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谍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形之一是宁波人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7-02 07:31:00报料热线:81850000
张困斋 资料图片
张困斋 资料图片

  深深影响一代人的谍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又被翻拍了,有望年内在全国公映。

  对于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很多人熟知的是,其改编自湖南籍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经历。但据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馆长杨继光介绍,这个虚构人物背后混合了多位英雄的人生轨迹,其中一个就来自我们宁波镇海的张困斋。他与李白、秦鸿钧曾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秘密电台的三杰。解放前夕,张困斋被国民党枪杀于浦东杨思戚家庙,年仅35岁。

  中学就读镇海中学接受柔石等进步老师的启蒙教育

  2015年6月,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刘长胜故居)和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张困斋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镇海培菊图书馆举行。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奇恩主持参与了交流座谈。“很惊讶,对于这位相对陌生的英雄人物,在场的大学生、社区居民都听得很认真。”俞奇恩骄傲地说,很多人听说张困斋就是我们镇海人,母校镇海中学至今能找到以他命名的石碑亭“困斋亭”,距离感一下子拉近。

  张困斋又名昆者,1914年出生在镇海江南衙前康乐桥一个职工家庭里。父亲早年病故,母亲靠着祖辈的财产抚养几个孩子。1926年,一家人搬到镇海城关东河塘居住,随后小学毕业的张困斋直接考入镇海县立中学读书,也就是今天的镇海中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26年底,镇海县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镇海独立支部。党的几个领导人,多在镇海中学担任教师。柔石(赵平复)也在该校任教务主任。张困斋在校期间受到这些进步老师的熏陶和革命的启蒙教育。年少的他从看小说转向阅读革命理论书籍,并萌生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想法。

  在上海投身党的地下电台工作从深夜工作到黎明托起“红色电波”

  中学毕业后,张困斋到上海谋生,在一家私人银行里当小职员。1931年“九·一八”,1932年“一·二八”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在亲历了种种历史事件,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开始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运动。

  “不论做什么工作,他都是满腔热情,信心十足地克服困难,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张困斋的哥哥、又一位活跃在上海滩的传奇中共党员张承宗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只要参加示威游行,困斋总是担任纠察任务,在队伍前头开路,冲破当局军警的包围和封锁,多次受到军警的棍棒殴打。

  1937年10月,张困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搞武装游击的同时还负责编印《江南》刊物,鼓舞了许多上前线的战士。抗战胜利后,这位年轻党员又回到上海继续在今延安中路916号以开“丰记米号”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电台工作,是负责人之一。

  当时秘密电台的报务员是秦鸿钧,但张困斋也学习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因为大量的情报要从这条红色通讯线路上传递,张困斋和秦鸿钧经常从深夜工作到黎明,没有休息时间。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托起了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

  对于这段往事,胞弟张邦本感叹道:“为革命,二哥(张困斋)经常抱病工作,毫无怨言。他为人之道,从来没有‘自己’和‘疲倦’两个词,专心致志扑在革命事业上。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使我既惊讶又钦佩。”

  解放前夕被捕遭酷刑不吐一字为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1949年3月17日深夜,临近上海解放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用仪器测定了秘密电台的位置,包围了打浦桥新新里秦鸿钧的家。

  资料记载,当时秦鸿钧发出最后一串电波后,将机器藏起来,翻身从阁楼爬上屋顶想突围。可惜正值阴雨,屋顶瓦片又长了青苔,脚底一滑被蜂拥而上的特务捕获。两天以后,张困斋按约定时间正想敲秦家大门,发现情况不对转身走进弄堂口,也被两边的特务擒住无法脱身。

  在监狱里,张困斋遭到了酷刑拷打,两条腿被老虎凳折断,肺部被辣椒水灌得咳血不止,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给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胞弟去监狱探望张困斋,只见他已经瘦得不像样了,两条腿因为受刑而无法站立,放风和大小便都要秦鸿钧搀扶才能走动。即便是这样,张困斋在见到弟弟的第一句话就问:“母亲好吗?”其意是“组织安全吗?”弟弟回答“母亲很好,你放心好了。”他默默地会意了。身在囹圄,这位党员心里惦念的却是同志、组织和革命。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特务把张困斋等12位同志推上囚车,开往浦东,在那里把他们杀害了。这时离上海解放只剩下短短十几天。解放后,张困斋、秦鸿钧、李白三位烈士的追悼大会在华山路交通大学文治堂隆重举行,千余人自发而来为他们送行。

  【对话党史专家】

  张困斋的奉献精神依然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

  1958年,一部反映党的地下工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火遍大江南北,该剧讲述了1938年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电台被敌人破坏后,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来到上海以商人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电台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的故事。主人公“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主要取材于湖南籍革命烈士李白的先进事迹。但你未必了解,就在这个虚拟人物的背后,还穿插了另外几位搞地下电台工作的英雄。

  杨继光,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馆长,长期研究这批解放前后在沪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的党员。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这位学者。

  记者:为什么说电影的主人公原型之一是张困斋?

  杨继光:电影主人公“李侠”是个加工过的艺术形象,混合了多位现实人物的原型,包括当时的中共上海秘密电台台长李白、中共上海市委机关负责人、秘密电台负责人张困斋以及中共上海局和上海市委秘密电台报务员秦鸿钧等多位烈士。影片主要以李白事迹为主,穿插了其他几位英雄的事迹。

  张困斋当时作为地下交通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情报、提供情报。他和报务员需要合力协作把情报在红色通讯线上往来传递,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记者:张困斋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杨继光: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人,张困斋有着崇高的信仰,对于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甘心做一位无名英雄。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这位党员从未退缩或害怕,这种革命斗志值得每个年轻人学习。在今天,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继承遗志——年轻人不要怕吃亏,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不忘奉献,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真正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现代金报记者樊莹

编辑: 杜寅

谍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形之一是宁波人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7-02 07:31:00

张困斋 资料图片
张困斋 资料图片

  深深影响一代人的谍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又被翻拍了,有望年内在全国公映。

  对于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很多人熟知的是,其改编自湖南籍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经历。但据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馆长杨继光介绍,这个虚构人物背后混合了多位英雄的人生轨迹,其中一个就来自我们宁波镇海的张困斋。他与李白、秦鸿钧曾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秘密电台的三杰。解放前夕,张困斋被国民党枪杀于浦东杨思戚家庙,年仅35岁。

  中学就读镇海中学接受柔石等进步老师的启蒙教育

  2015年6月,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刘长胜故居)和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张困斋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镇海培菊图书馆举行。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奇恩主持参与了交流座谈。“很惊讶,对于这位相对陌生的英雄人物,在场的大学生、社区居民都听得很认真。”俞奇恩骄傲地说,很多人听说张困斋就是我们镇海人,母校镇海中学至今能找到以他命名的石碑亭“困斋亭”,距离感一下子拉近。

  张困斋又名昆者,1914年出生在镇海江南衙前康乐桥一个职工家庭里。父亲早年病故,母亲靠着祖辈的财产抚养几个孩子。1926年,一家人搬到镇海城关东河塘居住,随后小学毕业的张困斋直接考入镇海县立中学读书,也就是今天的镇海中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26年底,镇海县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镇海独立支部。党的几个领导人,多在镇海中学担任教师。柔石(赵平复)也在该校任教务主任。张困斋在校期间受到这些进步老师的熏陶和革命的启蒙教育。年少的他从看小说转向阅读革命理论书籍,并萌生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想法。

  在上海投身党的地下电台工作从深夜工作到黎明托起“红色电波”

  中学毕业后,张困斋到上海谋生,在一家私人银行里当小职员。1931年“九·一八”,1932年“一·二八”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在亲历了种种历史事件,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开始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运动。

  “不论做什么工作,他都是满腔热情,信心十足地克服困难,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张困斋的哥哥、又一位活跃在上海滩的传奇中共党员张承宗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只要参加示威游行,困斋总是担任纠察任务,在队伍前头开路,冲破当局军警的包围和封锁,多次受到军警的棍棒殴打。

  1937年10月,张困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搞武装游击的同时还负责编印《江南》刊物,鼓舞了许多上前线的战士。抗战胜利后,这位年轻党员又回到上海继续在今延安中路916号以开“丰记米号”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电台工作,是负责人之一。

  当时秘密电台的报务员是秦鸿钧,但张困斋也学习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因为大量的情报要从这条红色通讯线路上传递,张困斋和秦鸿钧经常从深夜工作到黎明,没有休息时间。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托起了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

  对于这段往事,胞弟张邦本感叹道:“为革命,二哥(张困斋)经常抱病工作,毫无怨言。他为人之道,从来没有‘自己’和‘疲倦’两个词,专心致志扑在革命事业上。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使我既惊讶又钦佩。”

  解放前夕被捕遭酷刑不吐一字为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1949年3月17日深夜,临近上海解放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用仪器测定了秘密电台的位置,包围了打浦桥新新里秦鸿钧的家。

  资料记载,当时秦鸿钧发出最后一串电波后,将机器藏起来,翻身从阁楼爬上屋顶想突围。可惜正值阴雨,屋顶瓦片又长了青苔,脚底一滑被蜂拥而上的特务捕获。两天以后,张困斋按约定时间正想敲秦家大门,发现情况不对转身走进弄堂口,也被两边的特务擒住无法脱身。

  在监狱里,张困斋遭到了酷刑拷打,两条腿被老虎凳折断,肺部被辣椒水灌得咳血不止,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给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胞弟去监狱探望张困斋,只见他已经瘦得不像样了,两条腿因为受刑而无法站立,放风和大小便都要秦鸿钧搀扶才能走动。即便是这样,张困斋在见到弟弟的第一句话就问:“母亲好吗?”其意是“组织安全吗?”弟弟回答“母亲很好,你放心好了。”他默默地会意了。身在囹圄,这位党员心里惦念的却是同志、组织和革命。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特务把张困斋等12位同志推上囚车,开往浦东,在那里把他们杀害了。这时离上海解放只剩下短短十几天。解放后,张困斋、秦鸿钧、李白三位烈士的追悼大会在华山路交通大学文治堂隆重举行,千余人自发而来为他们送行。

  【对话党史专家】

  张困斋的奉献精神依然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

  1958年,一部反映党的地下工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火遍大江南北,该剧讲述了1938年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电台被敌人破坏后,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来到上海以商人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电台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的故事。主人公“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主要取材于湖南籍革命烈士李白的先进事迹。但你未必了解,就在这个虚拟人物的背后,还穿插了另外几位搞地下电台工作的英雄。

  杨继光,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馆长,长期研究这批解放前后在沪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的党员。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这位学者。

  记者:为什么说电影的主人公原型之一是张困斋?

  杨继光:电影主人公“李侠”是个加工过的艺术形象,混合了多位现实人物的原型,包括当时的中共上海秘密电台台长李白、中共上海市委机关负责人、秘密电台负责人张困斋以及中共上海局和上海市委秘密电台报务员秦鸿钧等多位烈士。影片主要以李白事迹为主,穿插了其他几位英雄的事迹。

  张困斋当时作为地下交通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情报、提供情报。他和报务员需要合力协作把情报在红色通讯线上往来传递,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记者:张困斋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杨继光: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人,张困斋有着崇高的信仰,对于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甘心做一位无名英雄。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这位党员从未退缩或害怕,这种革命斗志值得每个年轻人学习。在今天,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继承遗志——年轻人不要怕吃亏,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不忘奉献,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真正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现代金报记者樊莹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