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缘悭一面 一生别离!女儿泣忆父亲王孝和:我一定会找到您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9-04-05 07:36: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2019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王孝和烈士和所有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为人民更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烈士一道,静静地长眠在翠柏之中。

  大理石墓碑上,黑白照片上的王孝和烈士年轻而生动,数支绽放的白菊花寄托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对烈士的缅怀和哀思。

  在不远处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地下一层展厅,烈士生前狱中用过的饭盒毯子、写下感人遗书的钢笔、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作证、选举他为工会理事的会议记录等等被一一陈列,还原出了他慷慨悲壮的人生。

  他为信仰而战,为光明而死!临刑前,他号召后来者们要奋斗——“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信仰之下,真实的王孝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轻生命,他在这世上走过的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清明前夕,记者专程赶赴上海,寻访烈士遗踪,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王孝和。

  71岁的王佩民女士是烈士的遗腹女。王孝和烈士牺牲三个星期后,王佩民降生。

  在她位于上海淮海东路的家里,王佩民女士深情讲述了她的“寻父”历程——

   (视频:王佩民泣忆父亲王孝和烈士)

IMG_1975.JPG

  记者 张子琪 梅子满 吴益丹 孔锡成

  上海淮海东路,71岁的王佩民和老伴住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的二楼。

  进门就是客厅,王孝和烈士显然是它的“绝对主人”——

  对门靠墙放着一张长沙发,沙发上方的墙上,黑白且泛黄的王孝和烈士遗像,年轻英俊,正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们。

  与遗像并排挂着的,是一张“为工人阶级牺牲”的毛笔书法;还有一封信的放大复印件,也已经泛黄,这封信是王孝和烈士牺牲四十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写给王孝和烈士纪念大会的。

  另一面墙上,则是一张1983年12月1日由民政部换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IMG_1744.JPG

  (王佩民家的客厅)

  “这张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墙上,我也是从这张照片上认识父亲的,我是看着它长大的。”71岁的王佩民告诉记者,“革命烈士证明书”已经换了好几版了。

  对王佩民来说,父亲的形象如此遥远而又如此近在眼前,如此模糊而又如此真实。这辈子,她都在“寻父”“追父”,试图与父亲建立一种不仅基于血缘关系,更是基于情感认同的真正连接。

  “我在妈妈的哭声中降临人间”

  王孝和烈士入狱时,王佩民尚在母亲忻玉瑛的腹中。

  1948年9月30日,年仅24岁的父亲在提篮桥监狱刑场英勇就义。3个多星期后的1948年10月24日,王佩民呱呱坠地。

  “孝和啊,佩民来啦!”忻玉瑛看到女儿的第一眼,失声痛哭!

IMG_1655.JPG

  “佩民”,是父亲留给女儿的唯一“遗产”。1948年9月27日凌晨2点,王孝和在狱中写下给妻子忻玉瑛一封遗书。在遗书中,他为还未出生的孩子取好了名字,“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

  很多年以后,王佩民终于理解了父亲为自己取名“佩民”的良苦用心。“我感悟到父亲心中装着人民,对未来的孩子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将‘民’字放在了我的名字里,希望我长大后,心中也能始终装着人民。”

  她的降生和父亲的牺牲,前后仅仅差了三个星期。缘悭一面,却是一生的别离!

  “别人出生都是欢声笑语,我来到人间,迎接我的却是妈妈的哭声!”王佩民抚摸着发黄的复制版遗书,声音哽咽,“从此,这个名字和3封遗书,就陪伴着我成长。”

IMG_1882.JPG

  “我最怕过春节和国庆”

  父亲走后,母亲拉扯着她和姐姐艰难度日,母亲曾想带着她们姐俩到地下与父亲“团聚”。

  “当时生活太苦了,母亲想先将我和姐姐弄死,然后自杀。”王佩民回忆说,让母亲转念的,也正是自己,“妈妈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当时看着天真无暇、甜甜微笑的我,她下不去狠手。

  “两个女儿是孝和留在世上的唯一血脉,一定要抚养成人。”父亲的战友郭予钧的一番话让母亲彻底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此后,母亲每日洗衣、织毛衣,做工挣些辛苦钱,加上地下党送来的生活费,娘仨勉强度日。熬了8个月,上海终于解放了!

IMG_1697.JPG

  (王佩民幼时和姐姐、母亲的合照)

  父亲的离去,让王佩民比同龄人更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也更渴望父爱和家的温暖。

  14岁时,她到寄宿制学校上海中学读书,很多同学因住校离开父母生活不习惯,但她并没有这种感觉。“我从小没有在很温暖的家庭里生活,离开家也无所谓。”

  “我觉得父亲离我很远又很近,但想见却又见不到。”她时常做梦见到父亲,却怎么也看不清父亲的面容,梦中的父亲也从没留下只字片语。每次醒来,她都觉得心头一暖,却又怅然若失。

  20岁那年,王佩民便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患哮喘病的爷爷,洗衣做饭照顾爷爷一肩挑。冬天冷得没办法,爷爷住院,她只能硬扛着。

IMG_1926.JPG

  (龙华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王孝和烈士生前用过的一些物件)

  有一年的除夕,分外冷清,让她记忆深刻,至今难以释怀。那天傍晚,王佩民下班到家,还没来得及做饭,饿极的爷爷就扒了几口冷泡饭,睡下了。没有团圆,连口热饭也没吃到。

  “别人家红红火火做年夜饭,我们家冷冷清清。要是父亲还健在,我们也是团圆的一桌。”这一夜,她想念父亲也怨恨父亲,独自躲在房间痛哭了一夜。

  这么多年,王佩民最怕过春节和国庆,“大家最开心的节日,对我来说是最不开心的时刻。春节别人都团圆了,我家里没有团圆;国庆节前一天,是我爸爸牺牲的日子,我怎么开心得起来?”

IMG_1935.JPG

  “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家里一个最重大的节日。每年清明节,我们全家都会去给父亲扫墓。”王佩民说,小时候,母亲抱着她们姐俩去;妈妈老了,姐俩搀扶妈妈去;她成家生子后,带着全家老小一齐去给父亲扫墓。“去看望父亲,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传承。”

  每当生活工作里受委屈或遇到高兴事儿时,王佩民都会想念父亲王孝和。有时,她会去父亲墓地,与父亲“谈心”,“把烈士陵园当做自己的娘家”。

  “对父亲,有时我很佩服他,有时也会责怪他。一方面,我觉得他很伟大,面对枪口毫不退缩,豁出性命维护国家利益。”王佩民说,“但我也渴望家的温暖,需要父亲的呵护。所以,有时也会埋怨他为何不顾家庭一心扑在革命上,早早离开了我们!”

IMG_1683.JPG

  “父亲,我一定会找到您”

  生活越幸福,王佩民便越想念素未谋面的父亲,想与父亲分享他未曾享受过的幸福生活。

  她急切地想了解父亲的一切,便到父亲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去寻觅他的影子,到北京、上海、宁波,寻访父亲的战友、狱友和同窗,去还原他的音容笑貌。

  王佩民来到了父母在上海的旧居,红色的砖瓦墙,门口一排炉子。母亲曾在那边烧饭,她幻想父亲是不是曾坐在阳台读书看报?

  在母亲忻玉瑛的回忆中,父亲是穿着灯芯绒夹克、有思想的英俊小伙,是看了一眼便让母亲坠入爱河的有志青年,是让怀孕的母亲在监狱门口甘受皮鞭抽打也要为夫讨公道的好丈夫。

  上海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成了她常去的“寻宝地”。

  2001年前后,在上海市档案馆,她惊喜地看到一叠父亲在监狱里写的信件,里面竟有47封家书和2份遗书!一份遗书是写给母亲的,另一份是给爷爷奶奶的。

  “泛黄的纸上,是父亲用铅笔、毛笔亲笔写下的家书!”王佩民眼里泛着泪光,哽咽地说,“看到这些信,我能感受到父亲真实的样子,跳动的影子。父亲有这么多信给我们,他是存在的!

  在馆方的帮助下,她拿到了2份遗书的复制品,珍藏在家中。后来,她还找到了一封父亲写给难友的遗书。她生怕这些“宝贝”有磨损、沾上手印,给每一封信都套上透明书夹,小心珍藏在装裱盒里。

IMG_1770.JPG

  这么多年,所有跟父亲有关的资料,她都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不知不觉已装满了3个皮箱。

  认识父亲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呢?带着这份好奇,王佩民到全国各地寻找关于父亲的记忆。

IMG_1709.JPG

  (王佩民珍藏的相册)

  她到北京寻找父亲的入党介绍人许统全,但这位老先生已经过世多年。

  她又找到了父亲励志学校的校友、地下党员陈鹏麟,在他的描述中,父亲是个品学兼优、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王佩民拜访过他10天后,老先生便去世了。

  “这让我觉得寻找父亲是件十分急迫的事。”王佩民说。

IMG_1710.JPG

  (王佩民珍藏的相册)

  多年来,父亲王孝和的棺木先后移至虹桥公墓、上海烈士陵园。后来,因拆迁等原因,需要移到龙华烈士陵园。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佩民向组织提出要看看父亲的遗骸。

  “虽然有些残忍,但这是唯一可以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我一定要去。”王佩民语气坚定,当时她以为至少能看到棺木里父亲“人的样子”,但没想到风化十分严重,棺木里几乎是空的,只剩下一个头骨和几根骨头,“虽然特别失望,但我总算见过父亲了。”

IMG_2012.JPG

  (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刑场就义)

  如今,王佩民年过7旬,女儿、外孙、外孙女承欢膝下。“我羡慕一家人甜甜蜜蜜的团圆生活,我甚至嫉妒外孙女对她爸爸的亲热劲儿。我想念我的爸爸呀!”

  “爸爸,我一直在找你,可我到现在也没找到您,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找到您的!”在写给父亲的信中,王佩民如此写道。

  追寻父亲,她一生从未停步。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缘悭一面 一生别离!女儿泣忆父亲王孝和:我一定会找到您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9-04-05 07:36:00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王孝和烈士和所有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为人民更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烈士一道,静静地长眠在翠柏之中。

  大理石墓碑上,黑白照片上的王孝和烈士年轻而生动,数支绽放的白菊花寄托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对烈士的缅怀和哀思。

  在不远处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地下一层展厅,烈士生前狱中用过的饭盒毯子、写下感人遗书的钢笔、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作证、选举他为工会理事的会议记录等等被一一陈列,还原出了他慷慨悲壮的人生。

  他为信仰而战,为光明而死!临刑前,他号召后来者们要奋斗——“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信仰之下,真实的王孝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轻生命,他在这世上走过的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清明前夕,记者专程赶赴上海,寻访烈士遗踪,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王孝和。

  71岁的王佩民女士是烈士的遗腹女。王孝和烈士牺牲三个星期后,王佩民降生。

  在她位于上海淮海东路的家里,王佩民女士深情讲述了她的“寻父”历程——

   (视频:王佩民泣忆父亲王孝和烈士)

IMG_1975.JPG

  记者 张子琪 梅子满 吴益丹 孔锡成

  上海淮海东路,71岁的王佩民和老伴住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的二楼。

  进门就是客厅,王孝和烈士显然是它的“绝对主人”——

  对门靠墙放着一张长沙发,沙发上方的墙上,黑白且泛黄的王孝和烈士遗像,年轻英俊,正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们。

  与遗像并排挂着的,是一张“为工人阶级牺牲”的毛笔书法;还有一封信的放大复印件,也已经泛黄,这封信是王孝和烈士牺牲四十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写给王孝和烈士纪念大会的。

  另一面墙上,则是一张1983年12月1日由民政部换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IMG_1744.JPG

  (王佩民家的客厅)

  “这张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墙上,我也是从这张照片上认识父亲的,我是看着它长大的。”71岁的王佩民告诉记者,“革命烈士证明书”已经换了好几版了。

  对王佩民来说,父亲的形象如此遥远而又如此近在眼前,如此模糊而又如此真实。这辈子,她都在“寻父”“追父”,试图与父亲建立一种不仅基于血缘关系,更是基于情感认同的真正连接。

  “我在妈妈的哭声中降临人间”

  王孝和烈士入狱时,王佩民尚在母亲忻玉瑛的腹中。

  1948年9月30日,年仅24岁的父亲在提篮桥监狱刑场英勇就义。3个多星期后的1948年10月24日,王佩民呱呱坠地。

  “孝和啊,佩民来啦!”忻玉瑛看到女儿的第一眼,失声痛哭!

IMG_1655.JPG

  “佩民”,是父亲留给女儿的唯一“遗产”。1948年9月27日凌晨2点,王孝和在狱中写下给妻子忻玉瑛一封遗书。在遗书中,他为还未出生的孩子取好了名字,“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

  很多年以后,王佩民终于理解了父亲为自己取名“佩民”的良苦用心。“我感悟到父亲心中装着人民,对未来的孩子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将‘民’字放在了我的名字里,希望我长大后,心中也能始终装着人民。”

  她的降生和父亲的牺牲,前后仅仅差了三个星期。缘悭一面,却是一生的别离!

  “别人出生都是欢声笑语,我来到人间,迎接我的却是妈妈的哭声!”王佩民抚摸着发黄的复制版遗书,声音哽咽,“从此,这个名字和3封遗书,就陪伴着我成长。”

IMG_1882.JPG

  “我最怕过春节和国庆”

  父亲走后,母亲拉扯着她和姐姐艰难度日,母亲曾想带着她们姐俩到地下与父亲“团聚”。

  “当时生活太苦了,母亲想先将我和姐姐弄死,然后自杀。”王佩民回忆说,让母亲转念的,也正是自己,“妈妈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当时看着天真无暇、甜甜微笑的我,她下不去狠手。

  “两个女儿是孝和留在世上的唯一血脉,一定要抚养成人。”父亲的战友郭予钧的一番话让母亲彻底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此后,母亲每日洗衣、织毛衣,做工挣些辛苦钱,加上地下党送来的生活费,娘仨勉强度日。熬了8个月,上海终于解放了!

IMG_1697.JPG

  (王佩民幼时和姐姐、母亲的合照)

  父亲的离去,让王佩民比同龄人更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也更渴望父爱和家的温暖。

  14岁时,她到寄宿制学校上海中学读书,很多同学因住校离开父母生活不习惯,但她并没有这种感觉。“我从小没有在很温暖的家庭里生活,离开家也无所谓。”

  “我觉得父亲离我很远又很近,但想见却又见不到。”她时常做梦见到父亲,却怎么也看不清父亲的面容,梦中的父亲也从没留下只字片语。每次醒来,她都觉得心头一暖,却又怅然若失。

  20岁那年,王佩民便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患哮喘病的爷爷,洗衣做饭照顾爷爷一肩挑。冬天冷得没办法,爷爷住院,她只能硬扛着。

IMG_1926.JPG

  (龙华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王孝和烈士生前用过的一些物件)

  有一年的除夕,分外冷清,让她记忆深刻,至今难以释怀。那天傍晚,王佩民下班到家,还没来得及做饭,饿极的爷爷就扒了几口冷泡饭,睡下了。没有团圆,连口热饭也没吃到。

  “别人家红红火火做年夜饭,我们家冷冷清清。要是父亲还健在,我们也是团圆的一桌。”这一夜,她想念父亲也怨恨父亲,独自躲在房间痛哭了一夜。

  这么多年,王佩民最怕过春节和国庆,“大家最开心的节日,对我来说是最不开心的时刻。春节别人都团圆了,我家里没有团圆;国庆节前一天,是我爸爸牺牲的日子,我怎么开心得起来?”

IMG_1935.JPG

  “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家里一个最重大的节日。每年清明节,我们全家都会去给父亲扫墓。”王佩民说,小时候,母亲抱着她们姐俩去;妈妈老了,姐俩搀扶妈妈去;她成家生子后,带着全家老小一齐去给父亲扫墓。“去看望父亲,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传承。”

  每当生活工作里受委屈或遇到高兴事儿时,王佩民都会想念父亲王孝和。有时,她会去父亲墓地,与父亲“谈心”,“把烈士陵园当做自己的娘家”。

  “对父亲,有时我很佩服他,有时也会责怪他。一方面,我觉得他很伟大,面对枪口毫不退缩,豁出性命维护国家利益。”王佩民说,“但我也渴望家的温暖,需要父亲的呵护。所以,有时也会埋怨他为何不顾家庭一心扑在革命上,早早离开了我们!”

IMG_1683.JPG

  “父亲,我一定会找到您”

  生活越幸福,王佩民便越想念素未谋面的父亲,想与父亲分享他未曾享受过的幸福生活。

  她急切地想了解父亲的一切,便到父亲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去寻觅他的影子,到北京、上海、宁波,寻访父亲的战友、狱友和同窗,去还原他的音容笑貌。

  王佩民来到了父母在上海的旧居,红色的砖瓦墙,门口一排炉子。母亲曾在那边烧饭,她幻想父亲是不是曾坐在阳台读书看报?

  在母亲忻玉瑛的回忆中,父亲是穿着灯芯绒夹克、有思想的英俊小伙,是看了一眼便让母亲坠入爱河的有志青年,是让怀孕的母亲在监狱门口甘受皮鞭抽打也要为夫讨公道的好丈夫。

  上海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成了她常去的“寻宝地”。

  2001年前后,在上海市档案馆,她惊喜地看到一叠父亲在监狱里写的信件,里面竟有47封家书和2份遗书!一份遗书是写给母亲的,另一份是给爷爷奶奶的。

  “泛黄的纸上,是父亲用铅笔、毛笔亲笔写下的家书!”王佩民眼里泛着泪光,哽咽地说,“看到这些信,我能感受到父亲真实的样子,跳动的影子。父亲有这么多信给我们,他是存在的!

  在馆方的帮助下,她拿到了2份遗书的复制品,珍藏在家中。后来,她还找到了一封父亲写给难友的遗书。她生怕这些“宝贝”有磨损、沾上手印,给每一封信都套上透明书夹,小心珍藏在装裱盒里。

IMG_1770.JPG

  这么多年,所有跟父亲有关的资料,她都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不知不觉已装满了3个皮箱。

  认识父亲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呢?带着这份好奇,王佩民到全国各地寻找关于父亲的记忆。

IMG_1709.JPG

  (王佩民珍藏的相册)

  她到北京寻找父亲的入党介绍人许统全,但这位老先生已经过世多年。

  她又找到了父亲励志学校的校友、地下党员陈鹏麟,在他的描述中,父亲是个品学兼优、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王佩民拜访过他10天后,老先生便去世了。

  “这让我觉得寻找父亲是件十分急迫的事。”王佩民说。

IMG_1710.JPG

  (王佩民珍藏的相册)

  多年来,父亲王孝和的棺木先后移至虹桥公墓、上海烈士陵园。后来,因拆迁等原因,需要移到龙华烈士陵园。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佩民向组织提出要看看父亲的遗骸。

  “虽然有些残忍,但这是唯一可以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我一定要去。”王佩民语气坚定,当时她以为至少能看到棺木里父亲“人的样子”,但没想到风化十分严重,棺木里几乎是空的,只剩下一个头骨和几根骨头,“虽然特别失望,但我总算见过父亲了。”

IMG_2012.JPG

  (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刑场就义)

  如今,王佩民年过7旬,女儿、外孙、外孙女承欢膝下。“我羡慕一家人甜甜蜜蜜的团圆生活,我甚至嫉妒外孙女对她爸爸的亲热劲儿。我想念我的爸爸呀!”

  “爸爸,我一直在找你,可我到现在也没找到您,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找到您的!”在写给父亲的信中,王佩民如此写道。

  追寻父亲,她一生从未停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