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18岁来甬务工 她成了浙江外来务工人员中首位全国人大代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05 07:16:09报料热线:81850000

  杨晓霞

  18岁离家来宁波务工,她从最普通的缝纫工做起,逐渐在公司举行的各项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第一次参加宁波市技能比武,就一举拿下第一名。2004年,她获评宁波市劳动模范,还被评上宁波“十大外来务工明星”。她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缝制技术,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制品更加美观,这一技术还被公司命名为“杨晓霞质量法”,是国内家纺企业中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质量法。2008年,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浙江10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8岁离家来宁波做缝纫工

  因这里“一切都很规范”

  1998年,从老家江西省铅山县来到宁波时,杨晓霞刚到18岁。她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务农。她是个乖巧的女孩,从小话就不多,父母叫干啥就干啥。

  “是在宁波务工的亲姐打电话叫我过来的。”杨晓霞说,姐姐力荐宁波,说这里不错,一切都很规范,工资可以月结,不像有的地方几个月一结算。刚学了裁缝手艺的杨晓霞就这样跟着出了门,临走前一晚,父亲叮嘱她:“在外千万别怕吃苦,事情多做点,人家也是看在眼里的。”

  宁波也真的没有让这个单纯年轻的女孩失望。她进了宁波维科精华集团人丰家纺公司,工作上有老师傅带着学,生活上有六人间的宿舍住,公司还有食堂,一日三餐都不用自己操心。“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挺开心。人家都说,来了宁波,我连样子都变漂亮了呢。”

  在生产车间,杨晓霞从最底层的缝纫工做起,每天提前1小时就去上班了。“虽然那时年龄不大,但心里很明确,出来务工就两个目标,一是多赚钱,二就是多学点东西。”

  1999年,公司面临改制。杨晓霞有些担心,“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会不会首先被解聘呢?”当时,公司里大部分是宁波本地人,外地人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事实证明,宁波没有“排外”,工作勤勉的杨晓霞在这波改制中成功地留了下来。

  那时,像杨晓霞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司已经统一为他们缴纳社保了,享有和本地员工一样的待遇。这让杨晓霞的家人有些不敢相信,他们此前在南方城市务工,社保是老板们一再回避的话题。

  “那时我也年轻,开始自己还犹豫过,想着不缴社保能多拿到一些现金。后来懂得了社保的意义,才知道这想法有多幼稚。”杨晓霞说,2003年左右宁波市全面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宁波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关怀。

缝纫工、打样员、质检员,20年来,杨晓霞做过不少岗位。

  她的产品就是“教科书”

  技能比武中常常拿第一

  2000年,杨晓霞经历了一次换岗,她从缝纫车间转到技术科,做起了打样员。打样员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按照图纸,先做出样品来给客户看,以后还要在批量生产的时候作为参照。简单地说,就是制作第一批样板。

  这工作可不简单。车间工人几百名,挑出来能做打样的,也就三四人而已。杨晓霞打的样,师傅都说好。外国客户看了更是一个劲竖起大拇指,直夸“very good”。那时候,公司的外贸订单量很大,杨晓霞和她的打样小伙伴们在幕后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2003年,宁波纺织系统举行了一次操作技能大赛。杨晓霞作为宁波维科精华家纺公司选派的选手,第一次参加了比赛。让人意外的是,她年龄虽不大,但凭着精湛的技艺,拿下了比赛的第一名。

  “我的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特别注重工法的美观,争取在质量上取胜。”杨晓霞回忆说,当年技能大赛是缝制一个被套装饰,她的作品一定是以缝线精美、产品整洁美观而赢得了评委们的心。

  其实在此前企业内部的生产中,杨晓霞就已经拿过操作比武第一名了。车间师傅都说,杨晓霞的作品就是公司里的“免检产品”。她出手的被套,针脚整齐,线头什么的是绝对干净的,和别人的产品摆到一起,简直就是教科书。

  带出400多名“徒弟”

  有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质量法

  “晓霞就是我们公司的骄傲,她的操作法还有个人品牌呢!”采访中,维科的同事们拉着记者这样为杨晓霞点赞。原来,因为长期在缝纫一线工作,杨晓霞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缝制技术,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制品更加美观,这一办法还被公司命名为“杨晓霞质量法”。它不仅是宁波首个,更是国内家纺企业中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质量法。

  质量法是怎样得来的?杨晓霞说,这都是靠平时的积累。“我比较喜欢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每次需要做新产品的时候,我就想试一下。”因为新产品做法不一样,她有时候会琢磨,用什么样的工序、什么样的工具,能把产品做得又快又好。杨晓霞说,在操作过程中,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自己一步步摸索着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实践证明,她摸索出来的操作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很有用,工人以前每天缝纫30多床被套,现在一下提升到了每天40多床。一年下来,能为企业创造几百万元的利益。

  熟悉杨晓霞的工友说,她确实有些“喜新厌旧”,比如,新产品的图纸来了,她看见了不去试着做一下,心里就老痒痒。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掌握第一手技术后,她又手把手教其他人。杨晓霞把自己的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有人统计过,经她亲手带出的“徒弟”,前前后后已有了400多人。

  浙江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

  她成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人

  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杨晓霞获得过宁波市劳模、“十大外来务工明星”等荣誉。她说,这得感谢公司。每年公司都会有一个技术大比武,这给了普通员工凭技术在众人中崭露头角的机会。

  杨晓霞不止是维科公司的骄傲,更是宁波诸多一线外来务工人员的骄傲。2008年,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浙江上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第一人。2012年,她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7年,我光荣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那时候,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自己当选的重要因素。”杨晓霞说,从那时候起,她就感觉应该为农民工这一群体道一点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十年下来,杨晓霞一共提出了五六十件议案,大多都是为和她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发声的。比如,社保续接、落户政策、异地高考、职业技能培训,甚至小到电动车的头盔立法,她都一一写了下来。

  从宁波市政府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到设立“外来务工者节”,从开展职工发展能力培训到选树“外来务工明星”“外来务工劳模”评比,杨晓霞觉得,政府的许多举措,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到了深深的人情味和浓浓暖意。

  回望这20年,杨晓霞说,“我曾是浙江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现在,我在这里扎下根来,宁波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非常庆幸当初我选择了宁波!更感谢宁波养育了我!”

  现代金报记者 滕华 通讯员 王志勇 摄影记者 崔引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18岁来甬务工 她成了浙江外来务工人员中首位全国人大代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05 07:16:09

  杨晓霞

  18岁离家来宁波务工,她从最普通的缝纫工做起,逐渐在公司举行的各项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第一次参加宁波市技能比武,就一举拿下第一名。2004年,她获评宁波市劳动模范,还被评上宁波“十大外来务工明星”。她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缝制技术,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制品更加美观,这一技术还被公司命名为“杨晓霞质量法”,是国内家纺企业中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质量法。2008年,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浙江10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8岁离家来宁波做缝纫工

  因这里“一切都很规范”

  1998年,从老家江西省铅山县来到宁波时,杨晓霞刚到18岁。她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务农。她是个乖巧的女孩,从小话就不多,父母叫干啥就干啥。

  “是在宁波务工的亲姐打电话叫我过来的。”杨晓霞说,姐姐力荐宁波,说这里不错,一切都很规范,工资可以月结,不像有的地方几个月一结算。刚学了裁缝手艺的杨晓霞就这样跟着出了门,临走前一晚,父亲叮嘱她:“在外千万别怕吃苦,事情多做点,人家也是看在眼里的。”

  宁波也真的没有让这个单纯年轻的女孩失望。她进了宁波维科精华集团人丰家纺公司,工作上有老师傅带着学,生活上有六人间的宿舍住,公司还有食堂,一日三餐都不用自己操心。“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挺开心。人家都说,来了宁波,我连样子都变漂亮了呢。”

  在生产车间,杨晓霞从最底层的缝纫工做起,每天提前1小时就去上班了。“虽然那时年龄不大,但心里很明确,出来务工就两个目标,一是多赚钱,二就是多学点东西。”

  1999年,公司面临改制。杨晓霞有些担心,“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会不会首先被解聘呢?”当时,公司里大部分是宁波本地人,外地人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事实证明,宁波没有“排外”,工作勤勉的杨晓霞在这波改制中成功地留了下来。

  那时,像杨晓霞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司已经统一为他们缴纳社保了,享有和本地员工一样的待遇。这让杨晓霞的家人有些不敢相信,他们此前在南方城市务工,社保是老板们一再回避的话题。

  “那时我也年轻,开始自己还犹豫过,想着不缴社保能多拿到一些现金。后来懂得了社保的意义,才知道这想法有多幼稚。”杨晓霞说,2003年左右宁波市全面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宁波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关怀。

缝纫工、打样员、质检员,20年来,杨晓霞做过不少岗位。

  她的产品就是“教科书”

  技能比武中常常拿第一

  2000年,杨晓霞经历了一次换岗,她从缝纫车间转到技术科,做起了打样员。打样员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按照图纸,先做出样品来给客户看,以后还要在批量生产的时候作为参照。简单地说,就是制作第一批样板。

  这工作可不简单。车间工人几百名,挑出来能做打样的,也就三四人而已。杨晓霞打的样,师傅都说好。外国客户看了更是一个劲竖起大拇指,直夸“very good”。那时候,公司的外贸订单量很大,杨晓霞和她的打样小伙伴们在幕后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2003年,宁波纺织系统举行了一次操作技能大赛。杨晓霞作为宁波维科精华家纺公司选派的选手,第一次参加了比赛。让人意外的是,她年龄虽不大,但凭着精湛的技艺,拿下了比赛的第一名。

  “我的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特别注重工法的美观,争取在质量上取胜。”杨晓霞回忆说,当年技能大赛是缝制一个被套装饰,她的作品一定是以缝线精美、产品整洁美观而赢得了评委们的心。

  其实在此前企业内部的生产中,杨晓霞就已经拿过操作比武第一名了。车间师傅都说,杨晓霞的作品就是公司里的“免检产品”。她出手的被套,针脚整齐,线头什么的是绝对干净的,和别人的产品摆到一起,简直就是教科书。

  带出400多名“徒弟”

  有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质量法

  “晓霞就是我们公司的骄傲,她的操作法还有个人品牌呢!”采访中,维科的同事们拉着记者这样为杨晓霞点赞。原来,因为长期在缝纫一线工作,杨晓霞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缝制技术,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制品更加美观,这一办法还被公司命名为“杨晓霞质量法”。它不仅是宁波首个,更是国内家纺企业中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质量法。

  质量法是怎样得来的?杨晓霞说,这都是靠平时的积累。“我比较喜欢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每次需要做新产品的时候,我就想试一下。”因为新产品做法不一样,她有时候会琢磨,用什么样的工序、什么样的工具,能把产品做得又快又好。杨晓霞说,在操作过程中,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自己一步步摸索着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实践证明,她摸索出来的操作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很有用,工人以前每天缝纫30多床被套,现在一下提升到了每天40多床。一年下来,能为企业创造几百万元的利益。

  熟悉杨晓霞的工友说,她确实有些“喜新厌旧”,比如,新产品的图纸来了,她看见了不去试着做一下,心里就老痒痒。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掌握第一手技术后,她又手把手教其他人。杨晓霞把自己的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有人统计过,经她亲手带出的“徒弟”,前前后后已有了400多人。

  浙江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

  她成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人

  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杨晓霞获得过宁波市劳模、“十大外来务工明星”等荣誉。她说,这得感谢公司。每年公司都会有一个技术大比武,这给了普通员工凭技术在众人中崭露头角的机会。

  杨晓霞不止是维科公司的骄傲,更是宁波诸多一线外来务工人员的骄傲。2008年,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浙江上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第一人。2012年,她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7年,我光荣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那时候,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自己当选的重要因素。”杨晓霞说,从那时候起,她就感觉应该为农民工这一群体道一点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十年下来,杨晓霞一共提出了五六十件议案,大多都是为和她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发声的。比如,社保续接、落户政策、异地高考、职业技能培训,甚至小到电动车的头盔立法,她都一一写了下来。

  从宁波市政府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到设立“外来务工者节”,从开展职工发展能力培训到选树“外来务工明星”“外来务工劳模”评比,杨晓霞觉得,政府的许多举措,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到了深深的人情味和浓浓暖意。

  回望这20年,杨晓霞说,“我曾是浙江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现在,我在这里扎下根来,宁波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非常庆幸当初我选择了宁波!更感谢宁波养育了我!”

  现代金报记者 滕华 通讯员 王志勇 摄影记者 崔引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