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千年秘色瓷“绽放”故里 万众期待中 法门寺国宝露面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15 07:21:15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展出的秘色瓷瓜棱罐。陈章升摄

  作为第五届越窑青瓷文化节的重要看点,“秘色在人间——越窑秘色瓷特展”备受市民关注。昨日,来自故宫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临安博物馆等全国多家文博单位的近40件秘色瓷珍品(以国家一级文物为主)在万众期待中露面。其中,法门寺博物馆出借5件从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数量上为史无前例。作为秘色瓷的烧造地,来自慈溪博物馆和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的70多件精美秘色瓷也在特展中亮相,不仅揭秘了秘色瓷独特的烧造工艺,也展示了慈溪的历史文化魅力及匠人精神。

秘色瓷八棱净瓶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一本法门寺地宫账目,千年之谜被破解

  1987年以前,世人只知有秘色瓷,却不知其色形,晚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引发了历代人对于秘色瓷的种种遐想。1987年4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14件越窑青瓷重见天日,这种只供皇帝赏玩的御供瓷器从此揭开了神秘面纱。一同被发现的还有《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其中记载:“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特展现场,这部记录法门寺地宫中物品的账目碑被陈列在展览入口处,供市民鉴赏。碑文中明确记录着地宫出土的14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当时震惊世界的法门寺考古发掘,因为这部账目,让现代人终于知道了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以及秘色瓷与普通越窑瓷器有何不同。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拓片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无中生水”,来自只有秘色瓷的奇景

  法门寺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辽皇族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秘色瓷,这也证明了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持续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过此物。昨天的特展现场展示了不少从这些墓中发掘的珍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在当时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面更透彻,釉中杂质更少,美丽不可方物。五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原以为古人润饰太过,但这次特展告诉观众,诗人的描述并不夸张。

  现场展出的唐代珍品“秘色瓷葵口浅凹底盘”,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在布展现场柔和灯光的映衬下,明明碗中空无一物,却似盛有盈盈春水。文物专家介绍,并非所有秘色瓷皆有这一奇景,只有“凹底”的秘色瓷才能“无中生水”,碗底由外侧向内侧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而这也成为秘色瓷最神奇的特色之一。

  瓷质匣钵也有看头,秘色瓷的美正因有它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挖掘出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生产地的发现不仅代表着结果,更展现了过程:包括秘色瓷的生产过程,也涵盖整个窑址的发展过程。

  展览现场,秘色瓷在烧制时使用的瓷质匣钵被摆放成一排,泥点支烧,一钵一器单件装烧,有的用瓷质垫饼垫烧,匣钵使用的“秘色烧制技艺”终于向世人揭秘,让参观者对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瓷器生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次展览由慈溪市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明年2月初。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千年秘色瓷“绽放”故里 万众期待中 法门寺国宝露面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15 07:21:15

图为展出的秘色瓷瓜棱罐。陈章升摄

  作为第五届越窑青瓷文化节的重要看点,“秘色在人间——越窑秘色瓷特展”备受市民关注。昨日,来自故宫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临安博物馆等全国多家文博单位的近40件秘色瓷珍品(以国家一级文物为主)在万众期待中露面。其中,法门寺博物馆出借5件从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数量上为史无前例。作为秘色瓷的烧造地,来自慈溪博物馆和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的70多件精美秘色瓷也在特展中亮相,不仅揭秘了秘色瓷独特的烧造工艺,也展示了慈溪的历史文化魅力及匠人精神。

秘色瓷八棱净瓶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一本法门寺地宫账目,千年之谜被破解

  1987年以前,世人只知有秘色瓷,却不知其色形,晚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引发了历代人对于秘色瓷的种种遐想。1987年4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14件越窑青瓷重见天日,这种只供皇帝赏玩的御供瓷器从此揭开了神秘面纱。一同被发现的还有《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其中记载:“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特展现场,这部记录法门寺地宫中物品的账目碑被陈列在展览入口处,供市民鉴赏。碑文中明确记录着地宫出土的14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当时震惊世界的法门寺考古发掘,因为这部账目,让现代人终于知道了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以及秘色瓷与普通越窑瓷器有何不同。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拓片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无中生水”,来自只有秘色瓷的奇景

  法门寺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辽皇族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秘色瓷,这也证明了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持续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过此物。昨天的特展现场展示了不少从这些墓中发掘的珍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在当时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面更透彻,釉中杂质更少,美丽不可方物。五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原以为古人润饰太过,但这次特展告诉观众,诗人的描述并不夸张。

  现场展出的唐代珍品“秘色瓷葵口浅凹底盘”,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在布展现场柔和灯光的映衬下,明明碗中空无一物,却似盛有盈盈春水。文物专家介绍,并非所有秘色瓷皆有这一奇景,只有“凹底”的秘色瓷才能“无中生水”,碗底由外侧向内侧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而这也成为秘色瓷最神奇的特色之一。

  瓷质匣钵也有看头,秘色瓷的美正因有它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挖掘出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生产地的发现不仅代表着结果,更展现了过程:包括秘色瓷的生产过程,也涵盖整个窑址的发展过程。

  展览现场,秘色瓷在烧制时使用的瓷质匣钵被摆放成一排,泥点支烧,一钵一器单件装烧,有的用瓷质垫饼垫烧,匣钵使用的“秘色烧制技艺”终于向世人揭秘,让参观者对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瓷器生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次展览由慈溪市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明年2月初。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