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学提供的同学录,从左数第六个为桂立丰
(宁波中学校史馆提供)
近段时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仅存了8年零11个月的“传奇”大学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热映,再一次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而西南联大一组“开了挂”的数据,更让人啧啧称奇:从西南联大走出的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杨振宁、李政道两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人又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在这座牛校之中,有没有宁波人的身影?他们离开西南联大后,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记者几经辗转,分别联系了宁波文史、教育史专家以及学校校史馆等方面有关负责人,有幸找到了两位宁波学子。
材料科学大家桂立丰
四处转移,啃着梅干菜念完了高中学业
2006年5月的一份讣告惊动了中国物理学界,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科学大家,《理化检验》杂志创始人桂立丰离开了人世。
桂立丰,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21年,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记者经多方探寻,终于知晓桂立丰当年毕业的高中正是现在的宁波中学,当时被称为“省立第四中学”。
在宁波中学校史馆负责人罗尧敏老师的帮助下,记者看到了一份注有桂立丰基础信息的同学录。据罗尧敏介绍,桂立丰是春季招生的,进入了当时的省立第四中学,同班共有学生18名,1940年毕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宁波中学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四处转移,行程超过千里。而桂立丰跟着学校一面转移一面念书。最艰难的时候,没有别的菜吃,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背上两斤梅干菜,当作下饭菜。”桂立丰就与其他同学一起,啃着梅干菜念完了高中学业。据罗尧敏推算,桂立丰当年毕业的所在地应该在现在绍兴嵊州境内,毕业那年,桂立丰已经20岁了。
关于桂立丰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经历及以后的成就,文史专家周东旭提供了一些资料。在周东旭看来,考上西南联大,既是桂立丰的幸运也是他的无奈。“谁都想好好读书,可当时日本鬼子践踏了大半个中国,去西南联大也算是个好出路。”周东旭继续介绍道,当时西南联大理学院的教室、实验室及学校各行政部门办公室都安排在昆华农业学校,各系一年级学生在该处上课,想必桂立丰的大学生涯也在那里开始的。当时,饶毓泰、朱物华等物理学大家均在此授课,在这些泰斗的面传身教下,桂立丰学术进步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桂立丰历任上海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成了中国材料科学的著名科学家。
原子能专家戴传曾
躲避战乱,高中学业是在高桥镇完成的
戴传曾,新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之一,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戴传曾出生于宁波月湖紫薇巷,与桂立丰同龄,但早其三年完成学业。据史料记载,戴家是月湖一带有名的书香人家,其祖父是光绪年间举人。
昨日,记者找到了效实中学校史馆负责人叶鸿安老师。一提起戴传曾,叶老师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从效实中学走出去的院士共有十五人,而戴传曾就是其中一位。“戴传曾在效实中学念书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学校为了躲避战火,暂时搬迁至西乡高桥,戴传曾那段时间的学业生涯就是在高桥镇度过的。”
效实中学毕业后,戴传曾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关于在西南联大就学的日子,戴传曾有过一段回忆:“四年的大学生活,正值日本侵略我国的时期,艰苦而又难忘。在大学期间,我更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救国’的道理”。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8月,戴传曾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查德威克教授(中子的发现者)。1951年,戴传曾回到了祖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承担重要的研究工作。
40多年间,戴传曾把所有的心血倾注于核科学技术的研究上,无论是一名研究员还是日后成为原子能研究院的院长,戴传曾一直把祖国的核能科学的建设发展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
1990年,从法国回到国内的戴传曾突然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没想到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同年11月18日,带着对核电事业和核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深深眷恋,戴传曾,这位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与世长辞,70年的风雨让他成了一代传奇。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民:
西南联大是一座
由读书人托起的不朽丰碑
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于国家苦难之时,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存于世仅短短八载。为何它的传奇在学校解散70多年后仍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它的故事又如何打动现在的我们,让大家回味无穷呢?为此,记者又辗转联系到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民。
杨教授认为,主要由于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当代人的共鸣。“西南联大那八年,是中华民族最苦难的八年,大半个中国沦陷,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无处安放。可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由民国时期各领域的大师们直接担任老师,从那里毕业的学子们也纷纷成为国之栋梁,一部分人在日后也成为了大师。如此恶劣的学习环境,还能结出累累硕果,令人钦佩。”
杨民教授说,目前,他正在整理清华一些老教授的旧资料。其中许多老教授都参与了那次伟大的“文化长征”。“通过大师们的回忆录,以及书信内容,就能看出当时大后方的生活条件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可老教授们都怀着一个信念:认真教书,努力做学问,为中华民族留点读书的种子。由于居住环境不好,许多教授当时有了空闲时间就聚坐在一起以聊天解乏,不经意间各种思绪就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可谓是苦中作乐,负重前行。”
“西南联合大学,那是一座丰碑,一座由那个时代最好的学生、老师、教授,用读书人看似羸弱的双手托举起的丰碑。他们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用自己的笔耕不辍向侵略者发出愤怒的回应:中华民族还没亡,中国读书人还在读书!”杨民教授说,他每每翻阅民国教授们的作品手记,在心生敬畏之余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继续前行的力量。现代金报记者朱立奇
原标题:《无问西东》热映,国人再次聚焦西南联大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