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勇杰制图
“十六过中秋”“中秋赛龙舟”,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宁波人过中秋的两大“与众不同”。那么,在宁波的中秋旧俗中,还有哪些是“与众不同”的呢?
为何“十六”过中秋?
“鄮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清朝诗人袁钧所著的《鄮北杂诗》描绘的就是旧时宁波人过中秋的场景。
中秋并非地方性节庆,为何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宁波却“作兴”八月十六为中秋呢?
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周东旭说,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习俗的流传,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但多和一个叫史浩的人有关。
史浩,鄞人,南宋宰相。据传,他因替岳飞平反而深受百姓爱戴。
袁钧在《鄮北杂诗》中提到的“鄮峰”,就是史浩的雅号;而他还在《鄮北杂诗》附记中提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其中,史忠定是史浩的别称。
第一个版本的传说:史浩是因为母亲的生日刚好在八月十六,便将中秋节改在这一天。
第二个版本的传说:史浩在杭州为官。年年中秋,他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有一次,因为马掌掉了,无法赶路,他只能在绍兴住一夜,第二天再回家。谁知到家时,家人还在等他回来过节。为避免赶路太急,于是人们便将之后的中秋节都往后延了一天。
周东旭说,还有一种说法,八月十六过中秋跟方国珍有关。
方国珍,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据传,方国珍虽然出身草莽,但对母亲十分孝顺。他的母亲信佛,每逢正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吃素念佛。为了能让母亲一起过节,他下令将元宵改为正月十四,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据说,宁海前童正月十四闹元宵的旧俗也是因此而来。
为何中秋赛龙舟?
不仅仅是袁钧在《鄮北杂诗》中提到:“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就曾用“南郭中秋斗画船”,张延章在《鄞城十二月竹枝词》中也曾用“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来描述宁波中秋赛龙舟这一旧俗的盛况。
周东旭说,这一习俗的由来,据说同样是因为史浩。
相传,史浩年幼时去看赛龙舟,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好不容易挤进去,很多人又嘲笑他们家只有孤儿寡母,“小孩凑啥热闹?”面对别人的嘲讽,史浩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读书做官,一定要在月湖上赛龙舟给母亲看。
后来,史浩果然做了宰相,于是一偿夙愿,选定中秋佳节在月湖上赛龙舟。
关于中秋赛龙舟,还有一个更为接地气的说法:
宁波本是江南水乡,尤其是在如今鄞州的云龙、东钱湖一带,水脉纵横。每年临近中秋,早稻已经收割,晚稻已经播种,忙碌的农人好不容易闲下来,便想出赛龙舟作为娱乐。
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也将中秋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还有哪些中秋习俗有“宁波特色”?
除了“十六过中秋”和“中秋赛龙舟”,还有哪些中秋习俗有“宁波特色”?
同样是吃月饼,很多老宁波人最中意的要数宁式月饼中的苔菜月饼了。
周东旭说,宁波靠海,海中有“三素”,分别是紫菜、海带、苔菜。用苔菜作为月饼的馅料,也算是就地取材,而且苔菜可甜可咸,更是备受青睐。
现在,很多人是“不屑”吃月饼的,可换做过去,很多人是“吃不起”月饼的,于是人们就绞尽脑汁,用其他东西来代替月饼。
在宁海,人们会用米粉、麦粉做些饼与团子,或蒸或煎,代替月饼。宁海民谣至今流传有“八月初三树头敲,八月十六吃烊糕”。所谓“烊糕”也叫“方糕”,是用浸过的米和黄豆用石磨磨出来再蒸。
在北仑的一些地方,到了八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现在已经不常在中秋节见到的食品:甜汤果。所谓的汤果,就是用水磨糯米搓成小圆粒,在水中煮熟,有时也会放些青菜一起煮。
在镇海,人们则会吃“新米蜂糕”,而且还要盖上红印,“四亲八眷都送遍”。所谓的“新米蜂糕”,也被叫做“水溻糕”,由米粉蒸制而成,入口软糯香甜。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宁波,还有中秋吃芋艿的旧俗。这里说的芋艿,特指奉化芋艿头。相传,在中秋这一天吃芋艿头,能够辟邪消灾。
相传,早年间,人们在八月十五祭土地神时,也一定会有一道祭品是芋艿头。
有了芋艿头,另一道宁波中秋的特色菜“鸭扑芋”也就呼之欲出了。
“鸭扑芋”,说白了就是鸭子炖芋艿。之所以要在中秋吃,不仅因为芋艿正当时,还因为此时的鸭子肉质最肥美。
“八月半吃南瓜”也是江南一带流传的习俗。
相传,八月十五,有姑娘从南山采来圆圆的野瓜,给多病的父母吃。父母吃了以后身体竟然变好。姑娘便将瓜子种下,培育出了南瓜。
南瓜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多半也是故事随便说说的,但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眼下天气渐渐从夏天向秋天更替,秋燥渐起,而南瓜是改善秋燥的“好手”。
说来有趣,清末秀才,鄞县人杨翰芳还曾专门作过一首《买南瓜》的诗,讲的是挑南瓜的诀窍:“却唤厨人去买瓜,拣瓜有诀尔毋差。三黄七绿新攀摘,丑极皮肤作癞蛙。”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原标题:十六过中秋 中秋赛龙舟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