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竺甜甜 通讯员 张燕)昨天,江北区庄桥街道一位基层干部在国旗下分享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他从电影《流浪地球》的匠心制作,畅谈基层工作也需要“工匠精神”。
文章是庄桥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谊写的。他今年34岁,2017年来到街道工作,分管环卫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
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背后的故事,才发现影片能获成功也是很不容易。由此,他想到了自己在街道的工作经历。
朱谊想趁着在国旗下的分享,和同事谈谈工作所需的“工匠精神”。他说,“街道年轻人多,想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入手,结合工作来谈,大家容易听得进去。”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庄桥街道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已坚持了10多年。
从去年开始,还增设了国旗下分享环节——35岁以下中层干部可就工作、生活等各抒己见。
以下是全文——
流浪地球与我的工作
朱谊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巨作,在今年春节期间可以说是火遍了全球,直到今天很多关于它的话题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十几岁时就读过刘慈欣老师的小说《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壮举,让我每次仰望星空都心怀激荡。所以当有一天,我听说它将被拍成电影,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肯定拍不出我心目中的《流浪地球》。
但当我看完电影后,才觉得自己被深深的打脸了。严谨的逻辑,宏大的世界观虽然有瑕疵,也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更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借由电影所传递的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园精神。
从电影院出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能够获得成功呢?我看了很多电影的背后故事,找到了一些原因。
《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起源,是小时候那本他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地心游记》,自此之后刘慈欣就就立志要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文学。但是在80年代,中国没有发表科幻小说的地方,90年代科幻小说仍是中国文学边缘中的边缘,刘慈欣也曾迷茫困惑过,要继续坚持么?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怀着对科幻文学深深的挚爱,坚持了下来,才有了《三体》横空出世;才有了中国人拿到亚洲第一个雨果奖;才有了中国科幻世界一流的美誉。即使是出名之后,刘慈欣仍旧不炒作,很少接受采访,很少上综艺节目,至今仍住在山西阳泉全身心投入创作。
胜时不骄不傲,败时不弃不馁,我想这正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本来,方能在面对艰难险阻之时,在面对迷茫困惑之时,继续前行。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名基层党员,我们仍需回想踏上这个工作时的目标,回想入党宣誓时的誓言,面向未来,面对挑战,用不忘初心的精神,来作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中国的科幻电影一直以来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无逻辑的剧本,让人辣眼睛的特效,虽然是科幻电影但往往不怎么讲科学。
《流浪地球》小说原文只有5万多字,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和编剧龚格尔,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在拍摄的四年时间里,写了100多万字的流浪地球背景故事剧本;为了画面更真实,搭建了100000延展平米实景,制作了10000件道具;为了一帧特效画面更好,可以来来回回改四五十遍;我们熟悉的演员吴孟达,66岁的年纪,穿着80斤的演出服,一边吸氧一边拍戏,医生就在边上候着。
我想,摄制组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难道不是中国电影的“工匠精神”吗?正是摄制组狠下了“绣花功夫”,电影才会最终收获这么多的赞誉。
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比如五水共治、小城镇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垃圾分类,也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需要在细节上像绣花一丝不苟的去对待,只有切切实实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拥护。而“绣花”往往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一旦你分心了、放松了,不但花绣不好,还可能会扎了手。
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中影集团找了外国知名导演,都被拒绝了,老外觉得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科幻电影。但是中国的电影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我们来,完成了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事实证明,外国人能做的,我们能做好,外国人做不了的,我们也能做好!
《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创新突破,我们说创新不是想象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的基石是无数人在背后辛勤付出洒下的汗水和泪水,是我们国家各项科技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成果。
但是中国人迎难而上,不惧失败,勇于创新,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这种精神,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敢于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获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我们的很多工作,有些时候可以用“急难险重”来形容,在面对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勇攀高峰、勇夺第一、敢于创新求变的魄力,才能战胜自己,最终取得工作的胜利。
以上就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于我的一些工作启示,最后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与大家分享,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而梦想中的幸福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