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在河姆渡吹出了第一声美妙的音乐;1929年,中国第一位留洋学声乐的歌唱家,宁波人赵梅伯踏上前往欧洲深造之路;1942年,中国第一架自产立式钢琴,由宁波人林炳炎制造……从古至今,宁波人在音乐之路上的前行从未止步。
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以遍布世界的商业巨子和爱国爱乡精神闻名于世。鲜为人知的是,在音乐领域有一个“音乐宁波帮”,同样群星闪耀。近现代以来,宁波涌现了60余位音乐大家,他们几乎遍及音乐的各个领域,创造了近六十项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
为了向这些音乐家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团结海内外甬籍音乐家共同助力宁波音乐港和“音乐之城”建设,本月19日至20日,“音乐宁波帮”大会暨葛朝祉百年诞辰音乐会在宁波音乐港举行。近40位甬籍音乐名家及家属回乡聚首,相聚宁波江北,品佳音、叙乡情。
远道而来的老乡们,对正在全力打造音乐之城、宁波音乐港的家乡一一提出了建议,跟着记者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不拘一格培养音乐人才
人物名片
胡晓平,国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982年获第二十届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歌剧比赛一等奖,成为“文革”后首位获国际声乐大赛头奖的歌唱家,树立起新时期中国声乐事业的丰碑。曾受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点名会见胡晓平。俄罗斯天文台曾以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2006年受聘宁波大学,成为第一位回哺故乡的甬籍音乐家。
“既然我们要打造宁波音乐港,建设宁波‘音乐之城’,那就要比别的城市做得更好。我们要培养好的声乐老师,然后再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今天上午,著名甬籍女高音歌唱家胡晓平在“音乐宁波帮”大会媒体见面会上这样说。
2006年,已在加拿大定居的胡晓平婉拒多所著名音乐院校的邀请,怀着一颗回报桑梓的赤子之心回国,担任当时还未开设音乐专业的宁波大学的特聘教授。
“我就是想为家乡音乐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胡晓平告诉记者,刚开始,她并不是很适应,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表现,还是当时的培养方法。学生的声乐基础缺乏、学习态度被动、老师的信心不足……这都是当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十余年来,胡晓平一直力求带来更好的改变。“要是老师也没有信心,还怎么教孩子?”胡晓平坦言,声乐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的老师,让他们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
同时,胡晓平也希望,对于音乐人才的引进,不要仅仅看重学历,她以自己为例告诉记者,学历重要,但是声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实践。“只要他有水平,能做得好,我们就欢迎,这样才会让更多的音乐人才聚集到宁波。”
“三十多年前,我首次回到宁波表演,那个时候的宁波,虽说已经涌现了很多音乐人才,可本土基本上是没有音乐文化的。”胡晓平表示,推动“音乐宁波帮”各位音乐家的团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宁波帮”精神的传承。
只要音乐港需要,愿尽绵薄之力
人物名片
葛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声乐系副主任、硕导。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芝加哥美国音乐学院、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他先后在美国、瑞士洛桑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后考入瑞士苏黎世国际歌剧中心,并与诸多世界著名歌剧指挥家、歌剧院院长合作,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留下诸多辉煌。1993年,他荣获世界著名音乐家巴托克基金会的“歌剧卓越演出奖”。
在中国音乐界,尤其是声乐界,一定听过葛朝祉先生的大名。而葛朝祉的儿子——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葛毅此次回到家乡,忍不住想起一些老父亲的往事,同时对“音乐宁波帮”大会暨葛朝祉百年诞辰音乐会的举办表示非常高兴。
“这个音乐会我们筹办了挺久,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就有了想法。”葛毅告诉记者,“因为今年恰逢父亲诞辰100周年,我父亲也是宁波籍的音乐家,我想如果能在父亲的家乡举办纪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最终得到了宁波市及江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这场音乐会能够顺利落地。”
葛朝祉是中国一代声乐宗师、男中音歌唱家。谈起自己的父亲,葛毅感触深刻。“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我一生,他是这么在做的,也是这么教育我的。教学上,他是严厉的父亲,而生活中,他又非常亲切。”
将宁波打造成“音乐之城”,是宁波确定的“十三五”蓝图之一。对于宁波音乐港的建设,葛毅表示:“我对家乡有这么一个宏伟的计划感到非常吃惊,如果能在其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会觉得非常荣幸。如果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学音乐要靠兴趣,不要急功近利
人物名片
李名强,宁波小港李家后人,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建国以来第一位获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著名钢琴家,曾先后获“布拉格之春”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第一届乔治·艾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是建国初期极少几位在重大国际钢琴赛事上叱咤风云、为国争光的著名钢琴家之一,他多次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距离李名强上一次回到宁波不过是两三年的时间,但是,他依旧感觉宁波的变化很大。“看到家乡越来越美,音乐氛围越来越浓厚,我打从心底感到高兴。”81岁的著名钢琴家李名强教授在“音乐宁波帮”媒体见面会上,谈起了自己对音乐教育、音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看法。
“我是十岁开始学钢琴的,儿童学习钢琴并不一定要很早开始,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学琴前就开始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李名强说。现在社会上对于学习音乐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提高素质修养的艺术。但是如今,很多家长将学琴作为一种取得名利的工具,这个倾向是不健康的。”
在谈到宁波音乐港、宁波交响乐团的时候,李名强也是赞不绝口:“我有幸听过一次宁波交响乐团的演奏,虽然宁波交响乐团成立仅仅一年多,但是水平非常高!”看到家乡宁波对音乐文化越来越重视,李名强感到十分高兴。“现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已经越来越好,我们也要在文化建设上花大力气,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文化建设的基础,将文化建设得更加美好。”
对于宁波音乐港的未来,李名强有很大的期待,他告诉记者,发展音乐文化建设,不仅仅要依靠“音乐宁波帮”,还要大家共同参与,也希望宁波在音乐文化建设上越走越远。
音乐是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
人物名片
洪腾,旅美著名钢琴家,师从范继森教授,1962年留校任教。曾在罗马尼亚艾奈斯库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是最早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著名钢琴家之一。多次担任法国玛格丽特.朗,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1987年在美国举行钢琴独奏和讲学活动。曾任两届上海市政协常委,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曾培养了李坚等著名钢琴家,是我国钢琴史上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精神却犹似当年;虽然久居异国,却对中国的钢琴事业长记于心,她就是洪腾。
“这里是我的故乡,当我听说宁波要举办‘音乐宁波帮’大会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记者了解到,洪腾自掏腰包购买机票,千里迢迢从美国飞来参加此次活动。当谈及对家乡的印象时,洪腾赞口不绝:“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到宁波,但这次来发现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硬件软件都有了质的飞跃。”
几十年来,洪腾一直从事着钢琴教育,在教坛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做老师有一种责任,就是要把自己懂的东西教给学生,要把心思花在教书育人上。老师在教学生弹钢琴时,一定要不断学习。像我现在这个年纪,也一直在自修,我们这代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因为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好的、一流的音乐。”
“音乐不同于表演,不同于文字,它是心灵的语言,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是人类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除了分享教育心得,洪腾还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她说,一个演奏家想要淋漓尽致地用音乐表达出一种情感,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情感。
洪腾表示,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事,如果有钢琴专业、音乐专业的学生来学习,她一定会倾力传授,给他们一些指点或讲解,为家乡培育音乐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音乐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人物名片
陆在易,著名作曲家,原中国音协副主席,素有“音乐诗人”之称。他是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及全国各类重要音乐赛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委。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次举办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之一”的个人作品音乐会,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上海文学艺术奖、30年功勋成就奖及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等重大奖项。他为我国合唱和艺术歌曲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听到陆在易,业内人士第一个想起的头衔,也许就是“音乐诗人”。
《我爱这土地》是陆在易的代表作,是他在创作上的一首巅峰之作。歌曲的词就是艾青在1938年写下的著名诗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过了这么久,陆在易又把这个作品拿出来写成了歌?“描写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国文人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是如此,我将这首歌曲谱写得气势庞大,能够全面、深刻地体现爱国主义,让现在更多的人可以体会,这也是我的初衷。”陆在易说道。
陆在易出生在宁波余姚,从小就开始学习二胡,在他看来,如果想要在音乐上有所发展,应该从小开始抓起,重视基础训练;其次,树立的目标一定要长远,路子一定要正。另外,一个好的启蒙老师,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宁波培养音乐人才创造优质环境
人物名片
俞丽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她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权威演绎者奠定了她在中国小提琴界的崇高地位;她以中国第一个女子弦乐四重奏组的成员,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铸就了在弦乐表演舞台上的辉煌。弟子黄蒙拉曾获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俞丽拿的名字随着《梁祝》那凄美无比的故事和旋律,深深地印在了中国老百姓的心上。
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奠定了俞丽拿在小提琴演奏上的权威。作为宁波籍小提琴名家,多年来,俞丽拿一直关注并支持着家乡音乐的发展。“我来宁波已经很多次了,有表演,也有讲课,给宁波的一些小提琴老师做讲座。之前我去过一次姜山老家,很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手机视频。这一次我还要再去一趟姜山。”虽然生活工作在上海,但俞丽拿对宁波的感情很深,除了日常工作来宁波,私底下也多次来宁波,看一看家乡的风景。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俞丽拿在推动上海音乐学院与宁波的合作方面不遗余力。“我一直致力于宁波小提琴人才的培养,去发现一些可塑人才,目前正在为宁波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分校而努力,希望能为宁波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专业的音乐学习环境。”
俞丽拿告诉记者,目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宁波分校的创办设想正在洽谈中。“宁波在国际上有许多音乐名家,假如这个学校可以办成,能够在宁波挖掘一些有才能的孩子,让他们得到专业学习。我们‘音乐宁波帮’的很多人都可以发挥余热,帮着把这个学校办起来。”在俞丽拿看来,只有从孩子抓起,为宁波音乐文化打好基础,让有潜能的孩子得到专业培养,才能为宁波培养源源不断的音乐新生力量,从而在宁波的土壤上留住音乐人才。
“建设音乐港最重要的是坚持,只有长期坚持做这个事情,音乐才会成为宁波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才能建设真正的‘音乐之城’。”俞丽拿说。
发展交响乐团,要“请进来”“走出去”
人物名片
姚关荣,著名指挥家,深圳音协主席。历任北京电影乐团、深圳特区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首位登上柏林爱乐等世界著名音乐厅的中国音乐家,他创造多项世界级第一,其中电影《地道战》插曲的收视率创下吉尼斯纪录。他是中国电影音乐指挥领域功勋卓著的指挥家。强烈的开拓意识,使他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音乐拓荒者,深圳交响乐团的创始人。
“80岁,在人们的概念中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了。不过,我的理想更宽一点,交响乐是我的生命。”父辈是浙江镇海人,但姚关荣呱呱落地于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少时便尝尽颠沛流离之苦,随着父母辗转于云南、上海等地。抗战结束后,姚关荣进入上海建承中学读书,一位叫谭玲的音乐女教员发掘了他的潜质,成了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50岁那年,姚关荣南下深圳,任深圳特区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的前身)首席指挥。在担任首席指挥的十多年间,他带领深圳交响乐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并见证了深圳交响乐团发展壮大的历程。
对于宁波交响乐团的发展,姚关荣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交响乐团的发展必须要跟上改革的步伐,不要一成不变,更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学习借鉴其他交响乐团的发展经验与成果,更要多多走出去演出,见过更大的世界才能有更好的音乐灵感。
另外,姚关荣还说了一个小诀窍,深圳交响乐团在每次公演前都会进行“导赏”,也就是邀请观众现场观看排练的过程。“导赏,其实是一种开放的、良性互动的分享。能够拉近演出者与观众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姚关荣解释道,他希望宁波交响乐团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听说宁波要打造专业音乐厅,姚关荣提出了一个建议:国际标准的音乐厅的建设少不了管风琴。“在中国的音乐会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管风琴都是消无声息的。”姚关荣说,管风琴被视为一座音乐厅必不可少的镇宅之宝,希望未来宁波在硬件建设上能够考虑到这一点。
打牢音乐基础,发扬本土音乐
人物名片
江明惇,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他西洋音乐功底极深,却怀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从事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创建了“东方音乐学会”并任会长。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佛教音乐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所著《汉族民歌概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他是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权威学者。
“宁波的音乐发展很及时,基础很扎实,是一个新的起点。”回到家乡,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江明惇难掩兴奋之情,“宁波的音乐文化浓厚,现在宁波音乐港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当被问及宁波音乐港如何缩小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时,江明惇表示,宁波的本土音乐就是一大特色。他说,宁波对外开放时间早,与上海的联系紧密,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两地之间的音乐交流,助力宁波音乐港的发展。此外,在他看来,宁波自身有着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是一大法宝。“宁波有明代四大声腔、四明南词、甬剧、越剧等,这些都是很好的音乐瑰宝,要总结起来,大力发扬,宣传宁波本土的音乐。”他建议,宁波音乐港的建设,需要借助本土的音乐文化,加以创新融合,打牢自身的音乐基础,才能进一步打响名声。
谈起音乐教育时,江明惇用“循序渐进”四个字加以概括。“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个地区自身的条件不同,所以要有一个的科学教育规划。不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江明惇告诉记者,音乐教育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现在很多人不懂音乐,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不仅要实践,还有进一步的研究,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音乐的氛围更加浓厚。
兴趣是动力,文化是根本
人物名片
樊祖荫,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他矢志不渝寻找中国音乐存在原始多声部的证据,不畏艰险,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以第一手资料,凝炼成著名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等重大科研成果,他向世界证明,中国音乐也有多声部的存在。也正因如此,使他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多声部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作为我国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樊祖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与其他学习相比,学习音乐更需要兴趣。”他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在被打骂中学习各种乐器,其实应该更多的引导和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我学习音乐就是全凭兴趣。”樊祖荫说。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文化教育。“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央音乐学院谭盾那一班能出这么多优秀音乐家的原因也与重视文化密不可分。他们除了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都很重视传统文化。许多的创作题材都源于传统文化,尽管许多人都在国外,但写出来的作品能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的作品。”
樊祖荫强调,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良好的基础都至关重要。“昨天我一到宁波,就到我的启蒙老师张斌老师的墓前拜谒,张斌老师的教导对我影响很深。”樊祖荫不无感触地说,“也是张斌老师教我要打好基础,不走弯路。”
最后,樊祖荫倡导要“全民学音乐”。“我们不一定人人要当音乐家,但我们要培养具有高度音乐素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让大多数人具备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他告诉记者,宁波音乐港和“音乐之城”的建设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培养更多的听众。“中国合唱节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契机。要多开音乐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到现场听音乐会。”同时,音乐也要走向基层,尤其是学校,“让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音乐,耳濡目染培养音乐素养。” 记者林旻通讯员张落雁
原标题:宁波如何打造“音乐之城”?九位音乐家有话说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