎着约有两斤瓜子。

  或许是看到散养的猕猴觉得新奇,女游客从塑料袋里掏出一把瓜子撒在地上,打算逗逗它们。未曾想,近20只猕猴从四面八方拥来,把女游客吓得花容失色。

  很显然,一把瓜子无法满足近20只猕猴的胃口,不少猕猴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着女游客手里装有瓜子的塑料袋,一副想要又不敢要的样子。

  就在一刹那,其中身形最强壮的一只猕猴一跃而起……还没等大伙儿反应过来,只听到女游客又是一声尖叫,手中的塑料袋已经抓破,整袋瓜子撒落一地。

  “我本来是准备买来过年吃的。”女游客一脸惊魂未定又无奈。

  猕猴们可顾不得那么多,它们低着头,两只前爪左右开弓,不停地往嘴巴里塞瓜子。速度之快,甚至都来不及咀嚼,吃相难看极了。

  看到这副样子,可算是对“猴急”这个词有了真切而生动的认识。

  工作人员说,猕猴的两腮各有一个颊囊,俗称“嗉袋”,可以用来储存食物。有些猕猴在觅食时会以最快的速度把食物放进颊囊,鼓着两只腮帮子,等回到安全的、没有同伴跟自己争食的地方,再吐出来细细咀嚼。

  那只抓落塑料袋的猕猴便是如此,把腮帮子塞得鼓鼓的,回身窜到一旁石栏杆上,闷声不响地嗑起瓜子来,只留给众人一个背影。

  没错,猕猴是会嗑瓜子的。别看它们抢东西吃的样子很难看,可吃起东西来却很讲究,把瓜子放在嘴巴里一咬,用两只前爪一掰,瓜子肉就出来了。

  关键速度还很快,让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我吃瓜子都没有这么快。”女游客说。

  这边厢散养的猕猴吃得欢,那边厢笼养的猕猴已经急红了眼,把整个身子贴在栏杆上,嗷嗷直叫。

  工作人员不忍心,从地上抓起一把瓜子,递给它们。出人意料的是,“猴急”的猕猴们这回表现得很淡定,乖乖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瓜子。

  “正常情况下,猕猴不会主动攻击人。投喂时最忌讳‘逗你玩’,伸手要给又不给,猕猴脾气不好,一旦急起来,就会动手抢了。”工作人员说。

  猴岛上的猕猴,算是幸福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给它们喂食。食物包括五谷杂粮、水果、花生、瓜子等。

  时间一长,猕猴也养成了习惯,蹲在树上,眺望到山下码头有船靠近,就会飞奔到码头,排成一排静静候着;等到工作人员挑着食物上了岸,它们就跟在屁股后面上山,但从来不伸手抢。

  东南商报记者石承承 实习生罗欣瑜/文

  记者 王鹏/摄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