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让城市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宁波"海绵"试点咋样了?
稿源: 甬派   2017-07-21 19:3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江北东临甬江、南濒姚江,区内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水库湖泊星罗棋布。水是江北的灵韵所在、财富所在,也是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的重要支撑。同时,由于江北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性差,自净能力弱,水环境质量不佳,加上历史原因,区域内污水管网密度不够且老化破损严重,治水一直是江北城市建设的一大主题。

  2016年4月,宁波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位列入选城市第三名。通过一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江北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日上午,记者跟随宁波市住建委实地走访了位于江北区的四个典型项目:湾头小学海绵改造项目、滨江广场海绵建设项目、天水谢家一期EPC项目和姚江花园项目。

  江北湾头小学:

  第一站是位于江北区湾头东南角中心湖以东的湾头小学,这个总用地面积2.94公顷的海绵项目已经完工,草坪、小石头、黄砖,宁静的校园内增设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回用等设施,看上去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到了下雨天,这里的孩子们,再也不怕湿脚了。

  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

  第二站是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天水二期-李家河)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姚江北岸,坐落于新三江口公园东侧,西起天水家园二期,东至李家河,景观设计总面积约35057平方米。这是宁波首个建设完成的海绵城市公园项目。

  这里又是如何实现“海绵“”效果的呢?

  据介绍,这个项目利用生态手段,为该区域及周边丽江东路上的缓存雨水的净化创造条件,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路面等途径,雨水经过绿地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一部分补给地下水,一部分引入姚江,有效减少市政管网的压力,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放眼望去,这里一片葱茸,一草一木也有讲究。绿地内的降水,不仅不外排,还能吸纳周边道路的雨水径流,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大面积的绿化建设,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也为市民提供休息游憩的公共场所,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天水谢家片区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

  接下去,记者又去看了天水谢家片区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该工程投资约1.5亿,已于6月初开工建设,计划于年底完成。

  据介绍,人行道上设置了生态树池和透水铺装,车行道的雨水径流经道路通过路牙开口排入生态树池内,人行道部分雨水径流通过横坡,流入生态树池内。

  这条人行道长约3公里,目前已经完成了500米。地面铺着沙子,工人们正在太阳下加紧施工。不久,一条整洁干燥的人行道将出现在市民面前。

  姚江花园:

(姚江花园改造前照片)

  姚江花园是个老旧小区,住着7000多户人家,这里地势平缓,很容易内涝。居民告诉记者,不要说是台风天了,就是梅雨期,也是说淹就淹,积水严重的时候,水位有50多厘米。而且,小区内的停车位严重不足,居民要求改造的愿望非常迫切。

(停车位改造,砖头间隙的这些孔,就是用来排水的)

(绿化改造)

  姚江花园综合整治项目,总投约5000万元,4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已于6月初开工建设,计划10月完工。

  这里通过改造生态透水停车位、构建地下砾石雨水渗排系统、建设地表LID(雨水收集与利用)控制系统等方式来实现海绵项目的改造。

  地下设置30厘米厚的碎石层、雨水径流经过LID设施滞蓄、净化、入渗至碎石层,部分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水,其他雨水通过碎石层的盲管进入到雨水管道系统或经由砂石层导流至下游。地表布置了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草沟等设施。

(姚江花园效果图)

  全力推进海绵项目建设

  今年,江北区海绵城市建设总共安排123个项目,其中完工9个,在建41个,技术前期73个,涉及海绵工程投资约25亿元。

  根据国家住建部要求,去年,宁波确定了慈城新区官山河以西提升项目、机场路(青林湾大桥-江北大道)项目、前洋e商小镇项目、湾头小学项目、东升河景观项目、谢家地块滨江景观项目、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天水二期—李家河)项目等7个项目为海绵城市样板项目。

  目前,机场路(青林湾大桥-江北大道)项目、湾头小学项目、东升河景观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前洋e商小镇项目、谢家地块滨江景观项目、慈城新区官山河以西提升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持续推进2016年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基础上,2017年项目建设围绕“一核、四片、多点”展开。截止5月底,已有9个项目已完工,完成海绵投资5.17亿。

  新闻多一点

  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时,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视线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记者沈莉萍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让城市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宁波"海绵"试点咋样了?

稿源: 甬派 2017-07-21 19:39:00

  江北东临甬江、南濒姚江,区内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水库湖泊星罗棋布。水是江北的灵韵所在、财富所在,也是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的重要支撑。同时,由于江北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性差,自净能力弱,水环境质量不佳,加上历史原因,区域内污水管网密度不够且老化破损严重,治水一直是江北城市建设的一大主题。

  2016年4月,宁波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位列入选城市第三名。通过一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江北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日上午,记者跟随宁波市住建委实地走访了位于江北区的四个典型项目:湾头小学海绵改造项目、滨江广场海绵建设项目、天水谢家一期EPC项目和姚江花园项目。

  江北湾头小学:

  第一站是位于江北区湾头东南角中心湖以东的湾头小学,这个总用地面积2.94公顷的海绵项目已经完工,草坪、小石头、黄砖,宁静的校园内增设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回用等设施,看上去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到了下雨天,这里的孩子们,再也不怕湿脚了。

  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

  第二站是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天水二期-李家河)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姚江北岸,坐落于新三江口公园东侧,西起天水家园二期,东至李家河,景观设计总面积约35057平方米。这是宁波首个建设完成的海绵城市公园项目。

  这里又是如何实现“海绵“”效果的呢?

  据介绍,这个项目利用生态手段,为该区域及周边丽江东路上的缓存雨水的净化创造条件,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路面等途径,雨水经过绿地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一部分补给地下水,一部分引入姚江,有效减少市政管网的压力,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放眼望去,这里一片葱茸,一草一木也有讲究。绿地内的降水,不仅不外排,还能吸纳周边道路的雨水径流,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大面积的绿化建设,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也为市民提供休息游憩的公共场所,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天水谢家片区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

  接下去,记者又去看了天水谢家片区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该工程投资约1.5亿,已于6月初开工建设,计划于年底完成。

  据介绍,人行道上设置了生态树池和透水铺装,车行道的雨水径流经道路通过路牙开口排入生态树池内,人行道部分雨水径流通过横坡,流入生态树池内。

  这条人行道长约3公里,目前已经完成了500米。地面铺着沙子,工人们正在太阳下加紧施工。不久,一条整洁干燥的人行道将出现在市民面前。

  姚江花园:

(姚江花园改造前照片)

  姚江花园是个老旧小区,住着7000多户人家,这里地势平缓,很容易内涝。居民告诉记者,不要说是台风天了,就是梅雨期,也是说淹就淹,积水严重的时候,水位有50多厘米。而且,小区内的停车位严重不足,居民要求改造的愿望非常迫切。

(停车位改造,砖头间隙的这些孔,就是用来排水的)

(绿化改造)

  姚江花园综合整治项目,总投约5000万元,4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已于6月初开工建设,计划10月完工。

  这里通过改造生态透水停车位、构建地下砾石雨水渗排系统、建设地表LID(雨水收集与利用)控制系统等方式来实现海绵项目的改造。

  地下设置30厘米厚的碎石层、雨水径流经过LID设施滞蓄、净化、入渗至碎石层,部分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水,其他雨水通过碎石层的盲管进入到雨水管道系统或经由砂石层导流至下游。地表布置了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草沟等设施。

(姚江花园效果图)

  全力推进海绵项目建设

  今年,江北区海绵城市建设总共安排123个项目,其中完工9个,在建41个,技术前期73个,涉及海绵工程投资约25亿元。

  根据国家住建部要求,去年,宁波确定了慈城新区官山河以西提升项目、机场路(青林湾大桥-江北大道)项目、前洋e商小镇项目、湾头小学项目、东升河景观项目、谢家地块滨江景观项目、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天水二期—李家河)项目等7个项目为海绵城市样板项目。

  目前,机场路(青林湾大桥-江北大道)项目、湾头小学项目、东升河景观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前洋e商小镇项目、谢家地块滨江景观项目、慈城新区官山河以西提升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持续推进2016年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基础上,2017年项目建设围绕“一核、四片、多点”展开。截止5月底,已有9个项目已完工,完成海绵投资5.17亿。

  新闻多一点

  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时,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视线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记者沈莉萍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