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走近甬城身兼五职的斜杠青年:要有多少追梦资本?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3-27 07:35:00报料热线:81850000

  做斜杠青年,你要有多少追梦资本?

  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斜杠青年,这几年真的很火。事实上,每一个斜杠都离不开辛勤付出。

  有人愿意为你的兴趣买单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在业余时间,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我一般只做专车,跑得比较远,像机场,一趟可以有五六十元的收入,一天做两趟,不太会影响本职工作。惟一需要的就是勤快点,有时候接到凌晨接送的单子也要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重职业正在社会慢慢流行开来。他们大多不涉及产品的生产,他们交换的大多是个人的技能、知识创意和时间。加上共享经济平台的兴起,谋求多种职业的门槛在降低。

  你可以在家办公,可以玩游戏赚钱,可以靠直播写代码赚取生活费,可以当健身教练边健身边赚钱,可以把妈妈做的牛肉酱放到朋友圈里卖……

  尽管在采访中,斜杠青年一般表示不会主动把自己的多重身份让单位知晓。而单位则表示,如果不影响本职工作,不与本单位形成资源竞争,一般不会过多干涉。

  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行业的不确定性,给从业者带来的心理焦虑,使斜杠后的多重职业多了一种寻找“退路”的意思。对于不少人来说,选择加入斜杠青年的队伍,确实有这种安全感方面的需求。

  先经济独立再寻找“真爱”

  斜杠青年的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忙碌而充实。不过,长期留心观察这一群体的一位人士表示,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斜杠后的多重身份并不会持续很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转型或者跨界的一个前奏或过渡期。最终,在不放弃基本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斜杠青年会通过不同的尝试找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真爱”。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斜杠青年,第一个身份可能并不是他本人所喜欢的,但有稳定的收入。这个身份可能是体制内的,也可能是大公司里一个不起眼的职位。斜杠后的第二、第三个身份才是他所喜欢的。保留斜杠前的第一个身份,在于不确定自己的兴趣能带来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前,先得有一个稳定的饭碗。

  毛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单位任办公室文员,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拍电影。“爸妈觉得我拿个机子拍来拍去是不务正业,做为爱好可以,但前提是我得有一个他们认为正经的工作。”所以他一边做着文员,一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拍微电影和纪录片。时机来临时,他义无反顾地彻底“斜”了过去,现在成了一名职业编导。

  王小姐原先就职于一家机关单位,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珠宝咨询与设计师。虽然一直觉得不适应体制内的生活,但很长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放弃稳定的职业,直到自己的珠宝工作室步入正轨。“虽然我有点理想主义,但我还是坚持着。人只有先活着,才能有机会找寻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在有不错回报的前提下,这些斜杠青年们会慢慢放弃斜杠间的一重重身份,最后致力于自己最喜欢最合适并能养活自己的那一个。这些相对比较成功的斜杠青年,其实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向自己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稳扎稳打,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切入一个新领域,特别是和原工作无关的领域,往往是籍由兴趣作导向的,你觉得这个事情有趣,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尽管有不少人后来获得了成绩和经济回报,但如果一开始就需要设定赚钱的目标,反而会因为外力的阻挠而坚持不下来。

  多元尝试更需专注投入

  有一部分年轻人打着斜杠的旗子,却没有搞清楚“喜欢”跟“擅长”的关系,全凭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爱好当成三天两头换工作的借口。成为一名斜杠青年,看起来是增加了在不同职业间挑挑拣拣的机会,实际是鼓励自己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并能倾心投入。所以,在成为斜杠青年之前,先解决几个问号。打算把这个斜杠作为业余爱好还是未来转型的方向?打算花多少时间来做这个事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毕竟一个人的资源、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无法合理地分配时间,不但可能影响本职工作,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麦瑞克·阿尔伯认为,“斜杠青年”的核心标准应该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若仅仅只是接触了某个领域,还没有通过长期投入让其成为自己能够被认可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标榜自己为“斜杠青年”。而任何技能要成为能够被他人认可的优势,背后都需要无数个“专注时刻”的投入。(东南商报记者周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走近甬城身兼五职的斜杠青年:要有多少追梦资本?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3-27 07:35:00

  做斜杠青年,你要有多少追梦资本?

  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斜杠青年,这几年真的很火。事实上,每一个斜杠都离不开辛勤付出。

  有人愿意为你的兴趣买单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在业余时间,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我一般只做专车,跑得比较远,像机场,一趟可以有五六十元的收入,一天做两趟,不太会影响本职工作。惟一需要的就是勤快点,有时候接到凌晨接送的单子也要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重职业正在社会慢慢流行开来。他们大多不涉及产品的生产,他们交换的大多是个人的技能、知识创意和时间。加上共享经济平台的兴起,谋求多种职业的门槛在降低。

  你可以在家办公,可以玩游戏赚钱,可以靠直播写代码赚取生活费,可以当健身教练边健身边赚钱,可以把妈妈做的牛肉酱放到朋友圈里卖……

  尽管在采访中,斜杠青年一般表示不会主动把自己的多重身份让单位知晓。而单位则表示,如果不影响本职工作,不与本单位形成资源竞争,一般不会过多干涉。

  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行业的不确定性,给从业者带来的心理焦虑,使斜杠后的多重职业多了一种寻找“退路”的意思。对于不少人来说,选择加入斜杠青年的队伍,确实有这种安全感方面的需求。

  先经济独立再寻找“真爱”

  斜杠青年的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忙碌而充实。不过,长期留心观察这一群体的一位人士表示,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斜杠后的多重身份并不会持续很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转型或者跨界的一个前奏或过渡期。最终,在不放弃基本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斜杠青年会通过不同的尝试找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真爱”。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斜杠青年,第一个身份可能并不是他本人所喜欢的,但有稳定的收入。这个身份可能是体制内的,也可能是大公司里一个不起眼的职位。斜杠后的第二、第三个身份才是他所喜欢的。保留斜杠前的第一个身份,在于不确定自己的兴趣能带来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前,先得有一个稳定的饭碗。

  毛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单位任办公室文员,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拍电影。“爸妈觉得我拿个机子拍来拍去是不务正业,做为爱好可以,但前提是我得有一个他们认为正经的工作。”所以他一边做着文员,一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拍微电影和纪录片。时机来临时,他义无反顾地彻底“斜”了过去,现在成了一名职业编导。

  王小姐原先就职于一家机关单位,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珠宝咨询与设计师。虽然一直觉得不适应体制内的生活,但很长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放弃稳定的职业,直到自己的珠宝工作室步入正轨。“虽然我有点理想主义,但我还是坚持着。人只有先活着,才能有机会找寻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在有不错回报的前提下,这些斜杠青年们会慢慢放弃斜杠间的一重重身份,最后致力于自己最喜欢最合适并能养活自己的那一个。这些相对比较成功的斜杠青年,其实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向自己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稳扎稳打,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切入一个新领域,特别是和原工作无关的领域,往往是籍由兴趣作导向的,你觉得这个事情有趣,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尽管有不少人后来获得了成绩和经济回报,但如果一开始就需要设定赚钱的目标,反而会因为外力的阻挠而坚持不下来。

  多元尝试更需专注投入

  有一部分年轻人打着斜杠的旗子,却没有搞清楚“喜欢”跟“擅长”的关系,全凭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爱好当成三天两头换工作的借口。成为一名斜杠青年,看起来是增加了在不同职业间挑挑拣拣的机会,实际是鼓励自己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并能倾心投入。所以,在成为斜杠青年之前,先解决几个问号。打算把这个斜杠作为业余爱好还是未来转型的方向?打算花多少时间来做这个事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毕竟一个人的资源、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无法合理地分配时间,不但可能影响本职工作,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麦瑞克·阿尔伯认为,“斜杠青年”的核心标准应该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若仅仅只是接触了某个领域,还没有通过长期投入让其成为自己能够被认可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标榜自己为“斜杠青年”。而任何技能要成为能够被他人认可的优势,背后都需要无数个“专注时刻”的投入。(东南商报记者周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