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电大学生没啥花头?宁波电大表示不服 看他们交出的答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1-17 09:3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通讯员赵淑萍)在这个看学历重名校的时代,是否非名校名门出身就该自觉低人一等?如果孩子读的是电大,你会不会认为就完全没出息了?你如果真这么想,那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就要第一个跳出来和你说NO!

  惊艳!电大学生交出棒棒的答卷

  图为学生正在参加海曙红色拍客联盟的公益拍摄。

  近日,在宁波市微电影协会、宁波国际微电影组委会公布的第二届宁波市优秀影视作品大赛中,该专业学生梁春燕的作品《那时缘起恰好花开》获得纪录片类的铜奖。而该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拾味日记》、《舞动传承》、《造纸匠人》《匠心红帮》等视频作品正陆续在甬派上线。非遗项目、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名人……每部片子十分钟左右,从各个角度诠释宁波文化。

  在宁波市档案局、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兰台杯”2016年宁波市大学生微型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中,该专业学生的作品,占了获奖作品总数的一半,包揽了前三名。去年10月,华数TV上线了一档新栏目,从本地生活板块切入,宁波观众就可以在电视上收看海曙区组织部发起的“红色拍客联盟”的作品。其中,首批4个上线作品中,该专业的学生作品占了2个,它们是《关爱老人绿太阳在行动》和《插上助学的翅膀》。

  该校学生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还获得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中共宁波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的“十佳高校文化使者”荣誉称号。

  因为平时的实践积累,也因为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四年来,学生拍摄微电影近一百部,在宁波市终身学习网上展出,不少作品点击量过万。有的,被有关单位拿去直接做公益宣传片。该专业所在的文法系成为宁波市微电影协会和海曙区委组织部红色拍客联盟的集体会员单位。学生的毕业作品得到一些影视公司的青睐。毕业后,有影视制作公司看了作品直接和学生签约的。也有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工作室,专承接拍摄业务的,更多的学生则去了媒体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岗。为什么名不见经传的电大学生能够在诸多比赛中崭露头角呢?

  绝招一:以专题片来替代毕业论文

图为学生正在拍外景。

  据了解,宁波电大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是市高校重点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全媒体时代的宣传人才。从2012年开始,该专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学生以一部专题片来替代毕业论文,且连续五届举办毕业作品颁奖晚会。今年的毕业作品在继续展现宁波历史文化的同时更注重非遗项目,尤其是濒危项目。学生在制作中不带任何商业目的,非常投入,反复打磨,力求精致。

  绝招二:名人大家鼎力支持

图为甬剧名家沃幸康特来校为《甬剧风华》摄制组颁奖。

  该专业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一些高校教授,张如安、龚缨晏、毛海莹等热心指点并在视频中出镜;一些文化人,杨东标、王耀成、周东旭、黄文杰等给予了辅导;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王锦文、寿建立、沃幸康等为学生提供了帮助;一些媒体人,林洪、汤丹文、应坚、姜琴等也伸出援手;一些单位,人民网、天一阁、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海曙区委组织部、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和学校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今年的选题,有几个濒危的非遗项目,是由专业教师和宁波市文化馆商议而定。

  绝招三:专业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让学生大展拳脚

图为学生在虚拟演播室参加实践。(摄)

  宁波电大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搭建平台。所属系部特意成立新文人工作室,下设电媒、播音、平媒、网媒四个部,学生参与面达100%。学生的音频、视频及文字类新闻稿在“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上刊登。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也由点及面,采访、报道的内容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学生背上单反,带上脚架,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去聚焦热点,发掘新闻。他们不仅利用休息时间访幽探古,而且关注宁波的文化事件。

  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和天一阁书院的“国学讲堂”,不少新文人成员是固定的听众,并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记录下那一场场讲座。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宁波各县市的乡村。他们拍摄海曙公园的市民活动,到宁波帮文化公园追寻史迹,到南塘老街、鼓楼等文化场所拍摄各种艺术展,还乘车前往江北鞍山村和慈溪的“耕民公园”进行拍摄,在周巷一带的农村采访群众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

  体现在毕业作品中,拍摄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仅着眼于宁波的历史文化,还有反映甬城如火如荼的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五水共治”工程、家风家训的作品,也有学生把目光投向如王升大这样的民营博物馆。

  绝招四:培养不怕吃苦的准媒体人

  宁波电大一直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加强媒体人“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积极向上,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为了拍摄《造纸匠人》,学生专门采访了天一阁修补古籍的工作人员,并多次深入奉化山中,采访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完整地拍摄了古法造纸的整个过程。而制作专题片《匠心红帮》,学生不仅采访了多位传承人和专家,十易其稿,还自己在片子中扮演服装模特。

编辑: 赖小惠

电大学生没啥花头?宁波电大表示不服 看他们交出的答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1-17 09:39:00

  中国宁波网讯(通讯员赵淑萍)在这个看学历重名校的时代,是否非名校名门出身就该自觉低人一等?如果孩子读的是电大,你会不会认为就完全没出息了?你如果真这么想,那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就要第一个跳出来和你说NO!

  惊艳!电大学生交出棒棒的答卷

  图为学生正在参加海曙红色拍客联盟的公益拍摄。

  近日,在宁波市微电影协会、宁波国际微电影组委会公布的第二届宁波市优秀影视作品大赛中,该专业学生梁春燕的作品《那时缘起恰好花开》获得纪录片类的铜奖。而该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拾味日记》、《舞动传承》、《造纸匠人》《匠心红帮》等视频作品正陆续在甬派上线。非遗项目、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名人……每部片子十分钟左右,从各个角度诠释宁波文化。

  在宁波市档案局、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兰台杯”2016年宁波市大学生微型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中,该专业学生的作品,占了获奖作品总数的一半,包揽了前三名。去年10月,华数TV上线了一档新栏目,从本地生活板块切入,宁波观众就可以在电视上收看海曙区组织部发起的“红色拍客联盟”的作品。其中,首批4个上线作品中,该专业的学生作品占了2个,它们是《关爱老人绿太阳在行动》和《插上助学的翅膀》。

  该校学生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还获得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中共宁波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的“十佳高校文化使者”荣誉称号。

  因为平时的实践积累,也因为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四年来,学生拍摄微电影近一百部,在宁波市终身学习网上展出,不少作品点击量过万。有的,被有关单位拿去直接做公益宣传片。该专业所在的文法系成为宁波市微电影协会和海曙区委组织部红色拍客联盟的集体会员单位。学生的毕业作品得到一些影视公司的青睐。毕业后,有影视制作公司看了作品直接和学生签约的。也有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工作室,专承接拍摄业务的,更多的学生则去了媒体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岗。为什么名不见经传的电大学生能够在诸多比赛中崭露头角呢?

  绝招一:以专题片来替代毕业论文

图为学生正在拍外景。

  据了解,宁波电大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是市高校重点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全媒体时代的宣传人才。从2012年开始,该专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学生以一部专题片来替代毕业论文,且连续五届举办毕业作品颁奖晚会。今年的毕业作品在继续展现宁波历史文化的同时更注重非遗项目,尤其是濒危项目。学生在制作中不带任何商业目的,非常投入,反复打磨,力求精致。

  绝招二:名人大家鼎力支持

图为甬剧名家沃幸康特来校为《甬剧风华》摄制组颁奖。

  该专业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一些高校教授,张如安、龚缨晏、毛海莹等热心指点并在视频中出镜;一些文化人,杨东标、王耀成、周东旭、黄文杰等给予了辅导;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王锦文、寿建立、沃幸康等为学生提供了帮助;一些媒体人,林洪、汤丹文、应坚、姜琴等也伸出援手;一些单位,人民网、天一阁、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海曙区委组织部、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和学校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今年的选题,有几个濒危的非遗项目,是由专业教师和宁波市文化馆商议而定。

  绝招三:专业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让学生大展拳脚

图为学生在虚拟演播室参加实践。(摄)

  宁波电大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搭建平台。所属系部特意成立新文人工作室,下设电媒、播音、平媒、网媒四个部,学生参与面达100%。学生的音频、视频及文字类新闻稿在“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上刊登。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也由点及面,采访、报道的内容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学生背上单反,带上脚架,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去聚焦热点,发掘新闻。他们不仅利用休息时间访幽探古,而且关注宁波的文化事件。

  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和天一阁书院的“国学讲堂”,不少新文人成员是固定的听众,并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记录下那一场场讲座。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宁波各县市的乡村。他们拍摄海曙公园的市民活动,到宁波帮文化公园追寻史迹,到南塘老街、鼓楼等文化场所拍摄各种艺术展,还乘车前往江北鞍山村和慈溪的“耕民公园”进行拍摄,在周巷一带的农村采访群众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

  体现在毕业作品中,拍摄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仅着眼于宁波的历史文化,还有反映甬城如火如荼的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五水共治”工程、家风家训的作品,也有学生把目光投向如王升大这样的民营博物馆。

  绝招四:培养不怕吃苦的准媒体人

  宁波电大一直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加强媒体人“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积极向上,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为了拍摄《造纸匠人》,学生专门采访了天一阁修补古籍的工作人员,并多次深入奉化山中,采访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完整地拍摄了古法造纸的整个过程。而制作专题片《匠心红帮》,学生不仅采访了多位传承人和专家,十易其稿,还自己在片子中扮演服装模特。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