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生物钟研究获诺奖 长期夜班能不能改变节律基因?
稿源: 澎湃新闻   2017-10-03 22:54:18 报料热线:81850000

  2017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 Michael W. Young)。三人因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来,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昼夜变换,并找到生命的节奏。但这个这种生物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上述三人的工作窥探了生物钟的秘密,并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他们的研究成果解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生物节律,并同时与地球的自转保持同步。

  上海市瑞金医院内分泌学科副研究员王计秋解释,我们体内的生物钟调节着我们一天不同时段的生理功能,例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情况、体温,以及新陈代谢等。当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时,身体就会“抗议”,出现不适反应,比如“倒时差”。

  “昼夜节律紊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都会提高。”王计秋说,这项有关生物钟的研究对于大众最浅显的指导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另外,夜猫子们也要注意,熬夜绝不是个好习惯。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生活规律就不会有影响?比如上夜班的人,长期处于日夜颠倒的模式,只要习惯了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事实可能要让人失望了。美国曾做过一个“护士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常年要值夜班,她们发生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确增加了。结果提示,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不适。

  实际上,人类百万年来的演化形成的“内在节律”,不会被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夜班”所改变。

  曾有科学家用小鼠做过试验,小鼠通常是夜间出来活动、白天睡觉。科学家打算人为改变外在的环境,来观察小鼠昼夜行为。白天,他们把房间里布置地密不透光,像黑夜一般,把小鼠放进房间,观察它们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数月后,小鼠的“生物钟”只发生了部分改变。

  由此可见,对人类而言,想要改变内在节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除了提示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之外,此次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对于未来的临床医学还有哪些帮助吗?

  王计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其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少人体内的节律基因,它们很精细地工作着,相互钳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的器官,让大家有节律地工作着。当这些基因发生变化时,身体也会感受到变化。

  “2013年,我们在宁光院士领衔下完成的一项肥胖研究就发现,通过调节小鼠体内LGR4基因开关,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王计秋补充,LGR4基因也是一种“节律基因”,与甘油三酯的昼夜分泌有关。另外,一些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

  虽然,目前针对“节律基因”的药物还未被开发,但正常、稳定的作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节律调控的具体机制所知甚少,还有赖于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与探索,期望其更多成果最终能造福于人类健康与生态和谐。”王计秋说。

原标题:生物钟研究获诺奖,长期夜班能不能改变节律基因?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生物钟研究获诺奖 长期夜班能不能改变节律基因?

稿源: 澎湃新闻 2017-10-03 22:54:18

  2017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 Michael W. Young)。三人因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来,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昼夜变换,并找到生命的节奏。但这个这种生物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上述三人的工作窥探了生物钟的秘密,并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他们的研究成果解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生物节律,并同时与地球的自转保持同步。

  上海市瑞金医院内分泌学科副研究员王计秋解释,我们体内的生物钟调节着我们一天不同时段的生理功能,例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情况、体温,以及新陈代谢等。当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时,身体就会“抗议”,出现不适反应,比如“倒时差”。

  “昼夜节律紊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都会提高。”王计秋说,这项有关生物钟的研究对于大众最浅显的指导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另外,夜猫子们也要注意,熬夜绝不是个好习惯。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生活规律就不会有影响?比如上夜班的人,长期处于日夜颠倒的模式,只要习惯了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事实可能要让人失望了。美国曾做过一个“护士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常年要值夜班,她们发生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确增加了。结果提示,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不适。

  实际上,人类百万年来的演化形成的“内在节律”,不会被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夜班”所改变。

  曾有科学家用小鼠做过试验,小鼠通常是夜间出来活动、白天睡觉。科学家打算人为改变外在的环境,来观察小鼠昼夜行为。白天,他们把房间里布置地密不透光,像黑夜一般,把小鼠放进房间,观察它们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数月后,小鼠的“生物钟”只发生了部分改变。

  由此可见,对人类而言,想要改变内在节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除了提示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之外,此次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对于未来的临床医学还有哪些帮助吗?

  王计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其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少人体内的节律基因,它们很精细地工作着,相互钳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的器官,让大家有节律地工作着。当这些基因发生变化时,身体也会感受到变化。

  “2013年,我们在宁光院士领衔下完成的一项肥胖研究就发现,通过调节小鼠体内LGR4基因开关,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王计秋补充,LGR4基因也是一种“节律基因”,与甘油三酯的昼夜分泌有关。另外,一些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

  虽然,目前针对“节律基因”的药物还未被开发,但正常、稳定的作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节律调控的具体机制所知甚少,还有赖于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与探索,期望其更多成果最终能造福于人类健康与生态和谐。”王计秋说。

原标题:生物钟研究获诺奖,长期夜班能不能改变节律基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