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新城
三年间,宁波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27.5亿元,较2015年增长63%,占全省比重达27.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比2015年高1.4个百分点。
三年间,宁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去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比2015年提高9.3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形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全市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年均增长8.9%。
三年间,宁波制造业创新培育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1.64%增至2018年的1.94%,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1%。
……
三年匆匆而过,但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业创新能力、制造业人才提升、单项冠军培育等工程,在制造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制造业逐步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已从2016年的14440.2亿元增至去年的16830.1亿元,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已从2799.1亿元增至3730.8亿元,年均增长15.4%。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44.1%增至46.1%,占全省比重从20%上升到25.4%。
全市累计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8家,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5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宁波也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市”。
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发了智云端系统。
智能制造春潮涌动
“借助与ERP、MES等系统的高度集成,我们年产180万台EPS无刷电机数字化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开启了EPS无刷电机智能制造新模式。”宁波德昌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竣工投产后,不光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产品生产周期平均缩短40%,还新增销售收入4.2亿元。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在宁波,德昌电机映照出的正是宁波智能制造发展的勃勃生机。三年来,越来越多的甬企意识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像德昌电机一样掀起了追逐“智造”红利的新高潮。
在瑞成包装,该企业引进德国布鲁克纳6.6米高阻隔聚酰胺生产线,与舜宇智能制造、宁研院、浙大联科共同开展智能数字化生产车间项目,投产后该公司年产将达10万吨,预计可降低80%的运营成本,让生产效率提高3.6倍,产品不良率降低80%;
在爱柯迪,该企业年产3650万件雨刷器马达盖机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借助智能制造,人均产值提升了12%,运营成本却降低了8%,且产品不良率下降15%,总体库存下降10%;
……
三年来,我市结合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点、线、面”全方位推进智能制造,全市累计已有718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了8004个技改项目,约占规上企业总量的95.8%。全市累计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84个,12个项目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系列试点示范项目。
智能制造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带去红利。数据显示,三年内竣工的38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中,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1%,生产设备数控化率平均提高12.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9.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8.2%,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5.9%。与此同时,借助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全市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低于全国2.1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5%,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城市领先水平。
在抓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同时,我市以集成电路、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为重点,实施智能制造供给侧强化行动。在“硬设备”上攻关核心技术,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培育,加快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建设。
在“软设备”上推进智能互联,聚焦工业软件,积极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PaaS平台,发布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推进生意帮、众车联等一批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企业上云、深度用云计划,推动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累计上云企业超7万家。
借助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甬企效益明显提升。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以往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管理,除了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还会因为各类设备接口不同,难以实现数据交互。”近日,红岩汽配副总经理童叟悦告诉记者,“智云端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解决了数据交互难题,还将价格压缩至中小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通过
工业设备数据采集、互联互通,让平均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
童叟悦口中的“智云端”,是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自主开发的工业数据采集与生产管理系统。凭借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及其团队的专业技术,“智云端”一举解决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难题,逾90%的设备可通过“智云端”实现数字化采集。同时,该平台通过合作模式的创新,突破资金瓶颈,铺就了一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宁波,一批“大院大所”的科技项目正加快走出实验室,成为我市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户仅两个月,便在宁波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与沈昌祥院士合作的和利时信息安全研究院凭借首台拥有可信计算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加速挺进工控安全新蓝海……
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是宁波制造业增强创新实力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三年来,我市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研究院等国家级科创平台,浙大“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院所成为宁波提升创新力的一支劲旅。
截至目前,全市引进、共建高能级研发机构超过60家,与350余家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其中,去年以来新引进的大院大所已达13家。
在全力引进大院大所的同时,宁波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4家,建成浙江石墨烯创新中心、智能成型技术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布局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4家;在纺织服装、模具、汽车、机电等领域共建11个试点特色学院,为重点产业培养定制化人才。2018年,宁波实现人才净流入率达10.1%,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其中制造行业人才净流入率高居全国城市首位。
工业四基的培育是宁波制造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初现
在芯港小镇,5个集成电路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自小镇开发启动以来,一批批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负责人接踵而来,实地考察,洽谈对接,签约落户,让原本静谧的园区热闹非凡。
总投资43亿元的中芯宁波N2项目已蓄势待发,箭头直指移动通信及手持设备、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和机器人、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系统等领域;南大光电项目将在国内建立ArF光刻胶产品大规模生产线,形成年产25吨ArF光刻胶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建立国内首个用于ArF光刻胶产品开发的专业检测评估平台;主要生产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安集微电子项目将形成年产3500吨高端微电子材料的规模,预计投产后年产值5亿元……
在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版图中,芯港小镇的快速崛起并非绚丽的孤本。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集成电路、光学电子两大细分领域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24.9亿元、403.6亿元,同比增幅达16%和25%,助力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3.9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增加值283.4亿元,同比增长13.7%。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幅均居“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首位。
而这,只是宁波借助智能制造,加快提质扩量,布局“新支点”的一隅。
今年5月,在全市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动员大会上,为制造强国探路的“战鼓”再次擂响。开启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按照计划,到2025年,我市将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000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工业软件是宁波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号角下,一批新引擎、新动能在四明大地加速崛起。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吉利汽车、上海大众的生产车间运转不歇,新区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在甬江南岸,一座软件产业园加速形成,襄助宁波加快打造以工业软件为重点的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今年前7个月,我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41.9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工业软件收入同比增长24.6%。
在余姚,落户智能机器人小镇的超晶晟锐光电、浙江智川机器人等高科技项目正加紧研发、生产,宁波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高质量发展加速挺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246”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6.7%,增速高于规上平均1.3个百分点,其中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6%、15.2%、10.9%。汽车制造、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分别以全国第一名、第二名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
方向,决定着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速度与可能达到的高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的当下,如何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宁波将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牵引,进一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通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内功,迎接制造强国赋予的新使命。
文字殷聪 储昭节 市经信局供图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