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70岁老人寻找当年好心人 "邬富才"这个名字惦记了54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9-04-05 07:25:27报料热线:81850000

  老人读初中时的样子。受访者供图

  “54年了,我一直惦记着他们,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到他们,当面说声谢谢。”

  昨天,70岁的奉化溪口老人王涨丁找到本报记者。原来1965年,在他和同学从溪口前往樟村的路上,碰到好心人出手相助。“下港埠头,邬富才(音)。”当年,好心人只留下了短短7个字就匆匆离开了。54年来,“邬富才”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王涨丁心头。

  □通讯员卓建青首席记者薛曹盛

  两初中生推车去樟村迷路

  王涨丁是奉化溪口镇东岙村人,今年70岁。昨天,老人和记者说起这桩压在心底54年的往事。

  1965年,他正在奉化溪口初中上初二。

  那年清明节,班级组织去鄞州樟村(现海曙区章水镇)烈士陵园扫墓。

  王涨丁和一个小个子同学“打前站”探路。“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拉着一辆手拉车,车上装着100多斤行李,一点不轻松。”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选择抄近道。没想到,天色越来越暗,原本宽阔的道路渐渐变成了羊肠小道,行人越来越少。迎面有一段上坡路,大约有1公里左右。

  “我们一个拉,一个推,慢慢往前走。”王涨丁记得,正当他们筋疲力尽时,遇到了两个赶路的农民,一个大约30岁出头,一个20多岁。

  王涨丁赶紧上前问路。“翻过这个山岗,再走半小时就可以到樟村了。”说完,他们就匆匆离开了。

  “那时候年纪小,推着100多斤的行李上山很费劲。两个人推一会儿歇一会儿,一步步拉车上坡。”没推多久,两人已经汗流浃背,但往前一看,还有很陡的坡要走,顿时像泄了气。

  傍晚幸得过路村民出手相助

  天色越来越暗,如果翻不过这座山坡怎么办?两个孩子都要急哭了。

  就在这时候,从山岗上下来两个熟悉的身影。王涨丁定睛一看,两眼发光。“刚才给我们指路的农民伯伯回来了。”

  他们二话不说,一个在前扛起行李,一个在后拉手拉车,一步步走到山顶。

  “这里下坡比较平坦,一直往前走,大概半小时就能到了,我们还要赶路,就不陪你们了。”这句指路的话,王涨丁一直记在心里。

  当时,他特意追上去,询问他们的姓名和住址。但对方却说,这是应该做的,没什么。

  “你们急着赶路,为什么还回来帮我们?”

  “我们到了山顶,发现你们两个孩子一直没上来。想着天黑了,放心不下,就回来看看。”

  两个孩子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再三追问下,对方扔下一句“下港埠头,邬富才”就渐行渐远了。

  “邬富才”这个名字惦记了54年

  从樟村回来后,王涨丁把仅有的信息记在一个笔记本上。“下港埠头,邬富才”这七个字,清晰可见。

  “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邬富才这个名字,我从未忘记过,还经常在夜里梦见。”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54年,但每个细节,王涨西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如果当年没有他们帮忙,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翻过这座山坡,能不能顺利到樟村。”

  1989年,老人离开奉化去了上海。他当过军人,也当过农民,后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和老伴定居上海。

  当年好心人的出手相助,王涨丁一直铭记于心。“这几十年来,无论我身处何方,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我就会尽力帮忙。我想在有生之年找到这个好心人或他的家人,跟他们当面说声谢谢。”

  就在前两天,老人特意找出中学时代的通讯录,还翻出一张奉化地图。

  “我一直在找类似的地名,总算有些线索。可能是下埠头和吴家埠,在奉化莼湖,不知能否打听到邬富才这个人,他现在可能有八九十岁了。”昨天,老人特意给记者发来了当年他唯一的初中时期的照片。“希望好心人还健在,他看到我的照片或许会有印象。”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线索,请与本网联系,帮老人圆梦。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70岁老人寻找当年好心人 "邬富才"这个名字惦记了54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9-04-05 07:25:27

  老人读初中时的样子。受访者供图

  “54年了,我一直惦记着他们,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到他们,当面说声谢谢。”

  昨天,70岁的奉化溪口老人王涨丁找到本报记者。原来1965年,在他和同学从溪口前往樟村的路上,碰到好心人出手相助。“下港埠头,邬富才(音)。”当年,好心人只留下了短短7个字就匆匆离开了。54年来,“邬富才”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王涨丁心头。

  □通讯员卓建青首席记者薛曹盛

  两初中生推车去樟村迷路

  王涨丁是奉化溪口镇东岙村人,今年70岁。昨天,老人和记者说起这桩压在心底54年的往事。

  1965年,他正在奉化溪口初中上初二。

  那年清明节,班级组织去鄞州樟村(现海曙区章水镇)烈士陵园扫墓。

  王涨丁和一个小个子同学“打前站”探路。“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拉着一辆手拉车,车上装着100多斤行李,一点不轻松。”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选择抄近道。没想到,天色越来越暗,原本宽阔的道路渐渐变成了羊肠小道,行人越来越少。迎面有一段上坡路,大约有1公里左右。

  “我们一个拉,一个推,慢慢往前走。”王涨丁记得,正当他们筋疲力尽时,遇到了两个赶路的农民,一个大约30岁出头,一个20多岁。

  王涨丁赶紧上前问路。“翻过这个山岗,再走半小时就可以到樟村了。”说完,他们就匆匆离开了。

  “那时候年纪小,推着100多斤的行李上山很费劲。两个人推一会儿歇一会儿,一步步拉车上坡。”没推多久,两人已经汗流浃背,但往前一看,还有很陡的坡要走,顿时像泄了气。

  傍晚幸得过路村民出手相助

  天色越来越暗,如果翻不过这座山坡怎么办?两个孩子都要急哭了。

  就在这时候,从山岗上下来两个熟悉的身影。王涨丁定睛一看,两眼发光。“刚才给我们指路的农民伯伯回来了。”

  他们二话不说,一个在前扛起行李,一个在后拉手拉车,一步步走到山顶。

  “这里下坡比较平坦,一直往前走,大概半小时就能到了,我们还要赶路,就不陪你们了。”这句指路的话,王涨丁一直记在心里。

  当时,他特意追上去,询问他们的姓名和住址。但对方却说,这是应该做的,没什么。

  “你们急着赶路,为什么还回来帮我们?”

  “我们到了山顶,发现你们两个孩子一直没上来。想着天黑了,放心不下,就回来看看。”

  两个孩子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再三追问下,对方扔下一句“下港埠头,邬富才”就渐行渐远了。

  “邬富才”这个名字惦记了54年

  从樟村回来后,王涨丁把仅有的信息记在一个笔记本上。“下港埠头,邬富才”这七个字,清晰可见。

  “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邬富才这个名字,我从未忘记过,还经常在夜里梦见。”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54年,但每个细节,王涨西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如果当年没有他们帮忙,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翻过这座山坡,能不能顺利到樟村。”

  1989年,老人离开奉化去了上海。他当过军人,也当过农民,后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和老伴定居上海。

  当年好心人的出手相助,王涨丁一直铭记于心。“这几十年来,无论我身处何方,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我就会尽力帮忙。我想在有生之年找到这个好心人或他的家人,跟他们当面说声谢谢。”

  就在前两天,老人特意找出中学时代的通讯录,还翻出一张奉化地图。

  “我一直在找类似的地名,总算有些线索。可能是下埠头和吴家埠,在奉化莼湖,不知能否打听到邬富才这个人,他现在可能有八九十岁了。”昨天,老人特意给记者发来了当年他唯一的初中时期的照片。“希望好心人还健在,他看到我的照片或许会有印象。”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线索,请与本网联系,帮老人圆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