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假结构性存款被监管层点名 "真""假"怎么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5 06:50:50报料热线:81850000

  上周,银保监会整治乱象点名假结构性存款,同时市场传言浙江辖区监管部门叫停假结构性存款。浙江银保监局表示近期未专门发过“叫停假结构性存款”的文件,不过亦向媒体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有关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要求,通过窗口指导、治理乱象等方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

  结构性存款还有真假?怎么辨别?假结构性存款有什么危害?

  假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不合规

  日前,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出在产品设计方面,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或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区间测算不科学合理,存在诱导性表述;产品多层嵌套,结构复杂,产品说明书等销售材料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善,都属于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

  银保监会称,各银行保险机构和各银保监局要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层层推进落实。自查整改阶段为2019年10月—11月,各银保监局组织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按照整治工作要点认真开展对照自查,在自查基础上积极完成整改。各银行保险机构应于11月3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工作并书面报告辖区银保监局。监管抽查阶段为2019年10月—12月,各银保监局根据辖区情况,针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适时开展监管抽查。

  身披复杂外衣的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根据《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所以,虽然结构性存款名字里有着“存款”两个字,但相比于普通存款,其最大特征在于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因此利息是浮动的,投资者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它更类似于一种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将你存入的钱分为两个部分,主合同存款和衍生工具部分。

  但是,为了抢占客户资源,结构性存款开始演化为银行高息揽储的利器,“假结构”应运而生,并逐渐盛行。结构性存款并不是一定保证本金,具体视衍生品交易合同规定,而在销售过程中,“假结构”的发行方会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这可从一些产品说明的期权组合条款中得见:具备结构性的条款设计,但并不具备结构性的收益特征。

  据业内透露,目前的“假结构”在期权组合上主要采用两种策略:一是银行在期权部分设置不可执行的行权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触发,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将结构性存款转化成“类固收产品”从而使客户获得较高无风险收益;二是期权组合的保底收益较高,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很小,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情况。

  假结构性存款实质上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意图,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因其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或者根本没有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更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及交易。

  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

  看起来银行愿意拿出更高的成本来获取存款,投资者拿到了相对较高的收益,为什么监管部门要“点名”这种行为呢?

  业内人士解释说,借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这种操作虽然可短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但同时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据了解,为了吸引存款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大同小异,利率高于普通存款和大额存单。有些甚至不但显著高于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还高于表外非保本理财产品,这显著拉升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

  据了解,自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市场,但是追求本金安全,希望有类似理财产品的填补的客户需求仍然存在。为了留住客户,银行大力发行结构性存款,据融360统计,其规模今年2月达到11.23万亿元,此后逐渐下滑,但各月发行规模仍在10万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中资全国性银行的各项存款总额一直在增长,而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占比由2月的最高值6.74%降至8月的6.02%。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9月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上限为3.91%。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完善结构性产品的定义、结构设计、营销和披露要求。同时,监管层面还可以对存款和衍生品端的管理方式、利率确定办法、浮动收益确认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规避假浮动收益的现象。宁波晚报记者周静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假结构性存款被监管层点名 "真""假"怎么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5 06:50:50

  上周,银保监会整治乱象点名假结构性存款,同时市场传言浙江辖区监管部门叫停假结构性存款。浙江银保监局表示近期未专门发过“叫停假结构性存款”的文件,不过亦向媒体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有关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要求,通过窗口指导、治理乱象等方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

  结构性存款还有真假?怎么辨别?假结构性存款有什么危害?

  假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不合规

  日前,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出在产品设计方面,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或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区间测算不科学合理,存在诱导性表述;产品多层嵌套,结构复杂,产品说明书等销售材料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善,都属于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

  银保监会称,各银行保险机构和各银保监局要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层层推进落实。自查整改阶段为2019年10月—11月,各银保监局组织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按照整治工作要点认真开展对照自查,在自查基础上积极完成整改。各银行保险机构应于11月3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工作并书面报告辖区银保监局。监管抽查阶段为2019年10月—12月,各银保监局根据辖区情况,针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适时开展监管抽查。

  身披复杂外衣的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根据《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所以,虽然结构性存款名字里有着“存款”两个字,但相比于普通存款,其最大特征在于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因此利息是浮动的,投资者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它更类似于一种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将你存入的钱分为两个部分,主合同存款和衍生工具部分。

  但是,为了抢占客户资源,结构性存款开始演化为银行高息揽储的利器,“假结构”应运而生,并逐渐盛行。结构性存款并不是一定保证本金,具体视衍生品交易合同规定,而在销售过程中,“假结构”的发行方会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这可从一些产品说明的期权组合条款中得见:具备结构性的条款设计,但并不具备结构性的收益特征。

  据业内透露,目前的“假结构”在期权组合上主要采用两种策略:一是银行在期权部分设置不可执行的行权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触发,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将结构性存款转化成“类固收产品”从而使客户获得较高无风险收益;二是期权组合的保底收益较高,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很小,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情况。

  假结构性存款实质上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意图,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因其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或者根本没有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更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及交易。

  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

  看起来银行愿意拿出更高的成本来获取存款,投资者拿到了相对较高的收益,为什么监管部门要“点名”这种行为呢?

  业内人士解释说,借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这种操作虽然可短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但同时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据了解,为了吸引存款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大同小异,利率高于普通存款和大额存单。有些甚至不但显著高于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还高于表外非保本理财产品,这显著拉升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

  据了解,自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市场,但是追求本金安全,希望有类似理财产品的填补的客户需求仍然存在。为了留住客户,银行大力发行结构性存款,据融360统计,其规模今年2月达到11.23万亿元,此后逐渐下滑,但各月发行规模仍在10万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中资全国性银行的各项存款总额一直在增长,而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占比由2月的最高值6.74%降至8月的6.02%。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9月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上限为3.91%。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完善结构性产品的定义、结构设计、营销和披露要求。同时,监管层面还可以对存款和衍生品端的管理方式、利率确定办法、浮动收益确认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规避假浮动收益的现象。宁波晚报记者周静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