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预付消费卡。 (刘波摄)
“国庆有礼”“周年庆典”……金秋十月,市民齐齐走出家门与国同庆,不少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大额预付消费优惠套餐,抢在年底消费高峰来临前锁定客户,回笼资金。
代管“钱包”越来越多
国庆长假,市民陈女士到美容店做美容放松。其间,服务人员聊起了养生,说得陈女士心动,“中医有秋收冬藏的说法,天气马上转凉是该养生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客服说正好店庆,充值有优惠,于是她没忍住又充了一张6000元的卡。“现在不由自主放别人口袋里‘代管’的钱是越来越多了,什么美容美发卡、健身卡、加油卡、蛋糕卡、购书卡,还有孩子培训预付款等等,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少说有好几万元了。”
现代消费中,像陈女士一样,先付款再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在服务行业盛行。
预付式消费,商家一次性预收顾客较大金额,绑定了客源,充实了现金流。同时,商家也需要拿出足够吸引消费者的优惠,让顾客得到实惠。这样的消费模式既迎合商家利益,也方便了顾客消费,对繁荣市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发布的宁波市预付式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市预付卡发卡商户已超3万家,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行业、体育健身行业和养身保健行业,预估全年的零售业预付卡销售规模已有70亿元之巨,且有不断上升趋势。如美容美发经营户,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新增数量分别是733户、1119户和1808户;养生保健经营户,2018年新增数量是2016年的2倍多。调查显示,这些服务行业发卡率均在80%以上。
消费纠纷呈现多元化
预付式消费“蛋糕”越做越大,令相关消费纠纷也不断增加。消费者俞女士就遇到了。
今年1月中旬,俞女士在鄞州新城某造型工作室购买了美容和头皮护理服务,分别支付了6800元和6000元。但在美容服务两三次后,俞女士的皮肤出现了过敏情况,头皮护理两次后也没达到店家承诺的效果,于是她提出了退款要求。对此,商家拒绝了,俞女士遂向鄞州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新城分会投诉。经调解,商家同意退还俞女士未使用的余款。
“预付式消费,消费者在享受相对低廉价格同时也承担着一定风险。此案例中,尽管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但事实上俞女士是不适合继续消费的,此时要商家自愿放弃既得利益爽快退款并不容易。”鄞州新城消保分会相关人员表示,撇开经营者“卷款跑路”这种极端情况不说,若消费者在后续服务过程中觉察到不满意或者身体出现不适反应,退款维权一直是个大难题。对此,他建议消费者应尽快联系当地消保委,在消保委的帮助下达成维权。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早在2011年率先在全国推出商业预付卡消费处理办法,同时推出关于美容美发的格式合同样本。其中规定,消费者退卡按原价扣除已消费部分后退款,商家提出退卡按优惠价扣除已消费部分后退款。“但由于缺乏强制力,仅有约10%的商家会按此办法操作。”消保委相关人士坦承。
据了解,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投诉情况已从三四年前的主要集中在商家歇业、“跑路”等,变得更加多样化。目前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店铺关门卡内余额无处可退;预付卡退卡争议;预付卡使用受限;预付卡过期;预付卡挂失补卡;预付卡合同缺失、“霸王条款”等。
消费维权任重道远
专业人士介绍,目前的预付式消费争议处理难,关键还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因此,一旦发生商家无法履约情况,消费者就会成为直接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预付式消费纠纷并非无解。很多时候,消费者因为“怕麻烦”或者对相关权益保护知识、途径不了解而选择了放弃维权。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以近两年来大热的教育培训为例指出,为防范教育培训预收风险,相关部门出台过规范预付式消费法规。2018年8月27日,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通知》,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收费管理,其核心包括: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收取费用时,须及时入学校账户,并向学生开具合法票据。
我市还成立了全省首家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协会。市商务局目前正在制订宁波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红黑名单管理和联合惩戒操作实施细则,将发卡经营者纳入商务信用评级系统,建立红黑名单制度,提供公众查询和监督。
业内人士同时支招:只有通过源头管理即资金监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多发的顽疾,保障消费者权益。对此,他们建议宁波通过立法,并建立全市统一的单用途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依法明确监管责任,对预付卡的关键风险点——资金,进行有力监管。对于虽不发行预付卡,但推出大金额预付式消费的教育培训、装修等行业,同步实施资金监管。
此外,还需加强部门联动,通过联合监管机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加强消费教育和警示提示等,对预付式消费监管形成合力。 记者王岚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