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1 07:45
感谢信
(节选,有删减)
我的老伴杨飞燕,女,66岁,鄞州区人。去年11月上旬一个星期,在本市另一家医院接连三次做了开颅手术。被切开气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封口屡封屡败,最后错误地诊断为气管切口处的肉芽和管內息肉影响其迟迟不能封口。
对此,原医院相关医生也焦急,也在作种种努力,但都未能如愿,不得已在群里发信息。是鄞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热心的安主任主动接招,说是俞院长擅长气管肉芽、息肉切除术。如果当初安主任不去关心网上帖子,再退一步讲,即使关心网上帖子,也只对网上帖子作一番浏览,了解一下大概,不接这个招,或想接招却患得患失;那么我老伴性命恐怕难保。因此而招揽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活,一个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多管闲事”的活!
我们与安主任素昧平生,更与后来主持手术的俞院长素昧平生。当时我和家属不但对立刻转院感到突然,对决定转院的当天晚上立刻手术,并由俞院长亲自主刀更感突然。因为我们不认识他,更没有请人托过他;因为作为一个大医院的副院长,每天身边的事务肯定很多,他完全有理由不接手。
我之所以写这封感谢信,将其发于网上,是因为除了表达我们万分的感谢之情外,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务人员不计名利,心里装着老百姓,在夜以继日地默默付出,而又有可能不被人们所完全知晓、理解,有时可能还要遭到病人家属的误会,甚至辱骂、殴打。而许多病人家属也单纯地认为医生看好了病是其份內事,看不好是其失职。可见医务人员日常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之大!多多给他们一点理解吧!当然,我们老百姓也多么需要像俞院长、安主任这样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啊!
感谢人、病人家属代表李忠法谨上
2016年6月
近日,鄞州人民医院收到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感谢信,感谢医生的“多管闲事”和迎难而上。这封信,牵出一桩医生通过微信群,主动联系接力,救治了一位危重患者的故事。
医生说,普通人的微信群里大多是晒娃、晒美景,他们的微信群更多见各种心电图报告、检查图片。不过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一个个面临疾病的生命,关键时刻往往还能救命。
医生半夜刷微信群
危重患者求助信息揪起了心
近日,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感谢信送到了鄞州人民医院,这封信的背后是该院医生安敏飞在微信群里救人的故事。
鄞州人民医院ICU主任安敏飞,去年加入了一个全国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微信群。这个由上海第十医院知名专家发起的微信群里,群友是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ICU和脑外科医生,平时经常讨论各种疑难脑外科患者诊治的问题。
今年1月的一个晚上,在家休息的安敏飞打开手机,微信群里跳出的一条求助信息让她瞬间揪起了心。“是一位宁波的医生正在向专家求助,一位疑似因为肉芽和息肉导致气管切开拔管失败的患者病情危重,情况非常棘手。”
这是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2个月前,她一个星期在宁波一家医院做了三次开颅手术,手术后被切开的气管虽然封口条件已成熟,却屡封屡败,3次气管拔管都失败了。
“一般的气管切开20天到1个月就可以封闭了,但我们过了2个月喉咙上还开着口子。之前试过几次,但口子一封她就喘不上气,不得已又继续把口子打开。”看着妻子在痛苦中煎熬,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经神志不清,老伴李忠法焦急万分。
原医院的医生也很焦急,在种种努力无果的情况下,患者的主治医生在微信群里发出了求助信息。
医生主动帮忙转院
一路为危重病人开绿色通道
这名女患者的情况,让安敏飞想到自己医院呼吸内科专家俞万钧就擅长气管肉芽、息肉切除术,当晚立刻向他汇报。第二天,俞万钧主动和对方医院联系,并把这位女患者转到了自己医院,当晚就进了手术室。
“俞院长叫我和女儿进手术室说话,他认为我老伴根本不需要开刀,气管口所生的肉芽和息肉不会影响其发声和呼吸,从气管镜下发现肺部的一支气管口塌陷,是‘复发性多软骨炎’,这才是气管迟迟封不上的根本原因。”李忠法回忆说,当时俞院长的话跟之前诊断结果截然不同,他对这种分析难以置信和接受, “我举出一些不支持该结论的个别事实予以反驳,当时我情绪比较激动,态度也不好。”
面对老李的激动,已经一路为危重病人开绿色通道的俞万钧,并没有感到厌烦,而是耐心地跟对方说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而这次谈话,一直持续数小时,俞万钧态度平和地说服了老李,结束时,这场医患沟通已经是深夜了。
李忠法说,事后证明俞院长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病因找到了,经过对症治疗,她老伴的病情很快缓解。转到鄞州人民医院一个多星期后,敞开2个多月的气管切口终于成功封闭,老伴神智逐渐清醒,身体情况也越来越好。
写3000字感谢信
致“多管闲事”的医生们
如今李忠法的老伴正在进行颅脑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恢复正常行走的功能。老伴出院后,李忠法一直忙于照顾,直到几个月后,才有空坐下来把所有的经过和感动写下来,感谢这些素昧平生的医生们。
“当时我对老伴转院的缘由不知情,是后来在与一些医生的交谈中,才知道是安主任的热心和‘多管闲事’,是俞院长、顾主任喜欢挑战疑难杂症,才让我老伴转危为安,重获生命。”李忠法说,现在想如果当初安主任不去关心网上帖子,或是浏览了不主动揽活,那么老伴性命恐怕难保。
一次微信群里的偶遇,救治了一位危重的患者,而这封迟到的感谢信,也让医护人员深深感动。“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我们曾经处理过类似的病人,就应该尽力试一试。”鄞州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俞万钧说,病人的来信很暖心,治病救人是很纯粹的事情,容不得想太多。
记者手记
很闷的朋友圈,多少感动在流淌
从没想过,每日充斥着吃喝晒娃心灵鸡汤的微信圈,也能救命。
跑医疗线才一个多月,我的微信里已经加了几十位医生和护士。加他们的初衷一方面是方便联系,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朋友圈分享,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不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很失望,因为医生们的微信圈都很闷:绝少分享,罕见点赞,想要通过微信问个事情,回答可能是几天后。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医生们的朋友圈很闷,是因为他们都很忙。
很闷的医生微信群里,有多少感动在流淌,他们没空转发自己的生活点滴,却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上,面对挑战,他们不计较得失,迎难而上。发达的社交网络成为他们交流病情的工具,动动手指之间,可能带来的是痛苦挣扎的患者一线希望和生机。默默地为他们点赞。 宁波晚报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张基隆 朱丽红
编辑: 杜寅
- 男子外逃躲债想亲人 用生日投注意外中千万大奖
- 高校领导被报与女生有不正当关系 被免
- 宜家回应商场“不雅照”事件:否认炒作
- 男子为了不挨老婆骂:说跳河就真跳了
- 揭秘脸盲症患者:儿子看见父亲叫“叔叔”
- 日本拟花400亿美元采购百架战机:或为应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