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刷社交媒体可能抑郁 为何你却“欲罢不能”
稿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09-17 18:06:03报料热线:81850000

  近 日,国内媒体引述美国《科技时报》报道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患焦虑和 抑郁在内的心理问题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60%。很快,这则将社交媒体指为“危险品”的消息,就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巨量转发,引发了一场舆论热潮—— 这种仿佛出自某篇马克·吐温小说的有趣场面,不得不说令人颇感讽刺。

  从 结论上看,这项研究确实值得公众对其加以注意。研究显示:每天花30分钟浏览社交媒体,就可能影响年轻网民的心理健康,而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小时或更 长时间,更可能会显著增加一个人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对国内的年轻人而言,每天用上个把小时浏览微博、微信朋友圈或是QQ空间,简直就是 一件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寻常的小事,因此,当人们看到这种结论时,难免后背一凉,生出一股“中枪了”的感觉。

  然而,尽管研究者的警告不可谓不严厉,公众关注此事的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但吐槽过后、热闹过后,真正会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并为此减少接触社交媒体时间的网民,却终究注定是少数。

  事 实上,不需要对心理学界保持多密切的关注,任何常看新闻的人都不难发现,这样的研究早已不是“头一遭”在媒体上曝光,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根本不算什么新 鲜的话题。然而,尽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相关新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大多数网民对这类新闻的态度,都和他们面对其他同等量级的新闻时一样,看过之 后不久便会抛之脑后。就算有些网民真的为此感到担忧,他们也会发现,就算自己有了戒断社交媒体的打算,其结果也很有可能是“欲罢不能”。

  社交媒体就像一块拥有“魔力”的磁石,牢牢抓住了许多人的心绪与注意力,仅凭部分研究者的警告与劝说,远远不足以抹消其“魔力”。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反复见识到“警告社交媒体害处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传播浪潮”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奇观。

  仅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考虑,社交媒体的经营者致力于让用户“沉迷”其中,可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社交媒体,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运行模式却是成千上万名创业者、程序员与传播专家聪明才智的结晶。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是为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而生的。

  当 这样一种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升级、迭代,发展成为互联网上第一大吸金利器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产品必然在令用户“欲罢不能”上有着极为强大的 “战斗力”。因此,当我们看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普通用户难以抵挡社交媒体的诱惑时,大可不必莫名惊诧——这样的情况,简直再正常不过。

  然而,现状如此,不代表这种现状就是合理的,更不代表这种现状不应该改变、不能被改变。尽管个别研究的结论未必百分之百可信,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已经有太多研究指出了过度沉迷社交媒体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人都对现状习以为常,坐视不理,很有可能在未来酿成我们不愿看到的不良后果。

  为此,仅凭普通用户的自觉是不够的。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专业人士,还应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加以严肃的关注,形成更有力量的社会舆论声浪,营造出能够引导普通人更多将社交重心移回现实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督促社交媒体的经营者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防范用户“沉迷”,如此方能让社交媒体回归其工具属性,而不再成为心理健康风险的来源。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刷社交媒体可能抑郁 为何你却“欲罢不能”

稿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09-17 18:06:03

  近 日,国内媒体引述美国《科技时报》报道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患焦虑和 抑郁在内的心理问题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60%。很快,这则将社交媒体指为“危险品”的消息,就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巨量转发,引发了一场舆论热潮—— 这种仿佛出自某篇马克·吐温小说的有趣场面,不得不说令人颇感讽刺。

  从 结论上看,这项研究确实值得公众对其加以注意。研究显示:每天花30分钟浏览社交媒体,就可能影响年轻网民的心理健康,而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小时或更 长时间,更可能会显著增加一个人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对国内的年轻人而言,每天用上个把小时浏览微博、微信朋友圈或是QQ空间,简直就是 一件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寻常的小事,因此,当人们看到这种结论时,难免后背一凉,生出一股“中枪了”的感觉。

  然而,尽管研究者的警告不可谓不严厉,公众关注此事的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但吐槽过后、热闹过后,真正会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并为此减少接触社交媒体时间的网民,却终究注定是少数。

  事 实上,不需要对心理学界保持多密切的关注,任何常看新闻的人都不难发现,这样的研究早已不是“头一遭”在媒体上曝光,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根本不算什么新 鲜的话题。然而,尽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相关新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大多数网民对这类新闻的态度,都和他们面对其他同等量级的新闻时一样,看过之 后不久便会抛之脑后。就算有些网民真的为此感到担忧,他们也会发现,就算自己有了戒断社交媒体的打算,其结果也很有可能是“欲罢不能”。

  社交媒体就像一块拥有“魔力”的磁石,牢牢抓住了许多人的心绪与注意力,仅凭部分研究者的警告与劝说,远远不足以抹消其“魔力”。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反复见识到“警告社交媒体害处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传播浪潮”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奇观。

  仅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考虑,社交媒体的经营者致力于让用户“沉迷”其中,可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社交媒体,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运行模式却是成千上万名创业者、程序员与传播专家聪明才智的结晶。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是为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而生的。

  当 这样一种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升级、迭代,发展成为互联网上第一大吸金利器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产品必然在令用户“欲罢不能”上有着极为强大的 “战斗力”。因此,当我们看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普通用户难以抵挡社交媒体的诱惑时,大可不必莫名惊诧——这样的情况,简直再正常不过。

  然而,现状如此,不代表这种现状就是合理的,更不代表这种现状不应该改变、不能被改变。尽管个别研究的结论未必百分之百可信,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已经有太多研究指出了过度沉迷社交媒体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人都对现状习以为常,坐视不理,很有可能在未来酿成我们不愿看到的不良后果。

  为此,仅凭普通用户的自觉是不够的。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专业人士,还应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加以严肃的关注,形成更有力量的社会舆论声浪,营造出能够引导普通人更多将社交重心移回现实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督促社交媒体的经营者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防范用户“沉迷”,如此方能让社交媒体回归其工具属性,而不再成为心理健康风险的来源。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