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痛别曹厚德!宁波工艺美术界泰斗今天去世 享年88岁
稿源: 甬派、宁波日报   2018-12-10 11:06:00报料热线:81850000

  刚刚,多位甬上文化界人士不约而同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令人痛心的消息,宁波工艺美术界泰斗曹厚德先生今天去世。

  曹厚德

  1930年8月生,浙江鄞县人。号碌翁、五明楼主。

  幼受庭训,6岁始习书法,书作碑帖兼了,行笔沉着,结体俊秀,时出新意。亦擅篆刻,取径两汉,游刃于齐白石、吴昌硕之间,冲切并用,谨严而自然。

  书 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兰亭序印集》《茅盾笔名印集》《浙江篆刻选》等,或被多处纪念馆、风景名胜区收藏及碑刻。曾任 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篆刻委员会委员,宁波市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宁 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曹厚德生平存诗600余首,治印数千方,发表论著数百篇。全国景点、寺院求其碑文、得其楹联、牌匾者不计其数,人赞“厚德无处不在”。他为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刻的“名段欣赏”印,已被戏曲频道连续使用10个年头,时常出现在荧屏上。

  记者佘蕙

-----------------------------------

  2010年6月,宁波日报曾刊发曹厚德的人物专访《曹厚德:多触角下的艺术人生》,今天重新刊发,让我们了解这位能在多个门类达到艺术高峰的文化大家。

  曹厚德:多触角下的艺术人生

  李广华文/图

  今年4月底,第5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宁波举行,活动需立碑铭记,组织方撰好碑文,找到81岁高龄的著名书家曹厚德先生,600多字的碑文,曹先生以行书方式书写,洋洋洒洒,最后被镌刻在近两人高、一米多宽的巨碑上。文字端庄,遒劲有力,显示出书家的老辣。

  曹厚德,人和名字一样的厚道平易。不光书法,他还在诗赋、绘画、篆刻、塑像、雕刻、考古、著述等多个艺术领域蜚声中外,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靠自学,精深一两门艺术者并不鲜见,但像曹厚德这样,在多个门类达到艺术高峰境地者,实属凤毛麟角。

11.jpg

(曹厚德作品《海曙晨曦》)

10.jpg

(曹厚德作品《南北通途新江桥》)

  天命之年 天降大任于斯人

  1978年12月,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洞开,中断交往多年的日本佛教界,迅即提出来中国敬拜浙东名刹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天童寺在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有着广泛的影响,仅在日本,天童宗派的信徒便有800多万,大小寺宇700多所。

  这一讯息,让中国佛教界的“掌门人”赵朴初先生有些为难了。他心里清楚,经历“文革”劫难后,国内寺院是怎样的状况。他马上带人到宁波考察,现场的情形是:始建于西晋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佛像全部被毁,佛经、文物被焚被抄,佛殿被改为仓库,寺院内办起了丝织厂,和尚已下放农村劳动。

  “尽快恢复到原有的模样,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赵朴初要求修复在一年半内完成,并当场答应下拨150万元专款和10.45斤黄金,用作修缮之用。

  一次划拨这么多钱和黄金,并专门用于修庙宇,这在宁波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市里“特事特办”,成立两寺重修领导小组,分工实施搬迁、修理房舍,可有个问题,却让他们犯难了———塑佛像。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对佛像,多数人还视其为“封建糟粕”。再加上多年搞运动,老艺人改行的改行,去世的去世,会塑佛像的仅存两三人,几乎到了“人去艺绝”的境地。时间紧,要求高。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到哪里去找“领兵打仗”之人呢?这时,有人想到曹厚德。

  曹厚德是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正值知天命之年,刚刚度过被挂牌批斗的三年光阴,获得自由。领导鼓励他说:“老曹,你放心去做吧,这不是封建迷信,是艺术。这是李先念副总理亲自批的。”

  曹厚德深知,造像是中华民族艺术园地里的一棵奇葩。并且他还深知,这门艺术涉及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光学、物理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等一系列学科。完成一座佛像,还需要运用泥塑、彩绘、装金、灰漆等传统工艺,其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是“重要任务”,也就没什么商量的余地。曹厚德聘请两位老艺人做顾问,又挑选工艺美术学校刚毕业的十几个年轻人,成立塑像小组,进驻到寺院现场。没有实物可借鉴,他带领年轻人到外地参观临摹,揣摩塑像的比例和塑造技巧。那时,国内完好保护下来的寺院没几处,他们先后考察了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和洞庭东山紫金庵等。

  采访曹厚德时,他书房的小格子里放着一尊金色的弥勒佛,有十多厘米高,憨态可掬。他告诉我,那就是天童寺大殿弥勒佛的小样。他说:“我们先作出小样,大家讨论,请和尚把关,满意后再放大制作。”

  “塑佛像,配泥是关键”,曹厚德的父亲在世时多次给他讲过:“塑佛像要用山黄泥,而表土和平原地下的夹底泥都不能用”。父亲的熏陶给他留下深刻的烙印,从16岁起,他在父亲的店里做过十年,但从没塑过佛像。

  一位搞小彩塑的老师傅,拉来防空洞挖出的细泥做佛像。对曹厚德的意见,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从春天做到秋天,3米高、3米宽的佛像总算做完了,可秋风乍起,塑像的膝盖处出现粉碎性崩裂,原因是他过去塑的像普遍较小,易干,而这次里面并未干透,发生了霉变。事实面前,老师傅不说话了。

  弥勒的笑是标志性的,须笑得开心,笑得自然。如何才能塑得自然呢?曹厚德每天琢磨到深夜,茶饭不香,还常常半夜起来,到佛殿里去揣摩。那一时期,恰好他的大女儿生小孩,婴儿纯真的笑,启发了他;“这不就是自己要寻找的笑脸吗?”他马上修改,终于,会心的笑容在他手下出现了。

  半年多时间,塑出30多尊佛像,最高的有七米多高。装金前,领导心里没底,让拍照送北京请赵朴初审定。赵老仔细看过照片,甚为满意,随手在装照片的信封上写道:“佛像塑得不错,浙江还是有人才,要好好培养接班人,将来大有可为。”

  得到赵老的肯定,大家的兴致更高了,又塑半年时间,两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舍利殿等上百尊佛像得以完成。

  宁波塑出一批佛像,又得到赵朴初先生的肯定,消息迅速传开。很快,苏州灵岩山寺大和尚专程前来邀请,点名要曹厚德帮忙支援。此时,阿育王寺的塑泥工程也几近尾声,他带领队伍,赶往苏州。

  那一时期,各地都急切地要开放寺庙,修塑被毁掉的佛像,请求支援的越来越多,且大多为国内知名寺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到处转战,天南海北,短则三四个月,长的七八个月,一做就是十年时间。曹厚德先后主持塑过: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常熟的兴福寺,浙江的雪窦寺、招宝山宝陀寺、慈溪五磊寺、奉化五百岙菩提寺,福建福州的北峰林阳寺、建阳佛山大觉寺,安徽滁县琅琊山寺、安庆迎江寺,辽宁沈阳的般若寺、锦州观音阁,山东青岛湛山寺、五莲县光明寺等十几家寺院的2000多尊佛像。

  白纸一张 开工艺美术先河

  宁波的工艺技艺历史悠久,很多在全国独领风骚。可过去多为师徒相传、作坊式传承。如何使其形成规模,发扬光大呢?1960年,上级提出创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实验厂,设在二轻局下面。可带头人到哪里去寻呢?他们想到了地方国营红旗化工厂厂长曹厚德。他懂得绘画及雕刻,又掌握灰漆技艺,人正值而立之年,正是干事业的年龄。

  成立之初,局领导兼任所长,曹厚德担任副所长、兼厂长。他开始招兵买马,到处打听手艺人的情况,扩充队伍,可“大炼钢铁”后,好多艺人改了行,他跑去做工作动员。慢慢地,宁波有名的木工、竹工、漆工等手艺人,以及美术工作者都被他挖过来。

  竹编厂有个翻簧小组最先归并过来。翻簧属宁波的传统工艺,是将竹节剖开,去青留黄,用火烘烤,压平,再涂以黄鱼胶,将银杏木片两面用竹簧片夹住成板材,然后造型,最后描绘刻花,成为工艺品。翻簧小组由俞贵升师傅带几名徒弟,制作些饼盒、茶叶罐和篮子盖子。他又调进人称“木工状元”的王承嘉师傅等,生产红木家具。1961年,进口第一批红木原木,生产红木家具、花盆架、鼓凳、一根藤太师椅等工艺品,再通过上海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到海外。

  如今,宁波在广交会上是出口大户,几千家企业拥有出口权,可在当时,只有工艺美术厂和梅林罐头厂两家能出口。工艺美术厂是当时市里的骄傲,三层楼的厂房,为当时宁波最漂亮的楼房,是对外开放单位,有重要贵宾和外宾来,领导都要往这里领。领导鼓励他们说:“工艺美术厂的产品是赚外汇的,可以买飞机大炮。”

  搞工艺美术,关键是人才,曹厚德亲手创办起工艺美术学校,他担任校长,亲自上课。宁波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快,和当时培养的一批雕刻、塑像、镶嵌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分不开的。

  曹厚德主持和挖掘整理出传统工艺50余项,许多工艺的命名都是他亲自确定的,像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绣等,名称均定为四个字,易记便传。满手的技艺,只要有人要学,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教授。他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朱金漆木雕技术传授给徒弟陈盖洪,最终这项传统的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盖洪也被确定为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

  诗书画印 自有乐趣在其中

  一块《兰亭序》碑立在曹厚德的书桌旁,字迹娟秀,端庄凝重,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兰亭序》没什么两样,这是曹厚德亲手临摹并镌刻的。

  很多年前,某文物单位向外宾出售《兰亭序》拓片,他向那里负责的老朋友索购,朋友答应:“好的,卖给你可以便宜些。”可等了几年,就是不见拓片踪影。曹厚德急了,立志自己刻一块,便委托朋友从浙江温岭运来青石。他舒心静气,厚积薄发,书丹临帖,落笔石面。收笔后,他又拿出刻碑勒石的本事,“叮叮当当”,花了一个月时间,一通字迹端庄圆润的兰亭碑便这样诞生了。

12.jpg

16.jpg

(曹厚德篆刻作品)

  历史上题写书法的人不一定会刻碑,而能刻碑的人又不一定书法拿得出手,像曹厚德这样,临摹和镌刻均由一人完成的确实少见。

  文物鉴赏家史树青先生看到后兴奋地题诗一首:“一卷兰亭奥旨微,古人临写百千回。最难曹子趁姿媚,不让书家较瘦肥”。史先生的“姿媚”,表达了这位文物鉴赏家的肯定。

  1991年,曹厚德将兰亭拓好装裱好,前去杭州请沙孟海题签。沙老看后眼睛一亮,说:“这是你刻的?临得好,刻得也好,你这块和天一阁的兰亭不相上下,是宁波几块兰亭碑里比较好的。”

  宁波有研习书画的传统,仅《兰亭序》古碑,现存至少有六块:天一阁两块、莲桥街藏海曙文保所、镇明路林宅、慈溪明鹤场和姜西溟各藏一块。据沙老讲,姜西溟所藏兰亭最好,碑有两块,一块为兰亭序,一块为题跋,亦可能是碑阴。姜西溟乃慈城人士,清初探花。

  如今,曹厚德在宁波及国内的景点题写碑文有250多处,题写的对联、牌匾不计其数,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曹厚德无处不在”。他的书法被郑板桥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黄帝陵等地收藏。

  他画的东门口、三江口等多幅小幅油画已成为宁波历史的珍贵见证。六十耳顺,退休归来,他开始了期待已久的书房生活。人生甲子,岁月轮回。人品、艺德、名望在外的曹厚德,在迎来周甲初度寿辰时,并未设宴,而是以别样的方式度过了这难忘的时刻。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喝了些酒,似醉非醉,挥毫而就一首《六十初度书怀》:塑佛雕虫兴自高/幽情更寄一枝毫/三千废纸充饥腹/八百残钤作富豪/徒有浮名羞祖辈/别无长物付儿曹/刘伶酒德东方禄/典却衣衫沽浊醪。

  一曲吟唱,激发情怀,引来70多位文人雅士唱和,珍珠美玉,盛赞有嘉,虽无推杯换盏之喧嚣,却有曲水流觞之雅趣。

  闲暇时,他平仄低吟,竟创作六百余首诗作,自号“碌翁”,结集《碌翁诗稿》,有的诗作还入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

  1980年,一部叙述李可染绘画生涯的纪录片到宁波拍摄,曹厚德陪同老先生来到溪口千丈岩,李可染见到此景激动地说:“走好多地方,没看到这么好的瀑布,这瀑布很入画,和我的画风很符合。”还嫌不够,老人家感慨地说:“行程十万无此景啊!”

  曹厚德拿出自己的印谱给李可染看,当见到曹厚德给刘海粟刻的一方“落笔如翻扬子江”印时,李可染兴奋地说:“这是刘大师写给我的诗中句子。”曹厚德想起一次经朋友介绍,前去拜访刘海粟大师。刘先生知道曹厚德喜欢金石,便请他刻印,写下“落笔如翻扬子江”几个字。采访时曹厚德说:“那方印,我是不太满意的。给大画家刻印,不太敢动刀,很拘谨。”

  学篆刻,大部分是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黑帮”,晚上无权参加任何会议,这反倒给了他充足的时间,他苦心专研刻印技艺,常常执刀走笔到深夜。十个春秋下来,刻印六七千枚。他为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刻“新闻联播”等四枚印,其中“名段欣赏”印,已被戏曲频道连续使用9个年头,至今还出现在荧屏上。

  曹厚德深知塑像没有资料的滋味,边做边积累。后来,他闭门三年,日夜兼程,苦心研读佛学知识,领悟造型艺术,与老友杨古城一道撰写出《中国佛像艺术》一书,洋洋百余万字,400多幅绘图,填补了国内佛教造像艺术的空白。书稿写好后,寄给赵朴初先生审阅,赵朴初看后很是兴奋,批示道:“一切费用由中国佛教协会出,有什么困难找我。”并题亲笔题写书名。《中国佛像艺术》对佛像艺术、手工、技术、技法等进行了全面地阐述,出版后多次再版印刷,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读者的欢迎。

  《宁波古今胜迹楹联集》更是他历时30年搜集,共集纳1550副楹联,涉及园林、馆阁、书院、佛寺、神庙、祠堂、桥梁、戏台等名胜,他一副一副地抄写,一条一条地注释,现已截稿,即将出版。

  文化使者 踏遍青山负使命

  东钱湖,碧波万顷,古韵幽深。以大于杭州西湖四倍的面积和历史上的文脉相传成为浙东地区有影响的名胜。从南宋时起,文人墨客、官宦人家便将这里作为游历居住的场所,留下大量的遗迹古墓。从1993年到2000年,曹厚德和杨古城一道,对东钱湖石刻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义务考察。

  65岁那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大雪纷飞,曹厚德接到东钱湖镇的80岁老文保员史永和的电话,说在下水村发现一块石碑。他和杨古城一道,大清早从宁波乘中巴车出发,先到莫枝站。再雇用农民的三轮车到达下水村,与文保员汇合后,又乘半小时船,抵达湖对岸,船靠岸后,他们在大雪中步行一公里多路,来到一座水渠旁。确定好位置,曹厚德顾不上寒冷,用双手拨开积雪,立刻露出一块古碑。他蹲在地上仔细辨认,发现是南宋丞相史弥远撰写的墓志铭。碑文是写给他的黎氏夫人的,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见此内容,曹先生不停地喊:“是史弥远,是史弥远。”历史上对史弥远忠奸问题多有争论,但从碑文看,他还是很清廉的。

  在七八年的时间里,两位老人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前后百余次,对东钱湖周边进行考察,发现大量的石碑石刻,还发现了南宋丞相史浩的家族墓地,印证了史氏家族“一门三丞相”的辉煌历史。

  他们考察文物古迹,完全是义务的,吃住行均需自己解决。有人劝他说:“老曹,你们何必呢?花钱不说,考察出的成果都人家拿去了。”他答:“为了自己高兴!”

  1994年9月14日。这天一大早,曹厚德和杨古城、张德和、陈盖洪一道,到宁海考察木雕石雕。一踏进黄坛古村,发现这座元代遗留下来的古村落雕梁画栋,古朴清幽,保存完好,他们商议如何更好地保护起来。来到前童古镇,发现这里保存得更加完好,可同时他们发现在老房子上,已经写了众多大红的“拆”字。

  他们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看,全然顾不得天气的燥热,越看越激动,越觉得事情紧迫。几个人一商量,干脆,晚上不走了。

  没有旅店,就住老乡家里。晚上,古镇的命运牵动着他们的心,这是曹厚德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镇。该如何保护呢?他思考到很晚,怎么也睡不着。

  回到宁波,他马上起草《关于抢救和保护宁海黄坛、前童的建议报告》,送到市文化局、宁海县政府、前童和黄坛。报告递上去后,立刻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宁波市文化局组织文保专家,由曹厚德和杨古城陪同再次前往前童和黄坛考察。

  这次去,村民的笑脸没有了,迎接他们的是冷眼相对,因为村民们期待已久的新房就因他的《报告》要泡汤了。有村民甚至怪罪说:“你们城里人没事跑这里来干什么?我们拆老房子、老街和你们有什么搭界?”

  考察的结果是两处古镇和古村落原地保护,不准拆除。如今,前童古镇具有“小桥流水遍家户,陋巷深庭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是浙东地区深具儒家文化古韵、保存完整的一座古镇。后来著名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的大部分场景,就在这里拍摄。

  古语云:厚德载物。而曹厚德所“载”的文化艺术,丰厚而繁多,并均达到一定的境界,这也是众多从艺者所梦想的境界。

编辑: 陈奉凤

痛别曹厚德!宁波工艺美术界泰斗今天去世 享年88岁

稿源: 甬派、宁波日报 2018-12-10 11:06:00

  刚刚,多位甬上文化界人士不约而同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令人痛心的消息,宁波工艺美术界泰斗曹厚德先生今天去世。

  曹厚德

  1930年8月生,浙江鄞县人。号碌翁、五明楼主。

  幼受庭训,6岁始习书法,书作碑帖兼了,行笔沉着,结体俊秀,时出新意。亦擅篆刻,取径两汉,游刃于齐白石、吴昌硕之间,冲切并用,谨严而自然。

  书 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兰亭序印集》《茅盾笔名印集》《浙江篆刻选》等,或被多处纪念馆、风景名胜区收藏及碑刻。曾任 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篆刻委员会委员,宁波市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宁 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曹厚德生平存诗600余首,治印数千方,发表论著数百篇。全国景点、寺院求其碑文、得其楹联、牌匾者不计其数,人赞“厚德无处不在”。他为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刻的“名段欣赏”印,已被戏曲频道连续使用10个年头,时常出现在荧屏上。

  记者佘蕙

-----------------------------------

  2010年6月,宁波日报曾刊发曹厚德的人物专访《曹厚德:多触角下的艺术人生》,今天重新刊发,让我们了解这位能在多个门类达到艺术高峰的文化大家。

  曹厚德:多触角下的艺术人生

  李广华文/图

  今年4月底,第5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宁波举行,活动需立碑铭记,组织方撰好碑文,找到81岁高龄的著名书家曹厚德先生,600多字的碑文,曹先生以行书方式书写,洋洋洒洒,最后被镌刻在近两人高、一米多宽的巨碑上。文字端庄,遒劲有力,显示出书家的老辣。

  曹厚德,人和名字一样的厚道平易。不光书法,他还在诗赋、绘画、篆刻、塑像、雕刻、考古、著述等多个艺术领域蜚声中外,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靠自学,精深一两门艺术者并不鲜见,但像曹厚德这样,在多个门类达到艺术高峰境地者,实属凤毛麟角。

11.jpg

(曹厚德作品《海曙晨曦》)

10.jpg

(曹厚德作品《南北通途新江桥》)

  天命之年 天降大任于斯人

  1978年12月,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洞开,中断交往多年的日本佛教界,迅即提出来中国敬拜浙东名刹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天童寺在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有着广泛的影响,仅在日本,天童宗派的信徒便有800多万,大小寺宇700多所。

  这一讯息,让中国佛教界的“掌门人”赵朴初先生有些为难了。他心里清楚,经历“文革”劫难后,国内寺院是怎样的状况。他马上带人到宁波考察,现场的情形是:始建于西晋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佛像全部被毁,佛经、文物被焚被抄,佛殿被改为仓库,寺院内办起了丝织厂,和尚已下放农村劳动。

  “尽快恢复到原有的模样,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赵朴初要求修复在一年半内完成,并当场答应下拨150万元专款和10.45斤黄金,用作修缮之用。

  一次划拨这么多钱和黄金,并专门用于修庙宇,这在宁波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市里“特事特办”,成立两寺重修领导小组,分工实施搬迁、修理房舍,可有个问题,却让他们犯难了———塑佛像。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对佛像,多数人还视其为“封建糟粕”。再加上多年搞运动,老艺人改行的改行,去世的去世,会塑佛像的仅存两三人,几乎到了“人去艺绝”的境地。时间紧,要求高。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到哪里去找“领兵打仗”之人呢?这时,有人想到曹厚德。

  曹厚德是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正值知天命之年,刚刚度过被挂牌批斗的三年光阴,获得自由。领导鼓励他说:“老曹,你放心去做吧,这不是封建迷信,是艺术。这是李先念副总理亲自批的。”

  曹厚德深知,造像是中华民族艺术园地里的一棵奇葩。并且他还深知,这门艺术涉及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光学、物理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等一系列学科。完成一座佛像,还需要运用泥塑、彩绘、装金、灰漆等传统工艺,其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是“重要任务”,也就没什么商量的余地。曹厚德聘请两位老艺人做顾问,又挑选工艺美术学校刚毕业的十几个年轻人,成立塑像小组,进驻到寺院现场。没有实物可借鉴,他带领年轻人到外地参观临摹,揣摩塑像的比例和塑造技巧。那时,国内完好保护下来的寺院没几处,他们先后考察了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和洞庭东山紫金庵等。

  采访曹厚德时,他书房的小格子里放着一尊金色的弥勒佛,有十多厘米高,憨态可掬。他告诉我,那就是天童寺大殿弥勒佛的小样。他说:“我们先作出小样,大家讨论,请和尚把关,满意后再放大制作。”

  “塑佛像,配泥是关键”,曹厚德的父亲在世时多次给他讲过:“塑佛像要用山黄泥,而表土和平原地下的夹底泥都不能用”。父亲的熏陶给他留下深刻的烙印,从16岁起,他在父亲的店里做过十年,但从没塑过佛像。

  一位搞小彩塑的老师傅,拉来防空洞挖出的细泥做佛像。对曹厚德的意见,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从春天做到秋天,3米高、3米宽的佛像总算做完了,可秋风乍起,塑像的膝盖处出现粉碎性崩裂,原因是他过去塑的像普遍较小,易干,而这次里面并未干透,发生了霉变。事实面前,老师傅不说话了。

  弥勒的笑是标志性的,须笑得开心,笑得自然。如何才能塑得自然呢?曹厚德每天琢磨到深夜,茶饭不香,还常常半夜起来,到佛殿里去揣摩。那一时期,恰好他的大女儿生小孩,婴儿纯真的笑,启发了他;“这不就是自己要寻找的笑脸吗?”他马上修改,终于,会心的笑容在他手下出现了。

  半年多时间,塑出30多尊佛像,最高的有七米多高。装金前,领导心里没底,让拍照送北京请赵朴初审定。赵老仔细看过照片,甚为满意,随手在装照片的信封上写道:“佛像塑得不错,浙江还是有人才,要好好培养接班人,将来大有可为。”

  得到赵老的肯定,大家的兴致更高了,又塑半年时间,两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舍利殿等上百尊佛像得以完成。

  宁波塑出一批佛像,又得到赵朴初先生的肯定,消息迅速传开。很快,苏州灵岩山寺大和尚专程前来邀请,点名要曹厚德帮忙支援。此时,阿育王寺的塑泥工程也几近尾声,他带领队伍,赶往苏州。

  那一时期,各地都急切地要开放寺庙,修塑被毁掉的佛像,请求支援的越来越多,且大多为国内知名寺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到处转战,天南海北,短则三四个月,长的七八个月,一做就是十年时间。曹厚德先后主持塑过: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常熟的兴福寺,浙江的雪窦寺、招宝山宝陀寺、慈溪五磊寺、奉化五百岙菩提寺,福建福州的北峰林阳寺、建阳佛山大觉寺,安徽滁县琅琊山寺、安庆迎江寺,辽宁沈阳的般若寺、锦州观音阁,山东青岛湛山寺、五莲县光明寺等十几家寺院的2000多尊佛像。

  白纸一张 开工艺美术先河

  宁波的工艺技艺历史悠久,很多在全国独领风骚。可过去多为师徒相传、作坊式传承。如何使其形成规模,发扬光大呢?1960年,上级提出创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实验厂,设在二轻局下面。可带头人到哪里去寻呢?他们想到了地方国营红旗化工厂厂长曹厚德。他懂得绘画及雕刻,又掌握灰漆技艺,人正值而立之年,正是干事业的年龄。

  成立之初,局领导兼任所长,曹厚德担任副所长、兼厂长。他开始招兵买马,到处打听手艺人的情况,扩充队伍,可“大炼钢铁”后,好多艺人改了行,他跑去做工作动员。慢慢地,宁波有名的木工、竹工、漆工等手艺人,以及美术工作者都被他挖过来。

  竹编厂有个翻簧小组最先归并过来。翻簧属宁波的传统工艺,是将竹节剖开,去青留黄,用火烘烤,压平,再涂以黄鱼胶,将银杏木片两面用竹簧片夹住成板材,然后造型,最后描绘刻花,成为工艺品。翻簧小组由俞贵升师傅带几名徒弟,制作些饼盒、茶叶罐和篮子盖子。他又调进人称“木工状元”的王承嘉师傅等,生产红木家具。1961年,进口第一批红木原木,生产红木家具、花盆架、鼓凳、一根藤太师椅等工艺品,再通过上海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到海外。

  如今,宁波在广交会上是出口大户,几千家企业拥有出口权,可在当时,只有工艺美术厂和梅林罐头厂两家能出口。工艺美术厂是当时市里的骄傲,三层楼的厂房,为当时宁波最漂亮的楼房,是对外开放单位,有重要贵宾和外宾来,领导都要往这里领。领导鼓励他们说:“工艺美术厂的产品是赚外汇的,可以买飞机大炮。”

  搞工艺美术,关键是人才,曹厚德亲手创办起工艺美术学校,他担任校长,亲自上课。宁波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快,和当时培养的一批雕刻、塑像、镶嵌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分不开的。

  曹厚德主持和挖掘整理出传统工艺50余项,许多工艺的命名都是他亲自确定的,像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绣等,名称均定为四个字,易记便传。满手的技艺,只要有人要学,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教授。他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朱金漆木雕技术传授给徒弟陈盖洪,最终这项传统的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盖洪也被确定为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

  诗书画印 自有乐趣在其中

  一块《兰亭序》碑立在曹厚德的书桌旁,字迹娟秀,端庄凝重,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兰亭序》没什么两样,这是曹厚德亲手临摹并镌刻的。

  很多年前,某文物单位向外宾出售《兰亭序》拓片,他向那里负责的老朋友索购,朋友答应:“好的,卖给你可以便宜些。”可等了几年,就是不见拓片踪影。曹厚德急了,立志自己刻一块,便委托朋友从浙江温岭运来青石。他舒心静气,厚积薄发,书丹临帖,落笔石面。收笔后,他又拿出刻碑勒石的本事,“叮叮当当”,花了一个月时间,一通字迹端庄圆润的兰亭碑便这样诞生了。

12.jpg

16.jpg

(曹厚德篆刻作品)

  历史上题写书法的人不一定会刻碑,而能刻碑的人又不一定书法拿得出手,像曹厚德这样,临摹和镌刻均由一人完成的确实少见。

  文物鉴赏家史树青先生看到后兴奋地题诗一首:“一卷兰亭奥旨微,古人临写百千回。最难曹子趁姿媚,不让书家较瘦肥”。史先生的“姿媚”,表达了这位文物鉴赏家的肯定。

  1991年,曹厚德将兰亭拓好装裱好,前去杭州请沙孟海题签。沙老看后眼睛一亮,说:“这是你刻的?临得好,刻得也好,你这块和天一阁的兰亭不相上下,是宁波几块兰亭碑里比较好的。”

  宁波有研习书画的传统,仅《兰亭序》古碑,现存至少有六块:天一阁两块、莲桥街藏海曙文保所、镇明路林宅、慈溪明鹤场和姜西溟各藏一块。据沙老讲,姜西溟所藏兰亭最好,碑有两块,一块为兰亭序,一块为题跋,亦可能是碑阴。姜西溟乃慈城人士,清初探花。

  如今,曹厚德在宁波及国内的景点题写碑文有250多处,题写的对联、牌匾不计其数,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曹厚德无处不在”。他的书法被郑板桥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黄帝陵等地收藏。

  他画的东门口、三江口等多幅小幅油画已成为宁波历史的珍贵见证。六十耳顺,退休归来,他开始了期待已久的书房生活。人生甲子,岁月轮回。人品、艺德、名望在外的曹厚德,在迎来周甲初度寿辰时,并未设宴,而是以别样的方式度过了这难忘的时刻。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喝了些酒,似醉非醉,挥毫而就一首《六十初度书怀》:塑佛雕虫兴自高/幽情更寄一枝毫/三千废纸充饥腹/八百残钤作富豪/徒有浮名羞祖辈/别无长物付儿曹/刘伶酒德东方禄/典却衣衫沽浊醪。

  一曲吟唱,激发情怀,引来70多位文人雅士唱和,珍珠美玉,盛赞有嘉,虽无推杯换盏之喧嚣,却有曲水流觞之雅趣。

  闲暇时,他平仄低吟,竟创作六百余首诗作,自号“碌翁”,结集《碌翁诗稿》,有的诗作还入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

  1980年,一部叙述李可染绘画生涯的纪录片到宁波拍摄,曹厚德陪同老先生来到溪口千丈岩,李可染见到此景激动地说:“走好多地方,没看到这么好的瀑布,这瀑布很入画,和我的画风很符合。”还嫌不够,老人家感慨地说:“行程十万无此景啊!”

  曹厚德拿出自己的印谱给李可染看,当见到曹厚德给刘海粟刻的一方“落笔如翻扬子江”印时,李可染兴奋地说:“这是刘大师写给我的诗中句子。”曹厚德想起一次经朋友介绍,前去拜访刘海粟大师。刘先生知道曹厚德喜欢金石,便请他刻印,写下“落笔如翻扬子江”几个字。采访时曹厚德说:“那方印,我是不太满意的。给大画家刻印,不太敢动刀,很拘谨。”

  学篆刻,大部分是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黑帮”,晚上无权参加任何会议,这反倒给了他充足的时间,他苦心专研刻印技艺,常常执刀走笔到深夜。十个春秋下来,刻印六七千枚。他为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刻“新闻联播”等四枚印,其中“名段欣赏”印,已被戏曲频道连续使用9个年头,至今还出现在荧屏上。

  曹厚德深知塑像没有资料的滋味,边做边积累。后来,他闭门三年,日夜兼程,苦心研读佛学知识,领悟造型艺术,与老友杨古城一道撰写出《中国佛像艺术》一书,洋洋百余万字,400多幅绘图,填补了国内佛教造像艺术的空白。书稿写好后,寄给赵朴初先生审阅,赵朴初看后很是兴奋,批示道:“一切费用由中国佛教协会出,有什么困难找我。”并题亲笔题写书名。《中国佛像艺术》对佛像艺术、手工、技术、技法等进行了全面地阐述,出版后多次再版印刷,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读者的欢迎。

  《宁波古今胜迹楹联集》更是他历时30年搜集,共集纳1550副楹联,涉及园林、馆阁、书院、佛寺、神庙、祠堂、桥梁、戏台等名胜,他一副一副地抄写,一条一条地注释,现已截稿,即将出版。

  文化使者 踏遍青山负使命

  东钱湖,碧波万顷,古韵幽深。以大于杭州西湖四倍的面积和历史上的文脉相传成为浙东地区有影响的名胜。从南宋时起,文人墨客、官宦人家便将这里作为游历居住的场所,留下大量的遗迹古墓。从1993年到2000年,曹厚德和杨古城一道,对东钱湖石刻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义务考察。

  65岁那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大雪纷飞,曹厚德接到东钱湖镇的80岁老文保员史永和的电话,说在下水村发现一块石碑。他和杨古城一道,大清早从宁波乘中巴车出发,先到莫枝站。再雇用农民的三轮车到达下水村,与文保员汇合后,又乘半小时船,抵达湖对岸,船靠岸后,他们在大雪中步行一公里多路,来到一座水渠旁。确定好位置,曹厚德顾不上寒冷,用双手拨开积雪,立刻露出一块古碑。他蹲在地上仔细辨认,发现是南宋丞相史弥远撰写的墓志铭。碑文是写给他的黎氏夫人的,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见此内容,曹先生不停地喊:“是史弥远,是史弥远。”历史上对史弥远忠奸问题多有争论,但从碑文看,他还是很清廉的。

  在七八年的时间里,两位老人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前后百余次,对东钱湖周边进行考察,发现大量的石碑石刻,还发现了南宋丞相史浩的家族墓地,印证了史氏家族“一门三丞相”的辉煌历史。

  他们考察文物古迹,完全是义务的,吃住行均需自己解决。有人劝他说:“老曹,你们何必呢?花钱不说,考察出的成果都人家拿去了。”他答:“为了自己高兴!”

  1994年9月14日。这天一大早,曹厚德和杨古城、张德和、陈盖洪一道,到宁海考察木雕石雕。一踏进黄坛古村,发现这座元代遗留下来的古村落雕梁画栋,古朴清幽,保存完好,他们商议如何更好地保护起来。来到前童古镇,发现这里保存得更加完好,可同时他们发现在老房子上,已经写了众多大红的“拆”字。

  他们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看,全然顾不得天气的燥热,越看越激动,越觉得事情紧迫。几个人一商量,干脆,晚上不走了。

  没有旅店,就住老乡家里。晚上,古镇的命运牵动着他们的心,这是曹厚德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镇。该如何保护呢?他思考到很晚,怎么也睡不着。

  回到宁波,他马上起草《关于抢救和保护宁海黄坛、前童的建议报告》,送到市文化局、宁海县政府、前童和黄坛。报告递上去后,立刻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宁波市文化局组织文保专家,由曹厚德和杨古城陪同再次前往前童和黄坛考察。

  这次去,村民的笑脸没有了,迎接他们的是冷眼相对,因为村民们期待已久的新房就因他的《报告》要泡汤了。有村民甚至怪罪说:“你们城里人没事跑这里来干什么?我们拆老房子、老街和你们有什么搭界?”

  考察的结果是两处古镇和古村落原地保护,不准拆除。如今,前童古镇具有“小桥流水遍家户,陋巷深庭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是浙东地区深具儒家文化古韵、保存完整的一座古镇。后来著名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的大部分场景,就在这里拍摄。

  古语云:厚德载物。而曹厚德所“载”的文化艺术,丰厚而繁多,并均达到一定的境界,这也是众多从艺者所梦想的境界。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