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实施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每年600万专项经费支持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12-26 17:11:00 报料热线:81850000

  2018年起所有培智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儿童少年等接受义务教育……今天下午,记者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第二轮提升计划”)于近日出台,未来3年,一项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逐步落地,以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宁波市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实现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目前宁波各地已经对特殊教育学校中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免学杂费、课本作业本费、住宿费,减免保育费),并给予每生每年不少于2000元的学习生活等补助。

  “未来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特殊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让这两个年龄段具有就学能力的孩子都能入学。”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根据今年3月底的一项数据统计,宁波全市3-18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少年人数有2774人,其中义务教育段持证残疾儿童少年1812人,实际入学1802人。全市各区县(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9%以上,而学前、高中段的入学率为69.73%、50.41%,其中高中段持证残疾少年724人,有近一半的人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入学。

  为此,“第二轮提升计划”提出相应目标,至2020年,以持证残疾儿童少年计,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0%以上;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达到85%。

  如何提高这两个学龄段的入学率?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高中段方面,宁波将依托现有的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选择4-5所培智学校举办高中段职业教育,其他培智学校增设高中部,满足区域内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的需求。到2020年,宁波市和各区县(市)均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通过随班就读、开设卫星班、接收轻度残疾少年入学等方式,拓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服务残疾少年的途径。

  在学前段,各区县(市)将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开办学前教育部,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要建成一个学前融合教育示范点。

  此外,2018年起宁波所有培智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儿童少年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建成1-2个送教上门示范点。

  新迁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优化资源教室使用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未来3年,宁波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小学和初中各建成1个标准资源教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资源教师资质条件,落实随班就读工作指南,严格资源教室工作规范,提高资源教室的运作质量,到2020年建立100个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波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66个资源教室。其中高桥镇中心小学资源教室从美国引进lbp专业学习训练器材,筹资30余万装备Mild快乐学习训练室,成为国内首个“Mild快乐学习训练营”实验基地。

  同时,宁波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4年海曙达敏学校、余姚特教中心通过迁建先后搬入新校区;占地107亩,投资3.5个亿的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投入使用,象山、宁海培智学校扩建工程以及奉化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即将竣工,北仑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已经启动。

  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其中市级特殊教育中心学校1所、县级培智学校10所,市民政局筹办一所(市恩美特殊儿童学校),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卫星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据悉,到2020年,宁波将实现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基本”配置要求,8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选配”配置要求。

  推进融合教育形式多样化、常态化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未来3年,宁波将以示范性资源教室、卫星班、社区融合教育为抓手,推进多类别多模式的融合教育,开展融合教育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建立7个省级学前教育融合示范点,每个区县(市)建立2个以上卫星班,各培智学校均在年级或班级中试点开展社区融合教育。

  同时,各区县(市)根据当地实际,选择1-2个残疾类别作为重点,开展医教结合实践。整合教育、卫计等部门资源,完善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口合作机制,增进教师与医生的合作。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医教结合模式,为残疾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到2020年,建成2-3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

  此外,通过与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名校、医疗(康复)机构等合作,推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立2个以上市级师资培训基地。

  记者 成良田 蒋炜宁 通讯员 李宁 张苗妙

原标题: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实施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每年600万专项经费支持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12-26 17:11:00

  2018年起所有培智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儿童少年等接受义务教育……今天下午,记者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第二轮提升计划”)于近日出台,未来3年,一项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逐步落地,以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宁波市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实现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目前宁波各地已经对特殊教育学校中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免学杂费、课本作业本费、住宿费,减免保育费),并给予每生每年不少于2000元的学习生活等补助。

  “未来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特殊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让这两个年龄段具有就学能力的孩子都能入学。”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根据今年3月底的一项数据统计,宁波全市3-18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少年人数有2774人,其中义务教育段持证残疾儿童少年1812人,实际入学1802人。全市各区县(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9%以上,而学前、高中段的入学率为69.73%、50.41%,其中高中段持证残疾少年724人,有近一半的人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入学。

  为此,“第二轮提升计划”提出相应目标,至2020年,以持证残疾儿童少年计,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0%以上;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达到85%。

  如何提高这两个学龄段的入学率?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高中段方面,宁波将依托现有的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选择4-5所培智学校举办高中段职业教育,其他培智学校增设高中部,满足区域内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的需求。到2020年,宁波市和各区县(市)均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通过随班就读、开设卫星班、接收轻度残疾少年入学等方式,拓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服务残疾少年的途径。

  在学前段,各区县(市)将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开办学前教育部,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要建成一个学前融合教育示范点。

  此外,2018年起宁波所有培智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儿童少年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建成1-2个送教上门示范点。

  新迁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优化资源教室使用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未来3年,宁波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小学和初中各建成1个标准资源教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资源教师资质条件,落实随班就读工作指南,严格资源教室工作规范,提高资源教室的运作质量,到2020年建立100个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波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66个资源教室。其中高桥镇中心小学资源教室从美国引进lbp专业学习训练器材,筹资30余万装备Mild快乐学习训练室,成为国内首个“Mild快乐学习训练营”实验基地。

  同时,宁波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4年海曙达敏学校、余姚特教中心通过迁建先后搬入新校区;占地107亩,投资3.5个亿的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投入使用,象山、宁海培智学校扩建工程以及奉化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即将竣工,北仑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已经启动。

  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其中市级特殊教育中心学校1所、县级培智学校10所,市民政局筹办一所(市恩美特殊儿童学校),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卫星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据悉,到2020年,宁波将实现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基本”配置要求,8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选配”配置要求。

  推进融合教育形式多样化、常态化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未来3年,宁波将以示范性资源教室、卫星班、社区融合教育为抓手,推进多类别多模式的融合教育,开展融合教育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建立7个省级学前教育融合示范点,每个区县(市)建立2个以上卫星班,各培智学校均在年级或班级中试点开展社区融合教育。

  同时,各区县(市)根据当地实际,选择1-2个残疾类别作为重点,开展医教结合实践。整合教育、卫计等部门资源,完善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口合作机制,增进教师与医生的合作。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医教结合模式,为残疾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到2020年,建成2-3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

  此外,通过与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名校、医疗(康复)机构等合作,推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立2个以上市级师资培训基地。

  记者 成良田 蒋炜宁 通讯员 李宁 张苗妙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