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海曙两学校一项调查令人深思 专家:父母"逆"了 孩子才"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23 07:18:10 报料热线:81850000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昨天晚上,海曙区田莘耕中学举行了主题为“幸福陪伴”的教育论坛。四年来,一直作为“被讨论”对象的初中学生,也上台发言。

  举办论坛之前,田莘耕中学已联合横街镇中学,就陪伴教育这一内容,向所有学生家庭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每周亲子沟通4次(10分钟以上计一次)以上的,不足15%,而且年级越高,沟通次数越少。

  A活动学校每年花小半年说“陪伴”

  田莘耕中学每年都会为“陪伴教育”忙活上小半年,如此“费神”源自学校坚定的教育理念。

  按照惯例,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便同步启动系列活动。其中,问卷调查一般会放到期末考试前。今年是横街镇中学第一次参与。两校总计有1160户家庭参与其中。

  每年举办论坛时,学校会从家长中评出“最佳陪伴奖”。同时,学校还会邀请各界专家参与论坛,为家长们授课。

  “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田莘耕中学校长王剑平说,即便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开展这项活动,但还是觉得十分值得。因为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半成人到成人的重要时期,父母的陪伴方式需要及时更新。

  他认为,陪得不好,轻则孩子成绩不行,现在过得不开心,重则影响未来,会耽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B调查父母陪伴,依然是不多的

  回收的调查问卷,有近1000份来自海曙区田莘耕中学,覆盖初一至初三全年学生。横街镇中学有效回收160份。分父母卷与学生卷分别进行。两校参与人数较为悬殊,但有不少相似之处。总体来看,父母陪伴还是不尽如人意。

  调查显示,两校均有80%以上的父母认为,通过陪伴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了,能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们的表现却“不怎么样”。

  有一成左右的父母每周陪孩子用餐不到3次,一半以上父母从来不和孩子一起阅读,即便有共同阅读,家长们玩手机的几率太高了,被孩子嫌弃。每周亲子沟通4次(10分钟以上计一次)以上的,不足15%。

  从学生视角来看,最“糟心”的是父母没能主动参与自己的各项活动。横街镇中学有六成以上学生指出这个问题。田莘耕中学情况稍好,有一半多学生认为父母还算主动。

  对父母双方的评价,母亲明显优于父亲。陪着吃饭、互动沟通,都是母亲比较优秀。以沟通为例,田莘耕中学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和父亲聊天一般就10分钟,但是和母亲能够深聊半小时。然而随着年级不断升高,所有的沟通都越来越少了。

  而父母方最大的困惑是,想陪孩子却遭拒绝,有效沟通越来越难。他们认为,这也是陪伴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分享怎样避免与孩子变成路人?

  调查的结论很明显:需要没时间的家长挤时间,没精力的家长努力

  “走心”陪孩子。可孩子为何会出现“拒绝陪伴”的情况,这个矛盾又怎么解决?昨天晚上的论坛中,田莘耕中学的两对亲子分享了他们的“共同成长”经历。

  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儿子升入初中前,他大多在外面“飞”,与孩子最紧密的联络是:邀请儿子到自己的出差地长见识。程先生认为,工作繁忙是家长没能真正用心陪伴孩子的“借口”,陪伴是相互的,也要感谢儿子的陪伴。儿子初二时,程先生下定决心结束了“漂泊”的工作,选择陪在儿子身边。

  “成绩好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程先生说,关键要教儿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有担当有包容心的人。现在,他的工作强度依然大,但他会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早上6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餐。

  周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比较注重家人一起用餐的环节,很多事情都会放饭桌上讨论。“当孩子慢慢长大,必须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陪伴’。”周女士说,孩子升入小学高段后,她更多的是用平等的方式跟他交流,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D建议亲子陪伴,最需要注重品质

  宁波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沈群带来一堂关于初中生陪伴的讲座。她指出,现在很多家长不光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陪伴的质量更是不行。不少家长简单地将幸福的目标设置为“吃饱穿暖,读书好”,却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真正需求。

  沈群说,想要陪孩子活得好,受六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吃饱穿暖(物质财富)最最基础,读书好(学业)位于相对的高阶,中间还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等诸多因素。这种忽略中间环节的“跳跃”,很容易“造就”一些逆成长轨迹的陪伴。她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其实是父母“逆”了,孩子才会“反”。在现实中,往往家长越使劲,孩子越来劲,越是努力陪伴,亲子关系越是疏离。

  沈群说,对待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要保持适当距离的陪伴,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还有鼓励。

  宁波晚报记者徐叶 通讯员吕栋权 陈倩倩

原标题:专家:父母“逆”了 孩子才“反”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海曙两学校一项调查令人深思 专家:父母"逆"了 孩子才"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23 07:18:10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昨天晚上,海曙区田莘耕中学举行了主题为“幸福陪伴”的教育论坛。四年来,一直作为“被讨论”对象的初中学生,也上台发言。

  举办论坛之前,田莘耕中学已联合横街镇中学,就陪伴教育这一内容,向所有学生家庭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每周亲子沟通4次(10分钟以上计一次)以上的,不足15%,而且年级越高,沟通次数越少。

  A活动学校每年花小半年说“陪伴”

  田莘耕中学每年都会为“陪伴教育”忙活上小半年,如此“费神”源自学校坚定的教育理念。

  按照惯例,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便同步启动系列活动。其中,问卷调查一般会放到期末考试前。今年是横街镇中学第一次参与。两校总计有1160户家庭参与其中。

  每年举办论坛时,学校会从家长中评出“最佳陪伴奖”。同时,学校还会邀请各界专家参与论坛,为家长们授课。

  “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田莘耕中学校长王剑平说,即便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开展这项活动,但还是觉得十分值得。因为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半成人到成人的重要时期,父母的陪伴方式需要及时更新。

  他认为,陪得不好,轻则孩子成绩不行,现在过得不开心,重则影响未来,会耽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B调查父母陪伴,依然是不多的

  回收的调查问卷,有近1000份来自海曙区田莘耕中学,覆盖初一至初三全年学生。横街镇中学有效回收160份。分父母卷与学生卷分别进行。两校参与人数较为悬殊,但有不少相似之处。总体来看,父母陪伴还是不尽如人意。

  调查显示,两校均有80%以上的父母认为,通过陪伴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了,能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们的表现却“不怎么样”。

  有一成左右的父母每周陪孩子用餐不到3次,一半以上父母从来不和孩子一起阅读,即便有共同阅读,家长们玩手机的几率太高了,被孩子嫌弃。每周亲子沟通4次(10分钟以上计一次)以上的,不足15%。

  从学生视角来看,最“糟心”的是父母没能主动参与自己的各项活动。横街镇中学有六成以上学生指出这个问题。田莘耕中学情况稍好,有一半多学生认为父母还算主动。

  对父母双方的评价,母亲明显优于父亲。陪着吃饭、互动沟通,都是母亲比较优秀。以沟通为例,田莘耕中学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和父亲聊天一般就10分钟,但是和母亲能够深聊半小时。然而随着年级不断升高,所有的沟通都越来越少了。

  而父母方最大的困惑是,想陪孩子却遭拒绝,有效沟通越来越难。他们认为,这也是陪伴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分享怎样避免与孩子变成路人?

  调查的结论很明显:需要没时间的家长挤时间,没精力的家长努力

  “走心”陪孩子。可孩子为何会出现“拒绝陪伴”的情况,这个矛盾又怎么解决?昨天晚上的论坛中,田莘耕中学的两对亲子分享了他们的“共同成长”经历。

  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儿子升入初中前,他大多在外面“飞”,与孩子最紧密的联络是:邀请儿子到自己的出差地长见识。程先生认为,工作繁忙是家长没能真正用心陪伴孩子的“借口”,陪伴是相互的,也要感谢儿子的陪伴。儿子初二时,程先生下定决心结束了“漂泊”的工作,选择陪在儿子身边。

  “成绩好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程先生说,关键要教儿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有担当有包容心的人。现在,他的工作强度依然大,但他会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早上6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餐。

  周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比较注重家人一起用餐的环节,很多事情都会放饭桌上讨论。“当孩子慢慢长大,必须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陪伴’。”周女士说,孩子升入小学高段后,她更多的是用平等的方式跟他交流,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D建议亲子陪伴,最需要注重品质

  宁波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沈群带来一堂关于初中生陪伴的讲座。她指出,现在很多家长不光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陪伴的质量更是不行。不少家长简单地将幸福的目标设置为“吃饱穿暖,读书好”,却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真正需求。

  沈群说,想要陪孩子活得好,受六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吃饱穿暖(物质财富)最最基础,读书好(学业)位于相对的高阶,中间还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等诸多因素。这种忽略中间环节的“跳跃”,很容易“造就”一些逆成长轨迹的陪伴。她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其实是父母“逆”了,孩子才会“反”。在现实中,往往家长越使劲,孩子越来劲,越是努力陪伴,亲子关系越是疏离。

  沈群说,对待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要保持适当距离的陪伴,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还有鼓励。

  宁波晚报记者徐叶 通讯员吕栋权 陈倩倩

原标题:专家:父母“逆”了 孩子才“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