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制造业的崛起之路:从百废待兴到百花争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18 06:1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边

  一九五一年十月三日《宁波大众》的相关报道。

  在江北区新马路旁的鄞慈镇路上,一幢近代石库门建筑已在甬江边矗立了半个多世纪。该建筑原来的主人徐荣贵,曾创办了宁波知名的顺记机器厂。时光流逝,顺记机器厂已淡出市民的视野,但徐宅内收藏的两枚“浙江省建设厅联合铁工厂”珐琅铜章,仍见证着宁波工业的崛起之路。

  1951年10月,在顺记机器厂的基础上,宁波第一个国家的机器厂——公营铁工厂开工,主要从事纺织机械及船舶维修,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工业发展的序幕。以此为起点,宁波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加速崛起,一批民营企业不断发力成为撑起我市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1980年,港商来甬投资兴办了宁波第一家甬港合资企业——宁波东方眼镜制造有限公司。之后,外资企业逐渐成为助推我市工业经济蝶变的加速器。

  随着北仑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和一批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由央企和外资构成的临港重工业加速崛起,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彻底改变了宁波工业长期以来“轻小集加”的特点。依托临港工业,宁波不产一粒铁矿砂,却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却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上个世纪末,我市两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小企业实施破产与关闭,不仅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而且通过产权置换,盘活了长期沉淀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实现了制造业企业由量到质的转变。

  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04年,突破5000亿元;2008年,突破1万亿元。

  从100亿元到1万亿元,宁波只用了23年……

  如今,我市工业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拥有7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宁波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

  在数量上,我市工业企业已从原先的“三根半烟囱”扩展至现在的逾12万家,涵盖35个工业行业大类。奥克斯、吉利汽车、均胜电子、得力集团、申洲针织、海天塑机等制造业百强企业逐渐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制造业百强企业创造产值763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4%。

  健全的工业体系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让四明大地逐渐涌现出一批傲视全球的单项冠军。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23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149家单项冠军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36家单项冠军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宁波已站在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嬗变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去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基础上,为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今年5月,在全市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上,为制造强国探路的“战鼓”再次擂响: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等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搏击沧海、勇立潮头,宁波制造正迈向一个与过往不同的“春天”。

  记者殷聪

  倾听宁波制造最强音

  时尚纺织服装是我市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殷聪摄)

  70年前的宁波,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三支半烟囱”几乎已经是宁波制造业的全部家底。

  当时有一首民谣流传甚广:“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尘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70年来,宁波制造业逐步发力,实现了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的转变。回首过往,当我们沿着宁波制造业的发展脉络一路探寻,或许就会发现,坚守、开放、创新始终是宁波制造业强大的基因,推动其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如今,宁波已吹响“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冲锋号。绿色石化、汽车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将成为宁波下一个万亿GDP增量的强大支撑。

  吉利汽车落户宁波,拉开了我市整车制造的序幕。(胡小明摄)

  坚守,成就单项冠军之城

  今年1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以其参与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捧回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十年内两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看似普通的金属环,却能打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技术封锁,迫使国外同类产品把价格降低了70%,天生密封件成功的秘诀便是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

  在宁波,类似天生密封件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

  当改革开放的“种子”撒入东海之滨这片沃土,宁波制造业就此穿越思想迷雾,找寻到再次起航的新航标。

  民营经济迅速成为宁波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低调、务实的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在各自的领域辛苦耕耘,以岁月磨砺工匠精神,以坚守静候花开。

  曾经只能做镰刀、锄头等农具的海天塑机,经过50年的精耕细作,造出中国最大的精密注塑机、首台全电动注塑机。

  德鹰精密机械生产的缝纫机旋梭半径不到2厘米,却能为全球数十个国家的缝纫整机厂提供配套,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历时数年,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方太集团破解了油烟大规模扩散的行业痛点,从而跻身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行列。

  ……

  在宁波,专注技术、孜孜不倦深耕细分领域的不仅仅是老一代宁波企业家的画像,在这片热土上创业的新宁波人,更是以宁波为起点,走出了一条“技术先行、勇闯全球”的道路。

  2008年,张彦辞去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职位,只身来到宁波“寻梦”。从2009年开始,激智科技的光学扩散膜产品陆续打入三星、夏普、富士康、京东方、信利等众多国内外一线品牌,成为全球光学扩散膜行业的前三强和国内光电膜行业的“领头羊”。

  积跬步方可至千里。凭借着这份坚守,宁波制造业在全国闯出了一条新路。数据显示,宁波现有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233家企业中,36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中,2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57.1%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92.9%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坚守让长阳科技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沈国峰摄)

  走出去,构建全球产业链

  如果说坚守源于宁波企业家的低调、务实,那么开放这一深植于宁波制造业的强大基因则源自宁波企业家的拼搏与进取之心。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千家万户做外贸”,到中国入世后“千军万马走出去”,再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千方百计促转型”,宁波制造业在开放中崛起,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从最初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到后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再到跨国并购、引才引智,越来越丰富的国际合作,让宁波制造业加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截至去年底,宁波“走出去”的企业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落地的双向投资项目达141个,居全国前列,投资项目涵盖医药、汽配、光伏等领域。

  要走出去,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借“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宁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直接设立研发机构。今年5月,吉利汽车在德国罗因海姆成立技术分公司,专注于高端电动车型的研发。该研发机构与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哥德堡的中欧汽车技术中心、临江汽车技术中心、考文垂研发中心一道,构成吉利汽车强大的全球技术研发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的甬企,开始通过并购以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加速融入国际市场,众多甬企通过“蛇吞象”,实现了企业的阔步发展。2011年,均胜电子并购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德国普瑞,同时收购了普瑞的98项发明专利。初尝海外并购的“甜蜜果实”后,均胜电子马不停蹄,先后并购了德国软件开发商Innoventis公司、IMA公司、QUIN公司等,逐渐成长为兼顾“中国基因”和“德国血统”的“隐形冠军”。

  与此同时,敢闯敢拼的宁波企业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断抢夺话语权,让“走出去”的宁波企业越来越有底气。截至目前,宁波企事业单位累计主持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已达17项。

  一批设计企业集聚和丰创意广场,使宁波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市经信局供图)

  创新驱动,制胜新时代

  回溯来路,方可期许未来。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招。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在无国际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创造了“0.3毫米”沉降控制的奇迹,成功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借力技术突破,率先研发出全球最大规模转化装置,让资源再利用率接近100%,近三年新增利润27.9亿元;

  ……

  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近年来,宁波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一个个“栽树工程”成为宁波制造业增强创新实力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院所成为宁波提升创新力的一支劲旅。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研究院等国家级科创平台,浙大“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从智能制造到海工装备,从新能源到新材料,60家“大院大所”将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如何提质扩量?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的攻关尤为重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下一步,我市将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替代进口甚至领先全球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取得重要一席。

  有专家曾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提是找准方向、找对路子。在坚守、开放、创新等基因的加持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

  如今,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宁波正御风而行,朝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速挺进。

  记者殷聪

  寻踪

  宁波近代工业的“活化石”

  宁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纪之初,浙东大地上,就已孕育顺记、和丰、甬耀等等老字号工厂。以此为基础,宁波工业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顺记机器厂建于1900年,是宁波早期的18家近代工厂之一,曾承接宁波永安、永宁、宝华、平阳、新宝华等轮船的长期维修业务,在业界曾有“上海恒昌祥,宁波顺记厂”的美誉。在鼓楼的钟楼内,至今仍悬有一口铜钟,铭文记录着它的“生辰八字”——民国九年(1920年)甬江顺记厂承造。

  1951年7月,顺记机器厂被国家收购,成为宁波第一家公营铁工厂,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序幕。1957年,铁工厂更名为宁波动力机厂。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吴杰进这家企业工作的时间是1984年,作为该公司重点引进的大学生,吴杰进入企业后迅速冒尖。如今,他已担任中策集团总经理20来年。

  作为已在中策集团工作30余年的老员工,吴杰对集团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1992年,工厂与香港中策合资成立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经营体制的改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1999年,作为宁波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策集团走进非洲,调试安装第一台发电机组设备,20年后,让该公司的重油电站已遍布非洲十余个国家;2010年,中策集团作为第一完成人,成功斩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迎来该企业的发展高峰……

  如今,中策集团已成为以发动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业、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现代工业企业,制造业板块已覆盖柴油机、注塑机、增压器、真空泵等领域。“随着宁波吹响‘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冲锋号,我们也正加快国际化布局,不断加大智能动力、真空设备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吴杰说,上月底,由中策集团与日本爱发科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爱发科真空技术智能制造暨研发平台项目已在江北开工,该项目投产后,中策集团将进一步擦亮近代工业“活化石”的新名片,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张燕)

  讲述

  合力托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人物名片】李伟平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以滨海新城启动区块为重点,推进杭州湾智慧城市建设;在年产22万辆汽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宁波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号角刚刚吹响,在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吉利汽车便在杭州湾南岸再次签下了杭州湾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项目、智能汽车制造产业基地扩建项目以及国家级检测中心项目3个重大项目。

  作为拉开我市整车制造序幕的“股肱之臣”,吉利汽车自1999年落户宁波至今,从单个项目到多点开花,在宁波投资的项目已超过30个,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人才培养等领域。

  “一家以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为己任的民营企业,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的港口城市,携手走过19年,共同谱写了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协奏曲。”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平说,宁波是吉利汽车发展的福地,吉利汽车从1.0时代向3.0时代的跃进,或多或少与宁波有关。中国的消费者可能还记得,进军汽车产业初期,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曾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当时,吉利提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

  价廉物美的背后,是吉利汽车在档次、品质等各个方面与合资品牌间的差距。确实,早期的吉利汽车更多是扮演着“鲶鱼”的角色,当时好几次中国汽车产品的降价,都是吉利汽车挑头,甚至打出过2.99万元的最低价,但这样的发展并非长久之计。

  2007年,吉利汽车发布《宁波宣言》,宣布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战略转型,吉利汽车进入2.0时代。在这个战略的指引下,吉利在宁波生产的“帝豪EC718”,连续7年成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销量冠军,销量突破140万辆。

  2014年,吉利汽车发布3.0精品车战略,要为消费者造动感、精致的精品车,首款3.0代表作“博瑞”在春晓基地诞生,之后博越SUV也在甬下线。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两次热情地提到宁波,他说,吉利汽车从台州出发,真正比较好的发展是从宁波开始,宁波是吉利汽车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地方。随着吉利汽车的持续多点布局,宁波正成为吉利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唯一能提供从图纸到生产再到整车试验一条龙服务的城市。“就像以汽车产业著称的德国‘狼堡’,我们将在宁波打造中国汽车的‘龙湾’,与宁波联手托举一个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李伟平说。(殷聪)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制造业的崛起之路:从百废待兴到百花争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18 06:18:00

  一九五一年十月三日《宁波大众》的相关报道。

  在江北区新马路旁的鄞慈镇路上,一幢近代石库门建筑已在甬江边矗立了半个多世纪。该建筑原来的主人徐荣贵,曾创办了宁波知名的顺记机器厂。时光流逝,顺记机器厂已淡出市民的视野,但徐宅内收藏的两枚“浙江省建设厅联合铁工厂”珐琅铜章,仍见证着宁波工业的崛起之路。

  1951年10月,在顺记机器厂的基础上,宁波第一个国家的机器厂——公营铁工厂开工,主要从事纺织机械及船舶维修,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工业发展的序幕。以此为起点,宁波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加速崛起,一批民营企业不断发力成为撑起我市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1980年,港商来甬投资兴办了宁波第一家甬港合资企业——宁波东方眼镜制造有限公司。之后,外资企业逐渐成为助推我市工业经济蝶变的加速器。

  随着北仑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和一批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由央企和外资构成的临港重工业加速崛起,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彻底改变了宁波工业长期以来“轻小集加”的特点。依托临港工业,宁波不产一粒铁矿砂,却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却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上个世纪末,我市两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小企业实施破产与关闭,不仅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而且通过产权置换,盘活了长期沉淀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实现了制造业企业由量到质的转变。

  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04年,突破5000亿元;2008年,突破1万亿元。

  从100亿元到1万亿元,宁波只用了23年……

  如今,我市工业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拥有7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宁波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

  在数量上,我市工业企业已从原先的“三根半烟囱”扩展至现在的逾12万家,涵盖35个工业行业大类。奥克斯、吉利汽车、均胜电子、得力集团、申洲针织、海天塑机等制造业百强企业逐渐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制造业百强企业创造产值763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4%。

  健全的工业体系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让四明大地逐渐涌现出一批傲视全球的单项冠军。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23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149家单项冠军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36家单项冠军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宁波已站在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嬗变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去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基础上,为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今年5月,在全市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上,为制造强国探路的“战鼓”再次擂响: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等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搏击沧海、勇立潮头,宁波制造正迈向一个与过往不同的“春天”。

  记者殷聪

  倾听宁波制造最强音

  时尚纺织服装是我市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殷聪摄)

  70年前的宁波,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三支半烟囱”几乎已经是宁波制造业的全部家底。

  当时有一首民谣流传甚广:“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尘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70年来,宁波制造业逐步发力,实现了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的转变。回首过往,当我们沿着宁波制造业的发展脉络一路探寻,或许就会发现,坚守、开放、创新始终是宁波制造业强大的基因,推动其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如今,宁波已吹响“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冲锋号。绿色石化、汽车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将成为宁波下一个万亿GDP增量的强大支撑。

  吉利汽车落户宁波,拉开了我市整车制造的序幕。(胡小明摄)

  坚守,成就单项冠军之城

  今年1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以其参与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捧回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十年内两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看似普通的金属环,却能打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技术封锁,迫使国外同类产品把价格降低了70%,天生密封件成功的秘诀便是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

  在宁波,类似天生密封件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

  当改革开放的“种子”撒入东海之滨这片沃土,宁波制造业就此穿越思想迷雾,找寻到再次起航的新航标。

  民营经济迅速成为宁波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低调、务实的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在各自的领域辛苦耕耘,以岁月磨砺工匠精神,以坚守静候花开。

  曾经只能做镰刀、锄头等农具的海天塑机,经过50年的精耕细作,造出中国最大的精密注塑机、首台全电动注塑机。

  德鹰精密机械生产的缝纫机旋梭半径不到2厘米,却能为全球数十个国家的缝纫整机厂提供配套,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历时数年,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方太集团破解了油烟大规模扩散的行业痛点,从而跻身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行列。

  ……

  在宁波,专注技术、孜孜不倦深耕细分领域的不仅仅是老一代宁波企业家的画像,在这片热土上创业的新宁波人,更是以宁波为起点,走出了一条“技术先行、勇闯全球”的道路。

  2008年,张彦辞去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职位,只身来到宁波“寻梦”。从2009年开始,激智科技的光学扩散膜产品陆续打入三星、夏普、富士康、京东方、信利等众多国内外一线品牌,成为全球光学扩散膜行业的前三强和国内光电膜行业的“领头羊”。

  积跬步方可至千里。凭借着这份坚守,宁波制造业在全国闯出了一条新路。数据显示,宁波现有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233家企业中,36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中,2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57.1%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92.9%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坚守让长阳科技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沈国峰摄)

  走出去,构建全球产业链

  如果说坚守源于宁波企业家的低调、务实,那么开放这一深植于宁波制造业的强大基因则源自宁波企业家的拼搏与进取之心。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千家万户做外贸”,到中国入世后“千军万马走出去”,再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千方百计促转型”,宁波制造业在开放中崛起,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从最初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到后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再到跨国并购、引才引智,越来越丰富的国际合作,让宁波制造业加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截至去年底,宁波“走出去”的企业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落地的双向投资项目达141个,居全国前列,投资项目涵盖医药、汽配、光伏等领域。

  要走出去,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借“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宁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直接设立研发机构。今年5月,吉利汽车在德国罗因海姆成立技术分公司,专注于高端电动车型的研发。该研发机构与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哥德堡的中欧汽车技术中心、临江汽车技术中心、考文垂研发中心一道,构成吉利汽车强大的全球技术研发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的甬企,开始通过并购以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加速融入国际市场,众多甬企通过“蛇吞象”,实现了企业的阔步发展。2011年,均胜电子并购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德国普瑞,同时收购了普瑞的98项发明专利。初尝海外并购的“甜蜜果实”后,均胜电子马不停蹄,先后并购了德国软件开发商Innoventis公司、IMA公司、QUIN公司等,逐渐成长为兼顾“中国基因”和“德国血统”的“隐形冠军”。

  与此同时,敢闯敢拼的宁波企业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断抢夺话语权,让“走出去”的宁波企业越来越有底气。截至目前,宁波企事业单位累计主持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已达17项。

  一批设计企业集聚和丰创意广场,使宁波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市经信局供图)

  创新驱动,制胜新时代

  回溯来路,方可期许未来。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招。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在无国际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创造了“0.3毫米”沉降控制的奇迹,成功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借力技术突破,率先研发出全球最大规模转化装置,让资源再利用率接近100%,近三年新增利润27.9亿元;

  ……

  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近年来,宁波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一个个“栽树工程”成为宁波制造业增强创新实力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院所成为宁波提升创新力的一支劲旅。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研究院等国家级科创平台,浙大“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从智能制造到海工装备,从新能源到新材料,60家“大院大所”将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如何提质扩量?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的攻关尤为重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下一步,我市将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替代进口甚至领先全球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取得重要一席。

  有专家曾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提是找准方向、找对路子。在坚守、开放、创新等基因的加持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

  如今,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宁波正御风而行,朝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速挺进。

  记者殷聪

  寻踪

  宁波近代工业的“活化石”

  宁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纪之初,浙东大地上,就已孕育顺记、和丰、甬耀等等老字号工厂。以此为基础,宁波工业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顺记机器厂建于1900年,是宁波早期的18家近代工厂之一,曾承接宁波永安、永宁、宝华、平阳、新宝华等轮船的长期维修业务,在业界曾有“上海恒昌祥,宁波顺记厂”的美誉。在鼓楼的钟楼内,至今仍悬有一口铜钟,铭文记录着它的“生辰八字”——民国九年(1920年)甬江顺记厂承造。

  1951年7月,顺记机器厂被国家收购,成为宁波第一家公营铁工厂,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序幕。1957年,铁工厂更名为宁波动力机厂。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吴杰进这家企业工作的时间是1984年,作为该公司重点引进的大学生,吴杰进入企业后迅速冒尖。如今,他已担任中策集团总经理20来年。

  作为已在中策集团工作30余年的老员工,吴杰对集团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1992年,工厂与香港中策合资成立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经营体制的改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1999年,作为宁波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策集团走进非洲,调试安装第一台发电机组设备,20年后,让该公司的重油电站已遍布非洲十余个国家;2010年,中策集团作为第一完成人,成功斩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迎来该企业的发展高峰……

  如今,中策集团已成为以发动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业、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现代工业企业,制造业板块已覆盖柴油机、注塑机、增压器、真空泵等领域。“随着宁波吹响‘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冲锋号,我们也正加快国际化布局,不断加大智能动力、真空设备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吴杰说,上月底,由中策集团与日本爱发科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爱发科真空技术智能制造暨研发平台项目已在江北开工,该项目投产后,中策集团将进一步擦亮近代工业“活化石”的新名片,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张燕)

  讲述

  合力托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人物名片】李伟平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以滨海新城启动区块为重点,推进杭州湾智慧城市建设;在年产22万辆汽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宁波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号角刚刚吹响,在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吉利汽车便在杭州湾南岸再次签下了杭州湾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项目、智能汽车制造产业基地扩建项目以及国家级检测中心项目3个重大项目。

  作为拉开我市整车制造序幕的“股肱之臣”,吉利汽车自1999年落户宁波至今,从单个项目到多点开花,在宁波投资的项目已超过30个,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人才培养等领域。

  “一家以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为己任的民营企业,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的港口城市,携手走过19年,共同谱写了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协奏曲。”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平说,宁波是吉利汽车发展的福地,吉利汽车从1.0时代向3.0时代的跃进,或多或少与宁波有关。中国的消费者可能还记得,进军汽车产业初期,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曾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当时,吉利提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

  价廉物美的背后,是吉利汽车在档次、品质等各个方面与合资品牌间的差距。确实,早期的吉利汽车更多是扮演着“鲶鱼”的角色,当时好几次中国汽车产品的降价,都是吉利汽车挑头,甚至打出过2.99万元的最低价,但这样的发展并非长久之计。

  2007年,吉利汽车发布《宁波宣言》,宣布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战略转型,吉利汽车进入2.0时代。在这个战略的指引下,吉利在宁波生产的“帝豪EC718”,连续7年成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销量冠军,销量突破140万辆。

  2014年,吉利汽车发布3.0精品车战略,要为消费者造动感、精致的精品车,首款3.0代表作“博瑞”在春晓基地诞生,之后博越SUV也在甬下线。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两次热情地提到宁波,他说,吉利汽车从台州出发,真正比较好的发展是从宁波开始,宁波是吉利汽车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地方。随着吉利汽车的持续多点布局,宁波正成为吉利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唯一能提供从图纸到生产再到整车试验一条龙服务的城市。“就像以汽车产业著称的德国‘狼堡’,我们将在宁波打造中国汽车的‘龙湾’,与宁波联手托举一个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李伟平说。(殷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