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从"涉毒夫妇"到重归正常生活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重生之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24 07:12:38报料热线:81850000

  9月20日上午,余姚市禁毒大队在兰江街道禁毒办开展吸毒人员全员检测活动。

  长达十多年的吸毒史让原本收入丰厚的涉毒夫妇倾家荡产,也让事业有成的老板妻离子散。9月20日上午,余姚兰江街道禁毒办开展吸毒人员全员检测活动,在创新吸毒管控体系、禁毒社工一对一锁定等举措下,众多吸毒人员重生,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从老板到瘾君子,再到救人“托举哥”

  “只要沾上了毒品,肯定就是妻离子散的结局。”曾经身家丰厚的老板阿建(化名),如今尽管已能坦然面对过去,但“吸毒”这个词,还是他心里的一道坎。

  阿建是余姚凤山街道人,20多年前就做着旧货回收生意,事业有成的他,家庭幸福,儿子优秀,但这一切却被毒品打破了。

  阿建坦言,吸毒之后生活混乱,几千万元的身家也因为十多年吸毒生涯而挥霍一空。最终妻子与他离了婚,儿子也与他断了父子情。然而,阿建仍沉浸在毒品的刺激中不能自拔,直到一次“跳楼事件”的发生。

  阿建家是一幢三层小楼,2015年的一天傍晚,正在三楼房间吸毒的阿建听到了家门口的脚步声。因为吸毒过量产生幻觉的阿建以为是警察来了,慌乱中直接从三楼跳了下去。所幸他先跳到了二楼平台再跳到一楼,没有受重伤。当晚,阿建在农田里躲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意识清醒才觉得后怕,这让他决定远离毒品。

  凤山街道禁毒社工潘曙锋定向帮助阿建4年了,在他的监管和引导下,阿建再也没有复吸,每周按时到社区做检测。

  去年7月,一则余姚“托举哥”为救助一名脑袋卡在防盗窗的4岁男孩,坚持40分钟托举的报道感动了余姚城,而这个“托举哥”就是阿建。

  在不善言辞的阿建眼里,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身边的亲人远离他,但警方、社区和社工都没有放弃他。有生之年,他只想回报社会,告诫别人远离毒品。

  耗尽数百万元家产的涉毒夫妇,如今重回正常生活

  9月20日上午,坐在记者面前的余姚人阿伟(化名)和阿美(化名),都有过十多年的吸毒史。说起吸毒过往,夫妻俩都用“几近疯狂”来形容。

  2002年,26岁的阿美在余姚一家KTV做领班,月收入高达数万元。在客人影响下,阿美误入歧途沾染了毒品。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阿美坦言,吸毒五六年后,三天三夜不睡觉是常态,体重锐减到75斤,数百万元积蓄也被毒品掏空。

  性格稳重的阿伟是2008年认识阿美的,做服装生意起家的他也曾因为吸毒,400多万元家底被掏空,负债累累。

  2009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阿伟对阿美提了一个条件,如果要在一起,两人必须要彻底戒毒。

  如今在某外贸出口公司担任总经理的阿伟说,戒毒多年的他努力工作,尽管手握公司采购等经济大权,但他从没想过沾毒,因为一件事坚定了他的戒毒决心。

  那一天,看到街道上有献血车停着,阿伟便走了进去。当医生得知阿伟有吸毒史时,直接拒绝了阿伟。“当时觉得自己的血都是脏的。”难过之余的阿伟深刻反思,要想活在阳光下,一定要配合社区,彻底戒毒。

  社区管控+数据管控,双管齐下打造“余姚做法”

  2014年6月,31岁的应盼加入了兰江街道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她经常去阿美家坐坐,通过聊天了解两人的生活和想法。从管理者变成了朋友,这让应盼觉得,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更要了解吸毒人员的精神世界。

  3年前,应盼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为了管理好40个戒毒人员,她总是利用晚上或是周末时间上门交心。应盼说,为了让他们像阿伟夫妇一样回到正常生活轨道,肩上的责任一刻都不能放松。

  为科学精准打造吸毒人员管控新体系,余姚近两年一直在打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体系,并配足了75名禁毒专职社工。以吸毒人员管控为着力点,严管吸毒人员,萎缩毒品市场,挤压涉毒犯罪。

  余姚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王芳敏介绍说,通过数据管控和社区(街道)管控,彻底打消了涉毒人员的侥幸心理。

  记者看到,在余姚吸毒人员管控系统中,每一个吸毒人员的尿检数据和毛发检测数据一览无余。如果说尿检是提前阻断的话,那么毛发检测则意味着吸毒时间再长也能被发现。

  “毛发检测技术实战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禁毒办也高度评价余姚作出了实效,并在全国推广。”王芳敏说。

  王芳敏表示,吸毒管控体系的高频检测使吸毒人员不能吸,严查严惩使吸毒人员不敢吸,引导感化使吸毒人员不想吸,有效遏制了毒品的区域渗透和全体扩散。截至今年9月,余姚籍新增、复吸等吸毒人员比例均列全省末位。

  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通讯员龚利波牛伟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从"涉毒夫妇"到重归正常生活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重生之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24 07:12:38

  9月20日上午,余姚市禁毒大队在兰江街道禁毒办开展吸毒人员全员检测活动。

  长达十多年的吸毒史让原本收入丰厚的涉毒夫妇倾家荡产,也让事业有成的老板妻离子散。9月20日上午,余姚兰江街道禁毒办开展吸毒人员全员检测活动,在创新吸毒管控体系、禁毒社工一对一锁定等举措下,众多吸毒人员重生,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从老板到瘾君子,再到救人“托举哥”

  “只要沾上了毒品,肯定就是妻离子散的结局。”曾经身家丰厚的老板阿建(化名),如今尽管已能坦然面对过去,但“吸毒”这个词,还是他心里的一道坎。

  阿建是余姚凤山街道人,20多年前就做着旧货回收生意,事业有成的他,家庭幸福,儿子优秀,但这一切却被毒品打破了。

  阿建坦言,吸毒之后生活混乱,几千万元的身家也因为十多年吸毒生涯而挥霍一空。最终妻子与他离了婚,儿子也与他断了父子情。然而,阿建仍沉浸在毒品的刺激中不能自拔,直到一次“跳楼事件”的发生。

  阿建家是一幢三层小楼,2015年的一天傍晚,正在三楼房间吸毒的阿建听到了家门口的脚步声。因为吸毒过量产生幻觉的阿建以为是警察来了,慌乱中直接从三楼跳了下去。所幸他先跳到了二楼平台再跳到一楼,没有受重伤。当晚,阿建在农田里躲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意识清醒才觉得后怕,这让他决定远离毒品。

  凤山街道禁毒社工潘曙锋定向帮助阿建4年了,在他的监管和引导下,阿建再也没有复吸,每周按时到社区做检测。

  去年7月,一则余姚“托举哥”为救助一名脑袋卡在防盗窗的4岁男孩,坚持40分钟托举的报道感动了余姚城,而这个“托举哥”就是阿建。

  在不善言辞的阿建眼里,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身边的亲人远离他,但警方、社区和社工都没有放弃他。有生之年,他只想回报社会,告诫别人远离毒品。

  耗尽数百万元家产的涉毒夫妇,如今重回正常生活

  9月20日上午,坐在记者面前的余姚人阿伟(化名)和阿美(化名),都有过十多年的吸毒史。说起吸毒过往,夫妻俩都用“几近疯狂”来形容。

  2002年,26岁的阿美在余姚一家KTV做领班,月收入高达数万元。在客人影响下,阿美误入歧途沾染了毒品。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阿美坦言,吸毒五六年后,三天三夜不睡觉是常态,体重锐减到75斤,数百万元积蓄也被毒品掏空。

  性格稳重的阿伟是2008年认识阿美的,做服装生意起家的他也曾因为吸毒,400多万元家底被掏空,负债累累。

  2009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阿伟对阿美提了一个条件,如果要在一起,两人必须要彻底戒毒。

  如今在某外贸出口公司担任总经理的阿伟说,戒毒多年的他努力工作,尽管手握公司采购等经济大权,但他从没想过沾毒,因为一件事坚定了他的戒毒决心。

  那一天,看到街道上有献血车停着,阿伟便走了进去。当医生得知阿伟有吸毒史时,直接拒绝了阿伟。“当时觉得自己的血都是脏的。”难过之余的阿伟深刻反思,要想活在阳光下,一定要配合社区,彻底戒毒。

  社区管控+数据管控,双管齐下打造“余姚做法”

  2014年6月,31岁的应盼加入了兰江街道禁毒专职社工队伍。她经常去阿美家坐坐,通过聊天了解两人的生活和想法。从管理者变成了朋友,这让应盼觉得,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更要了解吸毒人员的精神世界。

  3年前,应盼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为了管理好40个戒毒人员,她总是利用晚上或是周末时间上门交心。应盼说,为了让他们像阿伟夫妇一样回到正常生活轨道,肩上的责任一刻都不能放松。

  为科学精准打造吸毒人员管控新体系,余姚近两年一直在打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体系,并配足了75名禁毒专职社工。以吸毒人员管控为着力点,严管吸毒人员,萎缩毒品市场,挤压涉毒犯罪。

  余姚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王芳敏介绍说,通过数据管控和社区(街道)管控,彻底打消了涉毒人员的侥幸心理。

  记者看到,在余姚吸毒人员管控系统中,每一个吸毒人员的尿检数据和毛发检测数据一览无余。如果说尿检是提前阻断的话,那么毛发检测则意味着吸毒时间再长也能被发现。

  “毛发检测技术实战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禁毒办也高度评价余姚作出了实效,并在全国推广。”王芳敏说。

  王芳敏表示,吸毒管控体系的高频检测使吸毒人员不能吸,严查严惩使吸毒人员不敢吸,引导感化使吸毒人员不想吸,有效遏制了毒品的区域渗透和全体扩散。截至今年9月,余姚籍新增、复吸等吸毒人员比例均列全省末位。

  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通讯员龚利波牛伟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