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记者走近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让逝者“重生” 给病者新生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12-23 07:26:50 报料热线:81850000

12月20日,章娉(左)、李翊儿(中)、赵钰石(右)和患者家属进行第一次谈话。 记者 贺艳 摄

12月20日,李翊儿(前)和赵钰石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相关病例,以便初步判断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

12月21日,两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和患者的儿子、弟弟进行第二次见面谈话。

  2010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展开,宁波列入浙江三个试点城市之一。8年过去了,宁波已完成156例人体器官捐献,大家对“器官捐献”已不再陌生。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之间,起着连接作用的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目前,宁波有12名经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管理中心培训考核认证的协调员,他们负责潜在器官捐献者的宣传动员,全程参与完成每例器官捐献相关工作。

  12月20日、21日,金报记者跟随鄞州二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三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到医院开展协调工作。

  和家属见面之前

  先查看患者病例判断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

  目前,鄞州二院OPO办公室有三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章娉、李翊儿和赵钰石。因为都是女同志,被医院同事称为“女汉子”。

  20日中午12点40分,李翊儿开着自己私家车带着怀孕的章娉、赵钰石以及金报记者前往余姚人民医院。章娉说:“出去做协调工作,多数时候是三个人一起行动,三个女人一台戏,大家可以相互配合。”前一天,她们从该院重症监护病房了解到,有一例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没有了自主呼吸。

  50分钟后,大家到达余姚人民医院,直奔二楼的重症监护病房。这时候,章娉负责打前站,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医生护士告诉她,这是一位中年男性,外地人,骑电瓶车和货车相撞导致颅脑损伤,已住院一个星期,目前没有了自主呼吸。李翊儿和赵钰石征得主治医生同意后,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的病例和相关体格检查。“肾功能、肝功能、胸片、血常规、传染病、肿瘤指标等相关资料我们都要看过,以便初步判断是否符合人体器官捐献条件,然后再把这些资料传给评估专家,让他们进行更精准的判断。我们做这个工作,既要对捐者负责,也要对受者负责。如果器官没有大问题,我们就可以跟家属见面谈了。”李翊儿查完资料后,回过头对赵钰石说:“应该没大问题。”

  首次沟通被婉拒

  患者女婿称能不能捐要看岳父的兄弟是否同意

  在主治医生的引荐下,大约15分钟后,协调员和患者的妻子、女儿以及女婿在谈话室坐了下来。

  大家先跟家属聊起了患者的病情,看得出家属已经接受了现状。这时候,赵钰石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器官捐献:“有没有想过让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话刚问出,患者的妻子立马接住:“没想过。”紧接着,患者的女儿也说:“没想过。”

  见气氛有些紧张,患者的女婿解释说:“其实,在我们老家,女儿是做不了主的,能不能捐关键要看我岳父的兄弟。你们来晚一步了,刚才他们都还在病房,现在回去休息了。”

  这场谈话差不多进行了十五分钟。经过沟通,大家决定第二天再来医院见患者的兄弟。临走时,赵钰石记下了患者女儿的手机号码。

  二次见面仍被拒

  患者弟弟和儿子明确表示“捐献是不可能的”

  21日上午10点,仍旧是李翊儿开车,带着赵钰石和金报记者再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这次见面的是患者的儿子和弟弟。还是在前一天的谈话室里,两位协调员决定从打“感情牌”入手,跟家属聊起了这起交通事故的相关处理及赔偿情况。当话题切入到“器官捐献”时,患者的弟弟立即表态:“捐献是不可能的,我们那边有风俗,死要全尸。”儿子也接上话说:“我们那边现在还能土葬,所以捐献是不可能的。”

  尽管两位家属态度十分明确,但李翊儿和赵钰石还是耐心地讲解了目前宁波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政策,听了一半,弟弟率先离开了谈话室。见患者儿子也要离开,赵钰石上前一步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们改变想法,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们。”这场谈话仅持续了十分钟。

  “听到‘土葬’两个字,我感觉这起捐献希望非常渺茫。之前碰到过好几次,因为家乡还流行土葬,最后都没有成功。”在回宁波的路上,李翊儿告诉金报记者,“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很多时候捐与不捐,都在家属的一念之间。”

  三次见面有收获

  双方又谈了近两小时最终患者家属同意捐献

  就像李翊儿说的那样:“不到最后一刻,都有捐献的可能”,昨天上午,她得到消息,说患者家属想再了解一下捐献相关事宜。“事情有转机。”接到电话后,李翊儿和赵钰石又立即出发,第三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

  经过前两次的接触,患者家属在心理上对“器官捐献”不再排斥。谈话从当天14点持续到15点50分,最终患者家属同意捐献。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并不是到家属表示同意就结束了。我们还要时刻牵挂着这些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如何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帮助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到受者身上能不能成活等诸多问题。”听到前方传来家属同意捐献的消息,章娉松了口气,但不能放松,因为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当天晚上7点,两位协调员回到单位开始整理相关捐献资料,计划明天一早再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赵钰石说,器官捐献真正开始,最早也要等到今天下午。

  他们一直在路上

  一例捐献要跑三五趟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

  章娉介绍说,现在鄞州二院OPO办公室每年会接触100多例潜在捐献者的家属,能真正坐下来进行沟通的也就近70例,最终能捐献成功就20多例。一例器官捐献,平均要跑3—5趟,时间短的一天就协调成功了,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相关规定,捐献之前必须要有直系亲属的签字,包括捐献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很多捐献者的老家远离宁波,据李惠利东部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介绍,早几年他们为了获得直系亲属的签字,跑过贵州、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现在网络发达让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免去了很多劳苦奔波,他们请求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通过微信、QQ等通讯方式办理一些紧急手续。 现代金报通讯员谢美君 记者贺艳文/摄

原标题:让逝者“重生” 给病者新生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记者走近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让逝者“重生” 给病者新生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12-23 07:26:50

12月20日,章娉(左)、李翊儿(中)、赵钰石(右)和患者家属进行第一次谈话。 记者 贺艳 摄

12月20日,李翊儿(前)和赵钰石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相关病例,以便初步判断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

12月21日,两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和患者的儿子、弟弟进行第二次见面谈话。

  2010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展开,宁波列入浙江三个试点城市之一。8年过去了,宁波已完成156例人体器官捐献,大家对“器官捐献”已不再陌生。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之间,起着连接作用的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目前,宁波有12名经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管理中心培训考核认证的协调员,他们负责潜在器官捐献者的宣传动员,全程参与完成每例器官捐献相关工作。

  12月20日、21日,金报记者跟随鄞州二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三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到医院开展协调工作。

  和家属见面之前

  先查看患者病例判断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

  目前,鄞州二院OPO办公室有三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章娉、李翊儿和赵钰石。因为都是女同志,被医院同事称为“女汉子”。

  20日中午12点40分,李翊儿开着自己私家车带着怀孕的章娉、赵钰石以及金报记者前往余姚人民医院。章娉说:“出去做协调工作,多数时候是三个人一起行动,三个女人一台戏,大家可以相互配合。”前一天,她们从该院重症监护病房了解到,有一例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没有了自主呼吸。

  50分钟后,大家到达余姚人民医院,直奔二楼的重症监护病房。这时候,章娉负责打前站,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医生护士告诉她,这是一位中年男性,外地人,骑电瓶车和货车相撞导致颅脑损伤,已住院一个星期,目前没有了自主呼吸。李翊儿和赵钰石征得主治医生同意后,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的病例和相关体格检查。“肾功能、肝功能、胸片、血常规、传染病、肿瘤指标等相关资料我们都要看过,以便初步判断是否符合人体器官捐献条件,然后再把这些资料传给评估专家,让他们进行更精准的判断。我们做这个工作,既要对捐者负责,也要对受者负责。如果器官没有大问题,我们就可以跟家属见面谈了。”李翊儿查完资料后,回过头对赵钰石说:“应该没大问题。”

  首次沟通被婉拒

  患者女婿称能不能捐要看岳父的兄弟是否同意

  在主治医生的引荐下,大约15分钟后,协调员和患者的妻子、女儿以及女婿在谈话室坐了下来。

  大家先跟家属聊起了患者的病情,看得出家属已经接受了现状。这时候,赵钰石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器官捐献:“有没有想过让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话刚问出,患者的妻子立马接住:“没想过。”紧接着,患者的女儿也说:“没想过。”

  见气氛有些紧张,患者的女婿解释说:“其实,在我们老家,女儿是做不了主的,能不能捐关键要看我岳父的兄弟。你们来晚一步了,刚才他们都还在病房,现在回去休息了。”

  这场谈话差不多进行了十五分钟。经过沟通,大家决定第二天再来医院见患者的兄弟。临走时,赵钰石记下了患者女儿的手机号码。

  二次见面仍被拒

  患者弟弟和儿子明确表示“捐献是不可能的”

  21日上午10点,仍旧是李翊儿开车,带着赵钰石和金报记者再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这次见面的是患者的儿子和弟弟。还是在前一天的谈话室里,两位协调员决定从打“感情牌”入手,跟家属聊起了这起交通事故的相关处理及赔偿情况。当话题切入到“器官捐献”时,患者的弟弟立即表态:“捐献是不可能的,我们那边有风俗,死要全尸。”儿子也接上话说:“我们那边现在还能土葬,所以捐献是不可能的。”

  尽管两位家属态度十分明确,但李翊儿和赵钰石还是耐心地讲解了目前宁波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政策,听了一半,弟弟率先离开了谈话室。见患者儿子也要离开,赵钰石上前一步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们改变想法,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们。”这场谈话仅持续了十分钟。

  “听到‘土葬’两个字,我感觉这起捐献希望非常渺茫。之前碰到过好几次,因为家乡还流行土葬,最后都没有成功。”在回宁波的路上,李翊儿告诉金报记者,“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很多时候捐与不捐,都在家属的一念之间。”

  三次见面有收获

  双方又谈了近两小时最终患者家属同意捐献

  就像李翊儿说的那样:“不到最后一刻,都有捐献的可能”,昨天上午,她得到消息,说患者家属想再了解一下捐献相关事宜。“事情有转机。”接到电话后,李翊儿和赵钰石又立即出发,第三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

  经过前两次的接触,患者家属在心理上对“器官捐献”不再排斥。谈话从当天14点持续到15点50分,最终患者家属同意捐献。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并不是到家属表示同意就结束了。我们还要时刻牵挂着这些器官是否符合捐献条件,如何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帮助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到受者身上能不能成活等诸多问题。”听到前方传来家属同意捐献的消息,章娉松了口气,但不能放松,因为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当天晚上7点,两位协调员回到单位开始整理相关捐献资料,计划明天一早再次赶往余姚人民医院。赵钰石说,器官捐献真正开始,最早也要等到今天下午。

  他们一直在路上

  一例捐献要跑三五趟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

  章娉介绍说,现在鄞州二院OPO办公室每年会接触100多例潜在捐献者的家属,能真正坐下来进行沟通的也就近70例,最终能捐献成功就20多例。一例器官捐献,平均要跑3—5趟,时间短的一天就协调成功了,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相关规定,捐献之前必须要有直系亲属的签字,包括捐献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很多捐献者的老家远离宁波,据李惠利东部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介绍,早几年他们为了获得直系亲属的签字,跑过贵州、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现在网络发达让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免去了很多劳苦奔波,他们请求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通过微信、QQ等通讯方式办理一些紧急手续。 现代金报通讯员谢美君 记者贺艳文/摄

原标题:让逝者“重生” 给病者新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