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八旬盲人自创自演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5 09:37:06报料热线:81850000

  薛柏年老人正在家里练习弹唱。

  记者孔玲摄

  昨天上午,在江北区残疾人文艺汇演的舞台上,80岁高龄的盲人薛柏年以雷锋故事为原型,自创自演了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获得满堂喝彩声。记者随之探访了这位耄耋老人,了解他的创作和学艺故事。

  自编自演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敬爱的人,你的光辉事迹令人敬;你毫不利己胸襟大,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记者刚走到红梅小区49幢楼下,就听到楼上传出了悠扬的弹唱声。一个带着深色墨镜、身穿中山装的清瘦老人,正端坐在椅子上,怀抱琵琶娴熟地弹唱,神采斐然。他就是80岁高龄的薛柏年老人。

  “萌发创作关于雷锋走书的念头,除了对雷锋精神的敬重,还有就是来源于生活。”薛老伯告诉记者,自己4岁时因病逐渐失明,多年以来,曾经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坐车出行,常有好心人帮助自己,这些点点滴滴始终他始终记在心里。如今,甬城的志愿者也是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残疾人甚至比照顾自己的家人还要周到。深受感染的自己,决定以此为创作素材,创作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作词的过程就有一个月,常常为一个用词或字推敲半天。”薛老伯说,有时半夜想到一个好词,立马起床即兴编曲。然而,如何让这段唱词更贴近雷锋精神,是个创作难点。为精益求精,只要有一点不满意的,就马上修改,直到改编的唱词符合所编配的曲调。

  “如何规范咬字也成为演唱难点。”薛老伯的听力在四五年前下降许多,如今与他说话,都要贴近他的耳边。为了读音标准,薛老伯除了借助助听器,一遍又一遍地听苏州评弹的录音之外,还经常让女儿帮忙。

  “每次回家,都被老爸‘抓差’,一遍又一遍地听他唱词的读音和咬字是不是标准。”女儿薛红霞告诉记者,为了这次创作,父亲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了。记得有一次,正在饭桌上的父亲突然丢下筷子,摸索着走到房间,拿起琵琶就弹唱起来。从高音到低音,反复演绎了十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了才回转继续吃饭。

  “创作这个曲目,就是要让雷锋精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薛老伯说。

  坚持拜师学艺,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功夫可是下了65年了!”说起当年拜师学艺的初衷,薛老伯的思绪飞到了几十年前。

  生于1938年的薛老伯,4岁时因发高烧不退,吃了土方药之后逐渐失明。15岁那年,父母想让他跟算命先生学算命,但被他拒绝了。

  “平时就酷爱文艺,那时最强烈的念头就是拜师学艺,无论学哪一种乐器。”薛老伯告诉记者,1953年,自己如愿到上海红花越剧团学琴。拜师之后,从京胡学起,一年多时间里,还学会了萧、笛演奏。17岁又开始学习琵琶。春夏秋冬,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吃饭。“音乐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薛老伯说。

  薛老伯透露,当年买不起琵琶,曾用一根竹片和锦线做成弯弓,以线为弦苦练“弹挑”和“轮指”手法。一年下来,不知练坏了多少根锦线。别的学员用一年时间学成的,他4个月就掌握了。因为刻苦好学,还受到师傅和剧团领导的肯定。

  薛老伯说,当年坚持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学艺改变自己的命运。

  1958年9月,江北区组建文工团,21岁的薛老伯如愿加入。进入文工团的日子,他也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虽说学会了多种乐器,但由于失明,要想参加演出,就要识谱背谱。那时还没有盲文,每一段曲子都靠强记。曲子背熟之后,还要将每个音符对应到乐器中去,不能出半点差错。

  “没有先天功底,后天就要下苦功,功到自然成。”薛老伯坦言,那时常常半夜不睡觉,坐在床上背谱,“如今,无数曲目都在脑子里储藏着,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

  之后,薛老伯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在文工团稳稳立足,与同事们参加了无数次的演出。空余时间,改编越剧或是弹唱曲目也成为薛老伯的爱好。对于首创的《雷锋我敬爱的人》,用薛老伯的话说,就是他最为倾情的一次。

  薛老伯说,命运曾经不公,但却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排,如今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原标题:“让雷锋精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

编辑: 赖小惠

八旬盲人自创自演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5 09:37:06

  薛柏年老人正在家里练习弹唱。

  记者孔玲摄

  昨天上午,在江北区残疾人文艺汇演的舞台上,80岁高龄的盲人薛柏年以雷锋故事为原型,自创自演了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获得满堂喝彩声。记者随之探访了这位耄耋老人,了解他的创作和学艺故事。

  自编自演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敬爱的人,你的光辉事迹令人敬;你毫不利己胸襟大,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记者刚走到红梅小区49幢楼下,就听到楼上传出了悠扬的弹唱声。一个带着深色墨镜、身穿中山装的清瘦老人,正端坐在椅子上,怀抱琵琶娴熟地弹唱,神采斐然。他就是80岁高龄的薛柏年老人。

  “萌发创作关于雷锋走书的念头,除了对雷锋精神的敬重,还有就是来源于生活。”薛老伯告诉记者,自己4岁时因病逐渐失明,多年以来,曾经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坐车出行,常有好心人帮助自己,这些点点滴滴始终他始终记在心里。如今,甬城的志愿者也是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残疾人甚至比照顾自己的家人还要周到。深受感染的自己,决定以此为创作素材,创作宁波走书《雷锋我敬爱的人》。

  “作词的过程就有一个月,常常为一个用词或字推敲半天。”薛老伯说,有时半夜想到一个好词,立马起床即兴编曲。然而,如何让这段唱词更贴近雷锋精神,是个创作难点。为精益求精,只要有一点不满意的,就马上修改,直到改编的唱词符合所编配的曲调。

  “如何规范咬字也成为演唱难点。”薛老伯的听力在四五年前下降许多,如今与他说话,都要贴近他的耳边。为了读音标准,薛老伯除了借助助听器,一遍又一遍地听苏州评弹的录音之外,还经常让女儿帮忙。

  “每次回家,都被老爸‘抓差’,一遍又一遍地听他唱词的读音和咬字是不是标准。”女儿薛红霞告诉记者,为了这次创作,父亲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了。记得有一次,正在饭桌上的父亲突然丢下筷子,摸索着走到房间,拿起琵琶就弹唱起来。从高音到低音,反复演绎了十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了才回转继续吃饭。

  “创作这个曲目,就是要让雷锋精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薛老伯说。

  坚持拜师学艺,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功夫可是下了65年了!”说起当年拜师学艺的初衷,薛老伯的思绪飞到了几十年前。

  生于1938年的薛老伯,4岁时因发高烧不退,吃了土方药之后逐渐失明。15岁那年,父母想让他跟算命先生学算命,但被他拒绝了。

  “平时就酷爱文艺,那时最强烈的念头就是拜师学艺,无论学哪一种乐器。”薛老伯告诉记者,1953年,自己如愿到上海红花越剧团学琴。拜师之后,从京胡学起,一年多时间里,还学会了萧、笛演奏。17岁又开始学习琵琶。春夏秋冬,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吃饭。“音乐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薛老伯说。

  薛老伯透露,当年买不起琵琶,曾用一根竹片和锦线做成弯弓,以线为弦苦练“弹挑”和“轮指”手法。一年下来,不知练坏了多少根锦线。别的学员用一年时间学成的,他4个月就掌握了。因为刻苦好学,还受到师傅和剧团领导的肯定。

  薛老伯说,当年坚持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学艺改变自己的命运。

  1958年9月,江北区组建文工团,21岁的薛老伯如愿加入。进入文工团的日子,他也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虽说学会了多种乐器,但由于失明,要想参加演出,就要识谱背谱。那时还没有盲文,每一段曲子都靠强记。曲子背熟之后,还要将每个音符对应到乐器中去,不能出半点差错。

  “没有先天功底,后天就要下苦功,功到自然成。”薛老伯坦言,那时常常半夜不睡觉,坐在床上背谱,“如今,无数曲目都在脑子里储藏着,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

  之后,薛老伯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在文工团稳稳立足,与同事们参加了无数次的演出。空余时间,改编越剧或是弹唱曲目也成为薛老伯的爱好。对于首创的《雷锋我敬爱的人》,用薛老伯的话说,就是他最为倾情的一次。

  薛老伯说,命运曾经不公,但却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排,如今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原标题:“让雷锋精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