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奇闻轶事
90后开始脱发 医生建议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稿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18-01-08 09:35:29 报料热线:81850000

  脱发年轻化:

  第一批90后真的秃了

  脱发似乎触动了年轻群体敏感的神经,“90后中年脱发”等话题受到热议。男性脱发的原因一般跟遗传或者环境有关系。女性脱发的原因更复杂,跟免疫、内分泌、营养、甲状腺、雌孕激素等都有关系

  2017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集体晒起了18岁的照片,甄明也凑了热闹,发布了两张还有浓密头发的自己18岁时的照片,以及一张脱发产品头发纤维粉的截图,配上文字“18岁不重要,密发粉最重要”。

  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朋友圈自嘲自己的头发。去年9月末,《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在朋友圈刷屏,出生于1991年的甄明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身为脱发大军的一分子,他随即分享,并附上两个字“嗯,对。”很快他收到朋友的评论,“心酸……”

  甄明令人心酸的脱发,是从4年前开始的。2013年夏天,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后第一次发现,头发少了很多,而且又细又软,出汗后会黏在一起,很难打理,过去他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当时的女朋友嘲笑甄明头发少,甚至拉他去做头发护理。

  他觉得作为男生不应该过分在意头发,但是在经历了考研、妈妈生病、找工作以后,近两年他的发际线越来越靠后,加上身材肥壮,如果不刻意解释,客户都想当然地以为他是80后甚至70后。最近,甄明照镜子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的头皮,主动跟妈妈提起要去看医生。

  “这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的脱发来得要早”

  最近,脱发似乎触动了年轻群体敏感的神经,除了“90后中年脱发”等话题受到热议外,翻看微博,不少人的新年愿望都是“脱贫脱单不脱发”。去年10月底,清华大学也在校内发起有关脱发的问卷调查,最终收到4068份反馈,近6成的人感觉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脱发,近4成的人感觉自己的发际线发生了后退。

  年底,淘宝参考产品创意、话题性、用户反馈、销量、覆盖人群等因素,评了40个“2017淘宝时代宝贝”,其中“年度拯救中危(即中年危机——编者注)宝贝”就是头发纤维粉,在42万购买者中,90后群体占4成。

  尽管以上网络话题有些仅仅是出于自嘲,但从医学角度看,脱发人群年轻化现象确实正在发生。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周城介绍,20岁以上的男青年中,约25%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脱发;到了50岁,这一比例升高至约50%。脱发的种类很多,比如斑秃、化疗引起的生长期脱发、因头部疖肿或外伤瘢痕形成的瘢痕性脱发等。

  而目前网上大多数年轻人抱怨的脱发是雄激素性脱发,也被称做脂溢性脱发、遗传性脱发或者早秃,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这种病的患者不分男女,但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周城曾写道,这是目前青壮年男性最常见的秃发类型,平均约每5个中国男性中就有一个患病,皮肤科门诊90%以上的秃发都属于本病。

  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赵俊英从事皮肤科医疗和教研32年,她说,过去来友谊医院看脱发门诊的病人不多,而且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40岁左右的人都少。2008年,她明显感到脱发门诊病人尤其是年轻男病人增多,于是她便带领团队在当年做了几个相关的研究课题。

  赵俊英团队整理了从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来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01位雄激素性脱发病人的资料,发现这些病人的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57岁,平均30.07岁,其中以20~33岁居多,超过6成比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脱发治疗中心谭凤明等人于2012年做过《男性型脱发148例临床分析》,这里的男性型脱发指的就是男性雄激素性脱发。他们整理了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该医院脱发专科门诊的病人,显示发病年龄在15~25岁之间的人占77%,比以往研究的男性型脱发时间提前。

  赵俊英曾经看过一个30岁左右的病人,她按照惯例询问脱发原因,“你父母脱不脱发?”对方委屈地回答,“脱发,但是我父母脱发时都很老了,都五六十岁了。”

  这个现象在皮肤科很常见。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兰芹从2013年开始看脱发。而近两年,不仅脱发门诊的病人变多了,也更加年轻了。“二十一二岁就开始脱发,二十四五岁脱发比较明显,感觉这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的脱发来得要早,脱发确实是在年轻化。”

  甄明的爷爷也脱发,但悲伤的是,他记得爷爷去世时的头发比自己现在的还要多。

  除了脱发时间提前,周城观察到,现在年轻人掉头发的速度更快了。过去的病人,无论年龄大小,大多是在10~20年间头发慢慢变少。而现在来就诊的年轻人,有的连续加班半个月,或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1~2个月头发就会掉得很明显。

  男性患者更多,女性更焦虑

  都是雄激素性脱发,男性和女性脱发的特点不太一样。男性主要表现是前额发际线向后移,或者头顶部的头发持续减少或者变细。而女性脱发主要是头顶的毛发持续减少和变细,少部分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细,而发际线不后移。据统计,在雄激素性脱发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21.3%,女性仅仅为6%。

  虽然患病率低,但医生发现,女性对于脱发的焦虑和求治意愿要比男性高很多。周城不止一次遇到女性患者把自己掉的头发收集起来,在门诊捧给他看,而这个情况在男性患者身上从未发生过。

  豆瓣上有一个叫“人人都有好头发——一起怼脱发!”的小组,成立于2010年,目前成员已经超过20万,是目前豆瓣上关于脱发的人数最多的小组。如果浏览话题,你很快会发现,这里绝大多数是女性成员,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找到解决女生头发稀少或者掉头发的秘方。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为了拯救脱发,你都尝试过哪些怪招?”90后用户“樱桃肉丸子”的回复获赞最多。她曾购买霸王防脱,为了头发,她几乎用过了从中国到韩国,再到日本和欧美的各种常见洗发水品牌。听说生姜和黑芝麻可以生发,她也买回家,用生姜擦拭头皮,用生姜熬汤洗头发。“人家漂亮的美少女头上传来一阵洗发水的香味,我的头上传来一股生姜味,绝望。”最后她选择就医,在三甲医院排了四个小时的队伍看脱发。

  今年26岁的周文璐把自己社交账号的名字改成了“你的头漏了一个洞”,2017年12月31号下午,她发状态说,“现在自己赚钱的动力就是去买生发液了。”

  2015年夏天周文璐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她经常早上起床都会发现枕头上有头发,随手梳一下,也能掉下来几根,当时周文璐并不在意。直到去年,身边有人对周文璐说你头发不多了时,她才惊恐地意识到,头发越来越少,她真的脱发了。她上网搜补救的办法,买生发液,往头皮上抹生姜,洗发水换了又换,再也不敢随便烫染头发,生吃黑芝麻,但还是阻止不了掉头发。

  周文璐敏感,虽然从不熬夜,但她每天晚上都做梦,醒来心情失落,低头一看,头发又掉了很多。

  北京友谊医院原皮肤科主任赵俊英注意到,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患者更淡定。她常听到他们讲,“我爱人(或我妈)说我头发少了,让我来看看。”当然,现在的年轻男性也更加注意自己的“颜值”,脱发容易显老,这也是促使他们就医的一个动因。而女性一般都是自己强烈要求来看医生,她们往往面带愁容,十分焦虑,觉得脱发影响形象,在治疗上肯花时间、肯砸钱。

  男女性面对脱发有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是天生性格使然,例如女性更加敏感。周城也总结了其他原因,比如女性掉的头发长,洗完头能看到地上一大堆头发,就容易恐惧。而男性头发短,没看到也就觉得无所谓,不知不觉就秃了。此外,男性脱发发病率高,大家都脱发,自己也就容易接受了,而女性发病率低,反而压力更大。

  周城补充说,男性脱发的原因很简单,一般跟遗传或者环境有关系。女性脱发的原因更复杂,跟免疫、内分泌、营养、甲状腺、雌孕激素等都有关系,很多时候需要医生多问、多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病因越不清楚,对于病人来说越焦虑。”

  精神神经因素是脱发年轻化的催化剂

  事实上,多数脱发病人除了掉头发并没有其他病症,更不会致命。相比父辈不急于求医的情况,付兰芹认为,当下80、90后面对脱发格外在意,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

  互联网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过去人们以为脱发治不了,现在年轻一代在网络上可以获取更多的方法,关注的人多了,自然也会带动更多的人求医咨询。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雄激素性脱发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增加抑郁倾向。赵俊英曾接待过一些病人,乍一看以为40多岁,一问,才二三十,脱发让人显老。“现在80、90后理念变了,解决了温饱,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颜值。有的年轻人,尤其是未婚的,压力就很大。”也有病人跟赵俊英诉苦,脱发让自己在同学聚会上没面子,被朋友嘲笑。

  众所周知,雄激素性脱发的最主要原因是遗传和精神神经因素。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脱发治疗中心谭凤明等人的统计中,148例患者中,有家族男性型脱发病史的占67.57%。

  遗传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脱发年轻化就得从精神神经因素上找原因了。“如果说雄激素和遗传的作用决定了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生,那么精神因素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则促进了脱发的发展,是导致脱发年轻化的‘催化剂’。”周城总结,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张,年轻人生存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带给青年男性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通宵上网等,都导致年轻人过早地出现雄激素性脱发。这正是新一代年轻人和他们父辈生活方式差异的反映。

  谭凤明的调查显示,脱发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者占男性型脱发患者超过6成,主要表现为工作或学习紧张、失眠、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等等。发病人群以教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和学生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为主。一些患者明显地在精神压力大时,脱发加重。调查结果提示,脱发会对患者精神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反过来精神心理又加重了脱发。

  甄明现在回忆自己开始脱发的导火线,是自己在美国上学时曾频繁饮酒,吃饭和作息极不规律。回国后,恰好遇到妈妈生病住院,同时又要复习考研,长期的精神压力大,不知不觉加重了脱发。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原因。曾经有一名年轻男性病人跟赵俊英诉苦,“最近频繁脱发,都掉了一半了。”赵俊英从家族史询问到精神状态,都没有任何问题。无意中这位小伙子提到他当时在3个月内减掉了20多斤。“突然减肥造成人为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脱发。”她说。

  很多人付出各种努力想要改善脱发却没有效果,有些人会以为脱发是不可逆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赵俊英解释,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是后天原因是可以改善的。“比如说你爸50岁脱发,你才20岁就脱发。你爸原来的工作不像你吧,他不熬夜,也不像你天天洗头。”赵俊英每次都会这样告诉病人,引导他们改变生活习惯。

  2008年她做脱发调查时,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口服药只有保法止,并且未被列入医保。这种药是暂时性的抑制剂,一旦停用,脱发还会再来。同时,吃口服药对男性的性功能等也有影响,这导致有些男性患者在寻求治疗时心理有障碍。外用药米诺地尔的有效率在60%左右,天天使用会引发脸部多毛等副作用。

  近些年脱发的治疗方法增多,比如低能量激光治疗、毛发生长因子、植发等,但是都不在医保范围内,价格贵。

  周城说,如果不管脱发,它是不可逆的,头发会越来越少。所以一旦发生脱发,建议人们到正规医院,先明确诊断,再接受规范治疗。“现在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尤其是男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女性的脱发相对难一点,但是也可以有办法控制。”

  “生活要规律,保证睡眠,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医生付兰芹建议,“最主要的是生活规律,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但生活尽量还是要平衡。”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脱发患者均为化名)

原标题:90后开始脱发 医生建议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90后开始脱发 医生建议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稿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18-01-08 09:35:29

  脱发年轻化:

  第一批90后真的秃了

  脱发似乎触动了年轻群体敏感的神经,“90后中年脱发”等话题受到热议。男性脱发的原因一般跟遗传或者环境有关系。女性脱发的原因更复杂,跟免疫、内分泌、营养、甲状腺、雌孕激素等都有关系

  2017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集体晒起了18岁的照片,甄明也凑了热闹,发布了两张还有浓密头发的自己18岁时的照片,以及一张脱发产品头发纤维粉的截图,配上文字“18岁不重要,密发粉最重要”。

  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朋友圈自嘲自己的头发。去年9月末,《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在朋友圈刷屏,出生于1991年的甄明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身为脱发大军的一分子,他随即分享,并附上两个字“嗯,对。”很快他收到朋友的评论,“心酸……”

  甄明令人心酸的脱发,是从4年前开始的。2013年夏天,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后第一次发现,头发少了很多,而且又细又软,出汗后会黏在一起,很难打理,过去他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当时的女朋友嘲笑甄明头发少,甚至拉他去做头发护理。

  他觉得作为男生不应该过分在意头发,但是在经历了考研、妈妈生病、找工作以后,近两年他的发际线越来越靠后,加上身材肥壮,如果不刻意解释,客户都想当然地以为他是80后甚至70后。最近,甄明照镜子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的头皮,主动跟妈妈提起要去看医生。

  “这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的脱发来得要早”

  最近,脱发似乎触动了年轻群体敏感的神经,除了“90后中年脱发”等话题受到热议外,翻看微博,不少人的新年愿望都是“脱贫脱单不脱发”。去年10月底,清华大学也在校内发起有关脱发的问卷调查,最终收到4068份反馈,近6成的人感觉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脱发,近4成的人感觉自己的发际线发生了后退。

  年底,淘宝参考产品创意、话题性、用户反馈、销量、覆盖人群等因素,评了40个“2017淘宝时代宝贝”,其中“年度拯救中危(即中年危机——编者注)宝贝”就是头发纤维粉,在42万购买者中,90后群体占4成。

  尽管以上网络话题有些仅仅是出于自嘲,但从医学角度看,脱发人群年轻化现象确实正在发生。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周城介绍,20岁以上的男青年中,约25%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脱发;到了50岁,这一比例升高至约50%。脱发的种类很多,比如斑秃、化疗引起的生长期脱发、因头部疖肿或外伤瘢痕形成的瘢痕性脱发等。

  而目前网上大多数年轻人抱怨的脱发是雄激素性脱发,也被称做脂溢性脱发、遗传性脱发或者早秃,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这种病的患者不分男女,但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周城曾写道,这是目前青壮年男性最常见的秃发类型,平均约每5个中国男性中就有一个患病,皮肤科门诊90%以上的秃发都属于本病。

  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赵俊英从事皮肤科医疗和教研32年,她说,过去来友谊医院看脱发门诊的病人不多,而且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40岁左右的人都少。2008年,她明显感到脱发门诊病人尤其是年轻男病人增多,于是她便带领团队在当年做了几个相关的研究课题。

  赵俊英团队整理了从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来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01位雄激素性脱发病人的资料,发现这些病人的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57岁,平均30.07岁,其中以20~33岁居多,超过6成比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脱发治疗中心谭凤明等人于2012年做过《男性型脱发148例临床分析》,这里的男性型脱发指的就是男性雄激素性脱发。他们整理了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该医院脱发专科门诊的病人,显示发病年龄在15~25岁之间的人占77%,比以往研究的男性型脱发时间提前。

  赵俊英曾经看过一个30岁左右的病人,她按照惯例询问脱发原因,“你父母脱不脱发?”对方委屈地回答,“脱发,但是我父母脱发时都很老了,都五六十岁了。”

  这个现象在皮肤科很常见。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兰芹从2013年开始看脱发。而近两年,不仅脱发门诊的病人变多了,也更加年轻了。“二十一二岁就开始脱发,二十四五岁脱发比较明显,感觉这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的脱发来得要早,脱发确实是在年轻化。”

  甄明的爷爷也脱发,但悲伤的是,他记得爷爷去世时的头发比自己现在的还要多。

  除了脱发时间提前,周城观察到,现在年轻人掉头发的速度更快了。过去的病人,无论年龄大小,大多是在10~20年间头发慢慢变少。而现在来就诊的年轻人,有的连续加班半个月,或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1~2个月头发就会掉得很明显。

  男性患者更多,女性更焦虑

  都是雄激素性脱发,男性和女性脱发的特点不太一样。男性主要表现是前额发际线向后移,或者头顶部的头发持续减少或者变细。而女性脱发主要是头顶的毛发持续减少和变细,少部分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细,而发际线不后移。据统计,在雄激素性脱发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21.3%,女性仅仅为6%。

  虽然患病率低,但医生发现,女性对于脱发的焦虑和求治意愿要比男性高很多。周城不止一次遇到女性患者把自己掉的头发收集起来,在门诊捧给他看,而这个情况在男性患者身上从未发生过。

  豆瓣上有一个叫“人人都有好头发——一起怼脱发!”的小组,成立于2010年,目前成员已经超过20万,是目前豆瓣上关于脱发的人数最多的小组。如果浏览话题,你很快会发现,这里绝大多数是女性成员,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找到解决女生头发稀少或者掉头发的秘方。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为了拯救脱发,你都尝试过哪些怪招?”90后用户“樱桃肉丸子”的回复获赞最多。她曾购买霸王防脱,为了头发,她几乎用过了从中国到韩国,再到日本和欧美的各种常见洗发水品牌。听说生姜和黑芝麻可以生发,她也买回家,用生姜擦拭头皮,用生姜熬汤洗头发。“人家漂亮的美少女头上传来一阵洗发水的香味,我的头上传来一股生姜味,绝望。”最后她选择就医,在三甲医院排了四个小时的队伍看脱发。

  今年26岁的周文璐把自己社交账号的名字改成了“你的头漏了一个洞”,2017年12月31号下午,她发状态说,“现在自己赚钱的动力就是去买生发液了。”

  2015年夏天周文璐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她经常早上起床都会发现枕头上有头发,随手梳一下,也能掉下来几根,当时周文璐并不在意。直到去年,身边有人对周文璐说你头发不多了时,她才惊恐地意识到,头发越来越少,她真的脱发了。她上网搜补救的办法,买生发液,往头皮上抹生姜,洗发水换了又换,再也不敢随便烫染头发,生吃黑芝麻,但还是阻止不了掉头发。

  周文璐敏感,虽然从不熬夜,但她每天晚上都做梦,醒来心情失落,低头一看,头发又掉了很多。

  北京友谊医院原皮肤科主任赵俊英注意到,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患者更淡定。她常听到他们讲,“我爱人(或我妈)说我头发少了,让我来看看。”当然,现在的年轻男性也更加注意自己的“颜值”,脱发容易显老,这也是促使他们就医的一个动因。而女性一般都是自己强烈要求来看医生,她们往往面带愁容,十分焦虑,觉得脱发影响形象,在治疗上肯花时间、肯砸钱。

  男女性面对脱发有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是天生性格使然,例如女性更加敏感。周城也总结了其他原因,比如女性掉的头发长,洗完头能看到地上一大堆头发,就容易恐惧。而男性头发短,没看到也就觉得无所谓,不知不觉就秃了。此外,男性脱发发病率高,大家都脱发,自己也就容易接受了,而女性发病率低,反而压力更大。

  周城补充说,男性脱发的原因很简单,一般跟遗传或者环境有关系。女性脱发的原因更复杂,跟免疫、内分泌、营养、甲状腺、雌孕激素等都有关系,很多时候需要医生多问、多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病因越不清楚,对于病人来说越焦虑。”

  精神神经因素是脱发年轻化的催化剂

  事实上,多数脱发病人除了掉头发并没有其他病症,更不会致命。相比父辈不急于求医的情况,付兰芹认为,当下80、90后面对脱发格外在意,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

  互联网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过去人们以为脱发治不了,现在年轻一代在网络上可以获取更多的方法,关注的人多了,自然也会带动更多的人求医咨询。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雄激素性脱发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增加抑郁倾向。赵俊英曾接待过一些病人,乍一看以为40多岁,一问,才二三十,脱发让人显老。“现在80、90后理念变了,解决了温饱,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颜值。有的年轻人,尤其是未婚的,压力就很大。”也有病人跟赵俊英诉苦,脱发让自己在同学聚会上没面子,被朋友嘲笑。

  众所周知,雄激素性脱发的最主要原因是遗传和精神神经因素。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脱发治疗中心谭凤明等人的统计中,148例患者中,有家族男性型脱发病史的占67.57%。

  遗传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脱发年轻化就得从精神神经因素上找原因了。“如果说雄激素和遗传的作用决定了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生,那么精神因素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则促进了脱发的发展,是导致脱发年轻化的‘催化剂’。”周城总结,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张,年轻人生存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带给青年男性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通宵上网等,都导致年轻人过早地出现雄激素性脱发。这正是新一代年轻人和他们父辈生活方式差异的反映。

  谭凤明的调查显示,脱发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者占男性型脱发患者超过6成,主要表现为工作或学习紧张、失眠、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等等。发病人群以教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和学生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为主。一些患者明显地在精神压力大时,脱发加重。调查结果提示,脱发会对患者精神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反过来精神心理又加重了脱发。

  甄明现在回忆自己开始脱发的导火线,是自己在美国上学时曾频繁饮酒,吃饭和作息极不规律。回国后,恰好遇到妈妈生病住院,同时又要复习考研,长期的精神压力大,不知不觉加重了脱发。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原因。曾经有一名年轻男性病人跟赵俊英诉苦,“最近频繁脱发,都掉了一半了。”赵俊英从家族史询问到精神状态,都没有任何问题。无意中这位小伙子提到他当时在3个月内减掉了20多斤。“突然减肥造成人为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脱发。”她说。

  很多人付出各种努力想要改善脱发却没有效果,有些人会以为脱发是不可逆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赵俊英解释,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是后天原因是可以改善的。“比如说你爸50岁脱发,你才20岁就脱发。你爸原来的工作不像你吧,他不熬夜,也不像你天天洗头。”赵俊英每次都会这样告诉病人,引导他们改变生活习惯。

  2008年她做脱发调查时,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口服药只有保法止,并且未被列入医保。这种药是暂时性的抑制剂,一旦停用,脱发还会再来。同时,吃口服药对男性的性功能等也有影响,这导致有些男性患者在寻求治疗时心理有障碍。外用药米诺地尔的有效率在60%左右,天天使用会引发脸部多毛等副作用。

  近些年脱发的治疗方法增多,比如低能量激光治疗、毛发生长因子、植发等,但是都不在医保范围内,价格贵。

  周城说,如果不管脱发,它是不可逆的,头发会越来越少。所以一旦发生脱发,建议人们到正规医院,先明确诊断,再接受规范治疗。“现在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尤其是男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女性的脱发相对难一点,但是也可以有办法控制。”

  “生活要规律,保证睡眠,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医生付兰芹建议,“最主要的是生活规律,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但生活尽量还是要平衡。”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脱发患者均为化名)

原标题:90后开始脱发 医生建议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