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7 07:48


视频制作:杨丹 孔锡成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龚哲明 杨丹)“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宣传、讨论和认同,已被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理念导向。但是,“‘工匠精神’在内涵解释和宣传上,更多地被理解为生产技术人员的钻研精神。”省政协委员、宁波欧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徐剑光建议,切不可忽视企业家的工匠精神。
徐剑光委员说,不管是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还是浙江日报刊登的《2016浙江省践行“工匠精神”杰出企业名单》,都着重技术能手或优秀企业的宣传,但真正坚守在背后、专心专注精耕细作的企业家群体和经营管理人员则被“隐藏”。浙江企业家群体这一“孤独的力量”恰恰是浙江制造的魅力和特质所在。
徐剑光委员同时指出,“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应作为一项产业战略和系统性工程去布局推动。但目前在配套机制上,侧重于评奖、宣传,缺乏整体的实施计划与激励措施。
徐剑光委员建议,省委、省政府应从全省产业经济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推进重点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进行新的、系统性的梳理,加快“新工匠精神”的落地,给企业、资本以清晰的导向。特别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确立“新工匠精神”对于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内涵,加大宣传和培育企业家群体的“工匠精神”。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和指导企业“外引内养”“校企联动”,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技工培训和工匠梯队建设。布局“新工匠精神”,制定“工匠计划”实施线路图,打造浙江制造“工匠品牌”。
编辑: 孙研

- 城管执法与卖糖葫芦老太纠缠 遭老太糖葫芦刺喉
- 官员冒领2万多农户补贴 1.45元都不放过
- 明起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 局部降温10℃
- 移动支付调查:电信诈骗中老年成重灾区
- 妹妹相亲后无进展 妈妈让姐姐去试试
- 埃及法院终审裁决“归还”沙特岛屿协议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