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蜗居宁波22年到愿望实现 他活出了教科书级的人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23 07:16:00报料热线:81850000

  党中印(左)在张洪霞的参谋下选房。记者马涛摄

  “选好了,1号楼,近90平方米。”昨天上午10点,宁波市应家限价房(甬樾湾项目)签字现场,党中印一边激动地和记者说着,一边在定购单上一笔一画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22年前,党中印从老家河南来到宁波,最终在镇海落脚。凭着一门修车的手艺,他养活着全家人,供两个儿子上了大学。同时,他凭着一颗真心和热忱,在公益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

  为此,他收获了诸多荣誉。当他申请到限价房名额后,他想起了当初一家5口挤一张床的苦日子。“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在宁波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之后,他又加了一句,“谢谢好心人们,入党、买房,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初来宁波,他在路边支起修车摊

  回忆,犹如一杯上了年头的老酒,个中滋味,心底自知。

  1997年,34岁的党中印跟着一支建筑队,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东海之滨的镇海。这个壮小伙很能干,勤快、踏实,比一般工人干得多,一个月能拿近700元钱。

  对党中印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在老家喂一头猪,卖了也就四五百元,我一个月就挣回来了。”党中印干劲很足,觉得只要肯干,好日子就在前头。

  建筑队在镇海待了8个月,活干完,大家都撤回去了。党中印不想走,他对老乡说:“我觉得这里不错,想在这里找个事做做,只要吃得苦,兴许也能挣到钱。”

  在石化三公司附近租了间房,面积不到10平方米,月租50元,下雨就到处漏。支起一口锅,搭起一张铺后,他开始找活干,发现修车铺的生意很好。

  “修自行车,我也会啊,以前在老家都是自己动手,没什么难的。”党中印心里想,那就修车吧。他到废品收购站花90元买了辆旧自行车,又到车行去批发自行车配件。在石化三公司门口的马路边上,他的修车摊开张了。

  但前几个月,赚不到什么钱,党中印打起了退堂鼓,“一个月才赚四五百元,那还不如再去打工呢”。

  沿街开店,好心人“集资”帮他创业

  党中印的修车铺开了一段时间后,石化三公司将他“引进”,和其他的如理发、配钥匙等师傅一样,专为职工服务。钱依然赚得不多,但一段时间下来,他有了固定的客源,也慢慢有了回头客。

  党中印是个开朗、爽直的人,说话客气,和许多人都处得来。虽然手头不宽裕,但他并没有在修车上耍心眼,反而是帮人能省就省,能免费就绝不收钱。后来,当他出去单干后,很多客人依然只认他的店,跟着找了过来。

  在丰收路和沿河路交叉口,党中印找了个靠路边的门面。盘下这家店,得七八千元。旁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些钱都是好心人给凑的。哪些好心人?无非就是跟党中印打过交道的、石化三公司及附近小区的那些老客人。

  “当时开店没钱,一家人都过来了,开支也不小,钱全是借的。”妻子陈爱霞说起这段往事,仍会抹泪,“这个500元,那个1000元。有的还拿来3000元,可也不敢全收啊,死活只敢收1000元,就怕还不上,多么对不起人啊。”

  “可能他们就是相信我,知道我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做事可靠、踏实。”党中印把这些都记在了心里,只想着开店后埋头苦干,尽快还钱。

  那时候,党中印夫妇、两个儿子再加上从老家过来的母亲,一家5口人,挤在依然不到10平方米的修车铺里。中间用货柜隔开,后半间的床上5个人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任务很明确:赚钱,还钱。

  困苦生活,最难的日子遇到最暖的爱

  怎么挣钱?除了多干点,别无其他办法。1元攒到5元、10元攒到100元……等凑够整数,第一件事就想着去还钱。

  “债主”们知道他们过得辛苦,总是推说,不着急,先留着用,以后再还。可他坚持要还,只有这样,才会“盯住”下一个要还的目标。

  那段日子,一块油煎好的豆腐,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能高兴地吃一天。夫妇俩趁几十米外的后施菜市场快关门时,捡剩菜叶回来吃……起初,他们不好意思,怕被熟人撞见。但后来还是有人发现了,但没有人多说什么。

  于是,好心人就像约好似的又来了。因为距离菜市场近,经常有人买菜时顺便给他们带一点,几株菜、几只鸡蛋、一尾鱼、一斤肉……甚至夫妇俩修车时的工作服,两个儿子从头到脚的外套、裤子、鞋子,都是好心人送来的。

  让陈爱霞难忘的是,一名阿姨看到大儿子都10多岁了,个子还长不高,十分心疼,“这怎么行呢?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隔天就从家里端来煨好的鸡汤……到如今,陈爱霞仍相信,大儿子能长到1.8米,都是那几碗鸡汤的功劳。

  “苦是苦点,但我们是真遇到好人了。”党中印夫妇经常念叨着这句话。俞波、陈卫民、孟淑琴等名字,更是说了好几遍。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多,钱还得差不多了,夫妇俩也可以松口气了。

  投身公益,“受人好处就要懂得回报!”

  “这些年,多亏了好心人的照拂,我们才待了下来。”党中印说,他们一家都是感恩的人。善意,是互相的。当他支起修车摊时,就力所能及地帮人家做点什么。那时,他单纯地理解为做好事。后来,他知道了一个词:公益。

  “党大哥说,公益就像一盏明灯,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蛟川街道俞范社区党总支书记索冬娜介绍,早前党中印跟着学雷锋志愿者团队到处献爱心。后来,看到他的热情,就专门把他“征招”到社区邻里服务中心。

  “他会修车,又会配钥匙,以前到处跑,现在有了固定的点,每周五下午1点半至3点半,定时定点提供爱心志愿服务。”让索冬娜感动的是,有时候,陈爱霞也跟着一起来。

  “我一直支持他做好事,受人好处要知道回报。”陈爱霞说,这一观点,她在孩子们还小时就无数次灌输。小儿子还在读高中时,有一次获得了1400元奖学金,给自己留了点生活费后,将剩下的1200元分给了困难的同学,“他回来开心地说,我今天做好事了”。

  发生在党中印身上的好人好事,更是不胜枚举:相邻的一家羊肉馆两年内两次失火,都是他第一时间扑灭了火;2015年5月1日,他在路上看到一名老人不慎跌倒,磕了满脸血,毫不犹豫地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获准购房,“我的愿望在宁波实现了”

  两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党中印开始为一家人的落脚点而发愁。前两年,在社区的帮助下,党中印成功申请到了廉租房。一家人终于有了好去处,有了家的感觉。

  党中印不会想到,更大的“彩蛋”等着他。今年上半年,当索冬娜告诉他可以申请限价房后,党中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兴奋,“真的吗?我可以吗?”

  当时,党中印身上有好几个加分项:宁波市优秀志愿者、宁波市文明家庭、感动镇海年度人物、镇海区外来务工人员十佳家庭……经过层层申请、筛选、复核,最终,党中印如愿了。

  “我就会修车,也没做多大贡献,也不是高级人才,却享受到了这么大的福利,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或许是自己姓“党”,党中印对入党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去年10月23日,他光荣入党。

  买房这种事,对于“蜗居”22年的党中印来说,他不懂。为此,他请来了“高参”张洪霞,张洪霞是党中印结交的干妈的女儿,有房产中介工作经验。在选房现场,两人经过“多轮”商议,终于敲定了一套房子。

  签字之前,党中印整了整衬衫,在左胸上郑重地别上党徽。“我这是沾党的光,还是要正式一点。”党中印笑着说,当上“房奴”对他们一家来说更大的是动力,“我们一家,都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才能不负好心人的关心,不负这个时代的好政策。”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通讯员贾默林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蜗居宁波22年到愿望实现 他活出了教科书级的人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23 07:16:00

  党中印(左)在张洪霞的参谋下选房。记者马涛摄

  “选好了,1号楼,近90平方米。”昨天上午10点,宁波市应家限价房(甬樾湾项目)签字现场,党中印一边激动地和记者说着,一边在定购单上一笔一画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22年前,党中印从老家河南来到宁波,最终在镇海落脚。凭着一门修车的手艺,他养活着全家人,供两个儿子上了大学。同时,他凭着一颗真心和热忱,在公益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

  为此,他收获了诸多荣誉。当他申请到限价房名额后,他想起了当初一家5口挤一张床的苦日子。“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在宁波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之后,他又加了一句,“谢谢好心人们,入党、买房,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初来宁波,他在路边支起修车摊

  回忆,犹如一杯上了年头的老酒,个中滋味,心底自知。

  1997年,34岁的党中印跟着一支建筑队,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东海之滨的镇海。这个壮小伙很能干,勤快、踏实,比一般工人干得多,一个月能拿近700元钱。

  对党中印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在老家喂一头猪,卖了也就四五百元,我一个月就挣回来了。”党中印干劲很足,觉得只要肯干,好日子就在前头。

  建筑队在镇海待了8个月,活干完,大家都撤回去了。党中印不想走,他对老乡说:“我觉得这里不错,想在这里找个事做做,只要吃得苦,兴许也能挣到钱。”

  在石化三公司附近租了间房,面积不到10平方米,月租50元,下雨就到处漏。支起一口锅,搭起一张铺后,他开始找活干,发现修车铺的生意很好。

  “修自行车,我也会啊,以前在老家都是自己动手,没什么难的。”党中印心里想,那就修车吧。他到废品收购站花90元买了辆旧自行车,又到车行去批发自行车配件。在石化三公司门口的马路边上,他的修车摊开张了。

  但前几个月,赚不到什么钱,党中印打起了退堂鼓,“一个月才赚四五百元,那还不如再去打工呢”。

  沿街开店,好心人“集资”帮他创业

  党中印的修车铺开了一段时间后,石化三公司将他“引进”,和其他的如理发、配钥匙等师傅一样,专为职工服务。钱依然赚得不多,但一段时间下来,他有了固定的客源,也慢慢有了回头客。

  党中印是个开朗、爽直的人,说话客气,和许多人都处得来。虽然手头不宽裕,但他并没有在修车上耍心眼,反而是帮人能省就省,能免费就绝不收钱。后来,当他出去单干后,很多客人依然只认他的店,跟着找了过来。

  在丰收路和沿河路交叉口,党中印找了个靠路边的门面。盘下这家店,得七八千元。旁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些钱都是好心人给凑的。哪些好心人?无非就是跟党中印打过交道的、石化三公司及附近小区的那些老客人。

  “当时开店没钱,一家人都过来了,开支也不小,钱全是借的。”妻子陈爱霞说起这段往事,仍会抹泪,“这个500元,那个1000元。有的还拿来3000元,可也不敢全收啊,死活只敢收1000元,就怕还不上,多么对不起人啊。”

  “可能他们就是相信我,知道我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做事可靠、踏实。”党中印把这些都记在了心里,只想着开店后埋头苦干,尽快还钱。

  那时候,党中印夫妇、两个儿子再加上从老家过来的母亲,一家5口人,挤在依然不到10平方米的修车铺里。中间用货柜隔开,后半间的床上5个人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任务很明确:赚钱,还钱。

  困苦生活,最难的日子遇到最暖的爱

  怎么挣钱?除了多干点,别无其他办法。1元攒到5元、10元攒到100元……等凑够整数,第一件事就想着去还钱。

  “债主”们知道他们过得辛苦,总是推说,不着急,先留着用,以后再还。可他坚持要还,只有这样,才会“盯住”下一个要还的目标。

  那段日子,一块油煎好的豆腐,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能高兴地吃一天。夫妇俩趁几十米外的后施菜市场快关门时,捡剩菜叶回来吃……起初,他们不好意思,怕被熟人撞见。但后来还是有人发现了,但没有人多说什么。

  于是,好心人就像约好似的又来了。因为距离菜市场近,经常有人买菜时顺便给他们带一点,几株菜、几只鸡蛋、一尾鱼、一斤肉……甚至夫妇俩修车时的工作服,两个儿子从头到脚的外套、裤子、鞋子,都是好心人送来的。

  让陈爱霞难忘的是,一名阿姨看到大儿子都10多岁了,个子还长不高,十分心疼,“这怎么行呢?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隔天就从家里端来煨好的鸡汤……到如今,陈爱霞仍相信,大儿子能长到1.8米,都是那几碗鸡汤的功劳。

  “苦是苦点,但我们是真遇到好人了。”党中印夫妇经常念叨着这句话。俞波、陈卫民、孟淑琴等名字,更是说了好几遍。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多,钱还得差不多了,夫妇俩也可以松口气了。

  投身公益,“受人好处就要懂得回报!”

  “这些年,多亏了好心人的照拂,我们才待了下来。”党中印说,他们一家都是感恩的人。善意,是互相的。当他支起修车摊时,就力所能及地帮人家做点什么。那时,他单纯地理解为做好事。后来,他知道了一个词:公益。

  “党大哥说,公益就像一盏明灯,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蛟川街道俞范社区党总支书记索冬娜介绍,早前党中印跟着学雷锋志愿者团队到处献爱心。后来,看到他的热情,就专门把他“征招”到社区邻里服务中心。

  “他会修车,又会配钥匙,以前到处跑,现在有了固定的点,每周五下午1点半至3点半,定时定点提供爱心志愿服务。”让索冬娜感动的是,有时候,陈爱霞也跟着一起来。

  “我一直支持他做好事,受人好处要知道回报。”陈爱霞说,这一观点,她在孩子们还小时就无数次灌输。小儿子还在读高中时,有一次获得了1400元奖学金,给自己留了点生活费后,将剩下的1200元分给了困难的同学,“他回来开心地说,我今天做好事了”。

  发生在党中印身上的好人好事,更是不胜枚举:相邻的一家羊肉馆两年内两次失火,都是他第一时间扑灭了火;2015年5月1日,他在路上看到一名老人不慎跌倒,磕了满脸血,毫不犹豫地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获准购房,“我的愿望在宁波实现了”

  两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党中印开始为一家人的落脚点而发愁。前两年,在社区的帮助下,党中印成功申请到了廉租房。一家人终于有了好去处,有了家的感觉。

  党中印不会想到,更大的“彩蛋”等着他。今年上半年,当索冬娜告诉他可以申请限价房后,党中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兴奋,“真的吗?我可以吗?”

  当时,党中印身上有好几个加分项:宁波市优秀志愿者、宁波市文明家庭、感动镇海年度人物、镇海区外来务工人员十佳家庭……经过层层申请、筛选、复核,最终,党中印如愿了。

  “我就会修车,也没做多大贡献,也不是高级人才,却享受到了这么大的福利,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或许是自己姓“党”,党中印对入党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去年10月23日,他光荣入党。

  买房这种事,对于“蜗居”22年的党中印来说,他不懂。为此,他请来了“高参”张洪霞,张洪霞是党中印结交的干妈的女儿,有房产中介工作经验。在选房现场,两人经过“多轮”商议,终于敲定了一套房子。

  签字之前,党中印整了整衬衫,在左胸上郑重地别上党徽。“我这是沾党的光,还是要正式一点。”党中印笑着说,当上“房奴”对他们一家来说更大的是动力,“我们一家,都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才能不负好心人的关心,不负这个时代的好政策。”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通讯员贾默林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