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失能失智老人如何康养 宁波市民康医院探索破解民生难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5 06:52:00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王佳

  通讯员陈雨轩 梅薇

  当前,我市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2018年末,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5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1%。其中,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1.8万,纯老家庭老年人口约57万。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能、失智老人数量随之增加。而几乎每一位失能、失智老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家庭艰难挣扎的过往。这一群体之困,如何破解,在今年6月被列为全省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单位的隶属民政系统的市民康医院,将目光聚焦于此。

  老人需要专业照护

  解题得靠综合施策

  今年9月正式运营的市民康医院新院康养病区,迎来了数位失能、失智老人。

  78岁的杨大爷是其中一位。当记者见到老人时,老人面有笑容,对话顺畅。然而,就在数日前,老人还是情绪不稳定,有攻击行为。经过系统疾病治疗、心理疏导、康复锻炼,这位患有早期失智症并伴有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的杨大爷的情绪已好转。

  “这让我们大大松了口气。”老人家人说,自从认知功能减退,加上长期卧床,老人脾气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吵闹发火,其间换了多位护工。“那段时间感觉特别难熬,都快撑不住了。”

  据了解,在需长期照料的失能老人中,95%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骨关节等疾病,看护“担子”很重。这也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被公认为养老服务业“难中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照护是一件专业的事,比如压疮、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基本搞不定。”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医院“压床养老”,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既迫切需要提供专业医疗康复的“大医生”,还需要提供贴心康养护理的老年“照护师”。因此,面对高龄失能、失智人群快速增长的现状,医疗康复能否配套,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但目前,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无力”看病,“医养结合”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实,使失能、失智老人的康养问题凸显。

  全省康养体系建设正是补齐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凭借这股东风,市民康医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新院区探索综合医疗、失智失能康养、老年慢病康复、安宁疗护等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模式。

  探索背后是现实需求

  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我们拥有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师、心理师和社工师团队,拥有专业的医疗、检测、康复设备,这是我们打造康养体系的坚实基础。”市民康医院院长陈亚萍说。

  在康养病区,康养服务的专业性随处可见。

  在失能老人病区病房,专门配备了智能“天轨”无障碍移动系统,老人可以在护工的帮助下甚至自己操作“缆车”,安全地移位、舒适地诊疗,避免转运带来的二次伤害。

  在失智老人病区,门牌号除了302这样的数字标识,还“刻意”在门上贴了大大的苹果、橘子、香蕉、菠萝等图像加以辅助认识,区域内还有个“怀旧小屋”,放置了老照片、老家具等物件,用来舒缓老人情绪。康复师说:“老人的抽象记忆在逐渐减弱,直观的图画和身边熟悉的事物,能更好地帮到他们。”

  关于老年护理照护,市民康医院已探索出一套优质、高效模式。自2014年开始,医院每年承办全市失智老人照护培训班,累计培训全市失智护理照料人员1500多人次,提供照护指导1200余人次,并承担了宁波市失能失智老人标准评估的相关课题。

  今年,医院积极与周边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努力搭建康养专业联合体。

  “在试点的基础上,希望形成医院、街道、社区相互联接的、可复制的长效机制。”陈亚萍说,在构建老人康养新体系中,他们非常欢迎更多的专业志愿者团队加盟。

  在新院区,有个社会化康复区域,分设了“民康美术室”“陶瓷创意工作室”“服装家纺创意工作室”“绿意工作室”“民康学堂”等,“这些资源都对院区老人开放,如果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前来陪伴老人,教授老人手工劳作,会有助于老人的康复。”陈亚萍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精神康复、老年康养让患者“生命的色彩”得以延续。而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失能失智老人如何康养 宁波市民康医院探索破解民生难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5 06:52:00

  记者王佳

  通讯员陈雨轩 梅薇

  当前,我市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2018年末,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5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1%。其中,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1.8万,纯老家庭老年人口约57万。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能、失智老人数量随之增加。而几乎每一位失能、失智老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家庭艰难挣扎的过往。这一群体之困,如何破解,在今年6月被列为全省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单位的隶属民政系统的市民康医院,将目光聚焦于此。

  老人需要专业照护

  解题得靠综合施策

  今年9月正式运营的市民康医院新院康养病区,迎来了数位失能、失智老人。

  78岁的杨大爷是其中一位。当记者见到老人时,老人面有笑容,对话顺畅。然而,就在数日前,老人还是情绪不稳定,有攻击行为。经过系统疾病治疗、心理疏导、康复锻炼,这位患有早期失智症并伴有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的杨大爷的情绪已好转。

  “这让我们大大松了口气。”老人家人说,自从认知功能减退,加上长期卧床,老人脾气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吵闹发火,其间换了多位护工。“那段时间感觉特别难熬,都快撑不住了。”

  据了解,在需长期照料的失能老人中,95%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骨关节等疾病,看护“担子”很重。这也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被公认为养老服务业“难中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照护是一件专业的事,比如压疮、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基本搞不定。”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医院“压床养老”,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既迫切需要提供专业医疗康复的“大医生”,还需要提供贴心康养护理的老年“照护师”。因此,面对高龄失能、失智人群快速增长的现状,医疗康复能否配套,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但目前,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无力”看病,“医养结合”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实,使失能、失智老人的康养问题凸显。

  全省康养体系建设正是补齐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凭借这股东风,市民康医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新院区探索综合医疗、失智失能康养、老年慢病康复、安宁疗护等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模式。

  探索背后是现实需求

  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我们拥有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师、心理师和社工师团队,拥有专业的医疗、检测、康复设备,这是我们打造康养体系的坚实基础。”市民康医院院长陈亚萍说。

  在康养病区,康养服务的专业性随处可见。

  在失能老人病区病房,专门配备了智能“天轨”无障碍移动系统,老人可以在护工的帮助下甚至自己操作“缆车”,安全地移位、舒适地诊疗,避免转运带来的二次伤害。

  在失智老人病区,门牌号除了302这样的数字标识,还“刻意”在门上贴了大大的苹果、橘子、香蕉、菠萝等图像加以辅助认识,区域内还有个“怀旧小屋”,放置了老照片、老家具等物件,用来舒缓老人情绪。康复师说:“老人的抽象记忆在逐渐减弱,直观的图画和身边熟悉的事物,能更好地帮到他们。”

  关于老年护理照护,市民康医院已探索出一套优质、高效模式。自2014年开始,医院每年承办全市失智老人照护培训班,累计培训全市失智护理照料人员1500多人次,提供照护指导1200余人次,并承担了宁波市失能失智老人标准评估的相关课题。

  今年,医院积极与周边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努力搭建康养专业联合体。

  “在试点的基础上,希望形成医院、街道、社区相互联接的、可复制的长效机制。”陈亚萍说,在构建老人康养新体系中,他们非常欢迎更多的专业志愿者团队加盟。

  在新院区,有个社会化康复区域,分设了“民康美术室”“陶瓷创意工作室”“服装家纺创意工作室”“绿意工作室”“民康学堂”等,“这些资源都对院区老人开放,如果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前来陪伴老人,教授老人手工劳作,会有助于老人的康复。”陈亚萍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精神康复、老年康养让患者“生命的色彩”得以延续。而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