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张子琪 通讯员孙志鹏 朱从谷
“这一片水域,每天处理2万多立方米姚江水,相当于每两年把西湖里的水彻底换一遍。”在姚江蜀山大闸多功能生态湿地,近3万平方米的鸢尾、美人蕉、铜钱草、水葱等水生植物,或立于表流湿地,或浮在景观湖面。
别小看水里的这些花花草草,它们就像一台台永不停歇的“净水器”。
该项目负责人韩杰告诉记者,这个湿地拥有蓄水、净水等功能,是当之无愧的“城市之肾”,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140亩。
像这样体量较大的湿地和“海绵”城市项目,余姚共有4个,是改善全市水生态环境的“大功臣”。
“泵进来的是四类水质,经生态湿地处理后,排出去的至少是三类水质,像氨氮等指标已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余姚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建设姚江蜀山大闸多功能生态湿地,是余姚提升环境品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一个积极举措。
据了解,姚江蜀山大闸建成后,蜀山大闸附近水域的水质多在五类到四类之间。为改善这一水域的水质,2017年9月,余姚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召集原有市五水办、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领导及专家商议对策,经现场踏勘及会议讨论,决定在蜀山大闸南侧地块建设人工湿地,将姚江水经湿地处理后持续补充至姚江,以改善和提升姚江水质。
(姚江蜀山大闸多功能生态湿地)
“这里24小时泵水,每天累计约2.2万立方米。”韩杰指着从姚江汩汩泵入的水说,泵入的水被引流到两个大池塘,通过物理过滤、人工浮岛、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运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分解、硝化、吸附等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氨氮、总磷,分解降低有机物,将水质提升至三类并接近二类标准再补充到姚江。
近年来,余姚围绕涵养和修复水生态环境频出“大手笔”,建人工湿地、“海绵”城市。其中,起步较早、体量较大的陆埠水库湿地项目于2014年启动建设,总投资1050万元,建有湿地52亩、库滨公园47亩,累计种植水生植物和苗木面积近3万平方米。
看着陆埠水库湿地项目对涵养水生态环境的作用立竿见影,余姚因势利导,2017年开工建设四明湖水库湿地,将梁弄镇镇区与四明湖之间30公顷的过渡地带,整体划入湿地建设范围。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投资约9000万元,施工总面积约10.4公顷。
近来的频频降雨可能让市民心烦,但是在姚江公园,雨水确是个“宝贝”。
姚江公园,位于梁周线与开丰路之间姚江南侧,4.4万平方米,建设单位采用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适宜于绿地的措施及设施,以自然之力将雨水“渗、滞、蓄、净、用、排”,让公园成了“生态、生活、生动”的居住区花园。
这是余姚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的首个“海绵”城市项目。根据设计,公园中的滨江绿地与姚江南岸堤防绿化工程相接,绿道贯通,采用退台式的堤岸处理方式调蓄超标降雨。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方式,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为了涵养水生态环境,余姚已编制完成了《余姚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和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通过土地供应、规划设计等环节,进行源头监管。
目前,白山头区块小区、蛇山公园等新建项目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相关“海绵技术”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