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纪录片《航拍中国》持续走红 导演说很快就会拍到浙江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03-28 08:20:00报料热线:81850000

  “没有办法简单化,每个省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人”——余乐很淡然。在拍《航拍中国》前,他希望能将每个被拍摄省市给人的印象尽可能简单化,简单到只有一个印象,然而后来他发现根本做不到。

  《航拍中国》几乎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从年初开始,在央视已经累计播出了84次,观众规模达到3亿人。在网上,连口味挑剔的豆瓣用户们也给了一个9.4的罕见高分。

  最近,记者专访了纪录片的总导演余乐,他这样阐述这个片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航拍中国》导演余乐

  东南西北中,需求差异性

  考虑到拍摄和制作周期,余乐和团队选择了最有地域差异与优势的省市。

  记者:《航拍中国》第一季为什么选了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江西和上海?

  余乐:其实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地区选择上,我们在一开始就有大致方位的定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选择个性比较强的、天然优势明显、比较惊艳的省份,这样会有地理上的差异,不至于重复。比如新疆和海南,地域风情上的差异就很明显。第二季的省市拍摄会比较多一些。

  记者:选景时有什么选择标准?最终怎么确定?

  余乐:我们的选择标准很简单: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生态中国。首先我们选择适合航拍的点和内容;第二个就是它的美。但一开始我们选择出100多个点,预期的远程调研从杂志、网络上开始,找驴友、游客等拍摄的最新图片视频。其实在实地调研前,就已经把范围缩到50个左右。但调研和筛选的工作就都由我们的人去,这个调研经历了五个月。最终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去完成拍摄。

  记者:第一季开拍前是否有考虑到浙江?

  余乐:因为周期的原因,想尽快推出片子,当时第一季没有考虑浙江。如果不在第二季,第三季也肯定会出现浙江。

  我跟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一样,对每个省的了解有限。其实也是当我们经过调研和拍摄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中国的土地相当不了解。只有当我双脚踏上这块土地上时,才有更真切的感受。

  摄制组准备搭乘直升机去工作。

  如何让观众连续看50分钟

  《航拍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视觉体验,但让观众如何在50分钟内一直看巨型静物,则是余乐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记者:航拍总会给人以很宏大的叙述感,但片中也有些细节化的东西,如何面对这种问题?

  余乐:航拍就是容易拍宏观,拍微观的很难。我们拍的其实就是巨型的静物,这种剪辑起来还能让观众连续的观看五十分钟,让观众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和新的感受,这个对我们而言也是很大挑战。当时第一次提出拍螃蟹,大家就觉得很难。但最终还是试了,在极低空情况下去拍摄螃蟹,从个体到群体,效果也很好。我们还是希望把目前的航拍技术发挥到极致。呈现不一样的视觉、音响质量。

  记者:很多观众也质疑,片子中的绚烂色彩是经过调整的。

  余乐:如果饱和指数满分是十分的话,我们就采用了五六分,最大限度保持真度。

  记者:这次拍摄和制作经历,对你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余乐:最大的收获还是视角上带来的。从空中看,全视景视图能把物体看得最清楚。正视、侧视是普通人能看到的视角,特殊视角和高度带来的特质,提供了一个观众前所未见的中国的可能性。在《航拍中国》的内容设计上,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什么都有。视觉上带来的新鲜感和视角上带来的全面认识,可能是这个片子让我也惊讶的地方。

  让所有人能看得懂记得住

  解说文本的撰写和背景音乐的选择,甚至比航拍镜头更为重要,余乐他们所希望的是,不管哪个角度,都要“食人间烟火”。

  记者:在文本的选择和撰写上,你们都有哪些偏向和标准?

  余乐:其实每集解说词就六七千字,但我们阅读的精选资料量则高达十五六万字。但我们在片子里呈现的则是简单化甚至通俗化。

  这个词写出来给谁看给谁听?我们希望下到七八岁小孩上到老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完全没有理解障碍,按照这个标准去做。

  记者:每集五十分钟,但每个点的呈现一般也就一分半钟,你觉得这点时间能说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余乐:其实最初我们准备用三分钟对每一个点进行设定。觉得三分钟就是一篇小文章,要有开合、细节。没三分钟这个事说不清楚,更不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此前我一样希望能对每个省提炼出一个印象,最简单的印象。但后来随着素材的搜集,发现和想象得太不一样了,自己都很惊叹,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多放一点内容进去。反复调整,安排更多的点,所以一个点就一分半钟左右。

  中国太复杂了,每个省都特别多面和丰富,没有办法简单化,每个省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人。丰富性的呈现,让人们对一个省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余乐并不想给片子植入任何与哲学或逻辑等有关的内容,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自然决定人文。

  记者:很多纪录片都希望能将哲学意味引入其中,《航拍中国》有吗?

  余乐:没有,没有按上去。非得说有哲学意味的话,也就是表达一种对这片土地的爱,这还真不是一句套话。

  我们呈现给大家今天的中国的A面,希望唤醒人性的那一面,人的真善美,让人们思考为什么那么美的东西要去毁坏?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自己的价值。

  这个片子是散点式的,所以逻辑不可能是太漫长的故事化的逻辑。如果非要说有逻辑,那么逻辑就是:自然决定人文。

  这个理解很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记者:你说在选点时,一些可能被破坏的点你们最终舍弃了,但其实这也是中国的现实一部分,有没有考虑过保留这些“不美好”?

  余乐:其实我们并非完全去掉了,也有所保留。既要唯美的东西,也要相对意义深刻一点。在拍东北大小兴安岭时,其实我们拍到的都是再生林。这在之前,因为火灾或人为砍伐,这些森林都没有了。在拍摄中也偶然的发现,漠河还有一小片原始森林,于是我们在片中也毫不掩饰的将历史的事实和伤痛说出来,表明给观众,我们做的并非一直都对的。做错的,由我们所造成的伤害也都是可以被表现出来。

  原来我们对中国的土地相当不了解。只有当我双脚踏上这块土地上时,才有更真切的感受。

原标题:纪录片《航拍中国》持续走红 导演说很快就会拍到浙江

编辑: 陈燕

纪录片《航拍中国》持续走红 导演说很快就会拍到浙江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03-28 08:20:00

  “没有办法简单化,每个省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人”——余乐很淡然。在拍《航拍中国》前,他希望能将每个被拍摄省市给人的印象尽可能简单化,简单到只有一个印象,然而后来他发现根本做不到。

  《航拍中国》几乎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从年初开始,在央视已经累计播出了84次,观众规模达到3亿人。在网上,连口味挑剔的豆瓣用户们也给了一个9.4的罕见高分。

  最近,记者专访了纪录片的总导演余乐,他这样阐述这个片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航拍中国》导演余乐

  东南西北中,需求差异性

  考虑到拍摄和制作周期,余乐和团队选择了最有地域差异与优势的省市。

  记者:《航拍中国》第一季为什么选了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江西和上海?

  余乐:其实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地区选择上,我们在一开始就有大致方位的定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选择个性比较强的、天然优势明显、比较惊艳的省份,这样会有地理上的差异,不至于重复。比如新疆和海南,地域风情上的差异就很明显。第二季的省市拍摄会比较多一些。

  记者:选景时有什么选择标准?最终怎么确定?

  余乐:我们的选择标准很简单: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生态中国。首先我们选择适合航拍的点和内容;第二个就是它的美。但一开始我们选择出100多个点,预期的远程调研从杂志、网络上开始,找驴友、游客等拍摄的最新图片视频。其实在实地调研前,就已经把范围缩到50个左右。但调研和筛选的工作就都由我们的人去,这个调研经历了五个月。最终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去完成拍摄。

  记者:第一季开拍前是否有考虑到浙江?

  余乐:因为周期的原因,想尽快推出片子,当时第一季没有考虑浙江。如果不在第二季,第三季也肯定会出现浙江。

  我跟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一样,对每个省的了解有限。其实也是当我们经过调研和拍摄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中国的土地相当不了解。只有当我双脚踏上这块土地上时,才有更真切的感受。

  摄制组准备搭乘直升机去工作。

  如何让观众连续看50分钟

  《航拍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视觉体验,但让观众如何在50分钟内一直看巨型静物,则是余乐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记者:航拍总会给人以很宏大的叙述感,但片中也有些细节化的东西,如何面对这种问题?

  余乐:航拍就是容易拍宏观,拍微观的很难。我们拍的其实就是巨型的静物,这种剪辑起来还能让观众连续的观看五十分钟,让观众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和新的感受,这个对我们而言也是很大挑战。当时第一次提出拍螃蟹,大家就觉得很难。但最终还是试了,在极低空情况下去拍摄螃蟹,从个体到群体,效果也很好。我们还是希望把目前的航拍技术发挥到极致。呈现不一样的视觉、音响质量。

  记者:很多观众也质疑,片子中的绚烂色彩是经过调整的。

  余乐:如果饱和指数满分是十分的话,我们就采用了五六分,最大限度保持真度。

  记者:这次拍摄和制作经历,对你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余乐:最大的收获还是视角上带来的。从空中看,全视景视图能把物体看得最清楚。正视、侧视是普通人能看到的视角,特殊视角和高度带来的特质,提供了一个观众前所未见的中国的可能性。在《航拍中国》的内容设计上,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什么都有。视觉上带来的新鲜感和视角上带来的全面认识,可能是这个片子让我也惊讶的地方。

  让所有人能看得懂记得住

  解说文本的撰写和背景音乐的选择,甚至比航拍镜头更为重要,余乐他们所希望的是,不管哪个角度,都要“食人间烟火”。

  记者:在文本的选择和撰写上,你们都有哪些偏向和标准?

  余乐:其实每集解说词就六七千字,但我们阅读的精选资料量则高达十五六万字。但我们在片子里呈现的则是简单化甚至通俗化。

  这个词写出来给谁看给谁听?我们希望下到七八岁小孩上到老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完全没有理解障碍,按照这个标准去做。

  记者:每集五十分钟,但每个点的呈现一般也就一分半钟,你觉得这点时间能说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余乐:其实最初我们准备用三分钟对每一个点进行设定。觉得三分钟就是一篇小文章,要有开合、细节。没三分钟这个事说不清楚,更不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此前我一样希望能对每个省提炼出一个印象,最简单的印象。但后来随着素材的搜集,发现和想象得太不一样了,自己都很惊叹,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多放一点内容进去。反复调整,安排更多的点,所以一个点就一分半钟左右。

  中国太复杂了,每个省都特别多面和丰富,没有办法简单化,每个省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人。丰富性的呈现,让人们对一个省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余乐并不想给片子植入任何与哲学或逻辑等有关的内容,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自然决定人文。

  记者:很多纪录片都希望能将哲学意味引入其中,《航拍中国》有吗?

  余乐:没有,没有按上去。非得说有哲学意味的话,也就是表达一种对这片土地的爱,这还真不是一句套话。

  我们呈现给大家今天的中国的A面,希望唤醒人性的那一面,人的真善美,让人们思考为什么那么美的东西要去毁坏?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自己的价值。

  这个片子是散点式的,所以逻辑不可能是太漫长的故事化的逻辑。如果非要说有逻辑,那么逻辑就是:自然决定人文。

  这个理解很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记者:你说在选点时,一些可能被破坏的点你们最终舍弃了,但其实这也是中国的现实一部分,有没有考虑过保留这些“不美好”?

  余乐:其实我们并非完全去掉了,也有所保留。既要唯美的东西,也要相对意义深刻一点。在拍东北大小兴安岭时,其实我们拍到的都是再生林。这在之前,因为火灾或人为砍伐,这些森林都没有了。在拍摄中也偶然的发现,漠河还有一小片原始森林,于是我们在片中也毫不掩饰的将历史的事实和伤痛说出来,表明给观众,我们做的并非一直都对的。做错的,由我们所造成的伤害也都是可以被表现出来。

  原来我们对中国的土地相当不了解。只有当我双脚踏上这块土地上时,才有更真切的感受。

原标题:纪录片《航拍中国》持续走红 导演说很快就会拍到浙江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