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电子读物插图究竟是什么? 来启蒙下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19 07:43:24 报料热线:81850000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PC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电子读物风靡,在纸质书向电子书转变的过程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插图艺术又发生着哪些蝶变与创新?传统插图艺术家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新的表达?昨日,全国首届电子读物插图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

  展览充满电子读物插图的启蒙意味

  “电子读物插图”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名词。它究竟是什么?它与动画有什么区别?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荣生在开幕式上介绍说:“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在传播信息中能发挥其特殊的功能;电子书发展也快,通过电脑或者移动终端阅读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方式。这都给电子读物的出版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电子读物插图便是伴生而来的新兴艺术载体,具有拓展和延伸电子读物的功能,目的是用各种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阅读和传播。”

  纸质的书本固然承载着历史文明的情怀,但本次展览借助于新兴的、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子阅读载体,以电子读物插图的艺术形式,给观者带来全新的四维、交互读图体验。

  高荣生介绍说,我国在电子插图领域,部分作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国内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整体发展还比较滞后,与动画等相关艺术产业门类的界限还比较模糊。高教授说,“这次展览和学术研讨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展示在业内外达成更多的共识,进一步明确电子读物插图的概念,全国联动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产业扶持,起到启蒙和普及的作用。”

  宁大科院有7部作品入展

  据了解,本次展览面向全国征集作品,收到作品300余件,经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评委层层筛选之后共留下69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参展。宁大科院蒋俊杰的《污》等7件师生作品入围。

  参展作品《奇异的花》是该院青年教师李楚杨和学生盛佳莉的作品。李老师介绍说,该院师生较早开展电子插图的教学探索,曾开设三门新课程,在插画课程基础上,融入动画、三维后期课程,学生以课堂作业形式花了3~4个月时间创作出了20余件电子插图作品,其中7幅以其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选。如作品《污》反映环境污染问题,唤起人们警醒;《小男孩》则刻画漂流沙滩上死去的叙利亚小男孩,经典置换毕加索《格尔尼卡》中的形象,表达反战主题。

  东南商报记者李臻通讯员李封李燕妮

编辑: 杜寅

电子读物插图究竟是什么? 来启蒙下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19 07:43:24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PC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电子读物风靡,在纸质书向电子书转变的过程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插图艺术又发生着哪些蝶变与创新?传统插图艺术家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新的表达?昨日,全国首届电子读物插图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

  展览充满电子读物插图的启蒙意味

  “电子读物插图”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名词。它究竟是什么?它与动画有什么区别?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荣生在开幕式上介绍说:“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在传播信息中能发挥其特殊的功能;电子书发展也快,通过电脑或者移动终端阅读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方式。这都给电子读物的出版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电子读物插图便是伴生而来的新兴艺术载体,具有拓展和延伸电子读物的功能,目的是用各种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阅读和传播。”

  纸质的书本固然承载着历史文明的情怀,但本次展览借助于新兴的、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子阅读载体,以电子读物插图的艺术形式,给观者带来全新的四维、交互读图体验。

  高荣生介绍说,我国在电子插图领域,部分作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国内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整体发展还比较滞后,与动画等相关艺术产业门类的界限还比较模糊。高教授说,“这次展览和学术研讨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展示在业内外达成更多的共识,进一步明确电子读物插图的概念,全国联动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产业扶持,起到启蒙和普及的作用。”

  宁大科院有7部作品入展

  据了解,本次展览面向全国征集作品,收到作品300余件,经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评委层层筛选之后共留下69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参展。宁大科院蒋俊杰的《污》等7件师生作品入围。

  参展作品《奇异的花》是该院青年教师李楚杨和学生盛佳莉的作品。李老师介绍说,该院师生较早开展电子插图的教学探索,曾开设三门新课程,在插画课程基础上,融入动画、三维后期课程,学生以课堂作业形式花了3~4个月时间创作出了20余件电子插图作品,其中7幅以其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选。如作品《污》反映环境污染问题,唤起人们警醒;《小男孩》则刻画漂流沙滩上死去的叙利亚小男孩,经典置换毕加索《格尔尼卡》中的形象,表达反战主题。

  东南商报记者李臻通讯员李封李燕妮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