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产销对接齐发力 在宁波帮扶下贫困户迈上致富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3 08:3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杨忠美正忙着采摘猕猴桃。(董娜 摄)

  记者董 娜

  沿着小路走进兴仁九头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园,上千亩猕猴桃铺出一片绿海,一直延伸到山的尽头。眼下正是猕猴桃采摘旺季,园区里一派忙碌景象。

  “绑枝、施肥、摘果、选果,什么都做,一天做8小时就有80元钱。今天已经摘了几百斤了!”村民杨忠美熟练地摘下猕猴桃,捧在怀里堆成了小山。“刚摘下来还有点硬,再放放就甜得很。”杨忠美抬手抹了一把汗,笑容仿佛比手中的果子还甜。

  “最忙的时候有150多个工人,得忙上半个月呢。”村民周富奎一旁的筐里已装得满满当当。他告诉记者,他早已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项目分红加上流转自家的2.7亩土地和农忙时每天90元的劳务收入,他的年收入已超过1.3万元。

  相较于“输血”,“造血”才是产业扶贫的长远之计。九头村猕猴桃种植项目正是把产业发展与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村企共建等有机结合的典例,通过“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可提供20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带动了马路河、九头、蚌街三个村410户1435人脱贫致富。

  自2018年开始,宁波采用“飞地扶贫”模式,接连投入帮扶资金,帮助九头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园扩种500亩猕猴桃,并在基地里建起了仓储冷库。“以前只能卖一季,现在能把销售期延长半年,可增收300万元。”园区负责人、兴仁鸿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刘应文说,园区带动了马马崖镇田边村30户138名贫困人口参与“飞地”分红,贫困户每年一共可拿到分红11.25万元。

  产得出,更要卖得俏。在宁波帮扶下,猕猴桃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线上扶贫平台递来橄榄枝,线下宁波当地经销商开通绿色通道,订单似雪片般飞来,一车车猕猴桃从兴仁运往东部沿海地区,仅宁波一地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20万元。

  同样采用“飞地扶贫”模式的,还有兴仁潘家庄镇的蓝莓种植基地。从前光秃秃的荒山上,如今已栽种了1200多亩蓝莓。蓝莓基地负责人令狐云告诉记者,300万元宁波帮扶资金入股后,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今年还开发出了蓝莓白酒、红酒等多种精加工产品,“通过产业带动,本地村民的就业有了保障,36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一共能拿到分红13.5万元。接下来,我们想再接再厉,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

  “跨过区域,‘飞’到他乡共发展,帮助没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也能有发展,‘飞地扶贫’实现了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共奔小康。”宁波赴兴仁挂职干部林体说。

  在兴义万峰林万福村,传统的榨油坊吸引了不少游客亲自上手推磨碾籽,体验一把古法榨油的流程。“传统榨油工序主要有碾籽、蒸煮、制饼、装膛、打楔等,游客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榨出来的油也可以买走,售价为30元左右一斤。万福村老式榨油坊的修复,不仅将传统技艺保留了下来,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榨油坊相关负责人说,随着项目的完善,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成为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了农户、集体经济的“双赢”。

  为了带动大山深处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万峰林东西部协作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应运而生,其中宁波投入社会帮扶资金10万元,建设了1个特色农产品展示馆、三四十个“扶贫公益摊位”,其中一半“扶贫公益摊位”提供给万福村集体使用,采取租金减免等措施,优先支持当地贫困户、困难党员入驻,经营销售兴义和黔西南的农特产品。“我们的产品有万峰油、土方红糖、折耳根、板栗,还有我们传统的布依粽,旺季卖得很不错,一天销售额有3000多元。”展销中心工作人员梁仕俊笑容满面地说,“黔货出山”充分调动起了万福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本地及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奔康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产销对接齐发力 在宁波帮扶下贫困户迈上致富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3 08:38:00

杨忠美正忙着采摘猕猴桃。(董娜 摄)

  记者董 娜

  沿着小路走进兴仁九头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园,上千亩猕猴桃铺出一片绿海,一直延伸到山的尽头。眼下正是猕猴桃采摘旺季,园区里一派忙碌景象。

  “绑枝、施肥、摘果、选果,什么都做,一天做8小时就有80元钱。今天已经摘了几百斤了!”村民杨忠美熟练地摘下猕猴桃,捧在怀里堆成了小山。“刚摘下来还有点硬,再放放就甜得很。”杨忠美抬手抹了一把汗,笑容仿佛比手中的果子还甜。

  “最忙的时候有150多个工人,得忙上半个月呢。”村民周富奎一旁的筐里已装得满满当当。他告诉记者,他早已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项目分红加上流转自家的2.7亩土地和农忙时每天90元的劳务收入,他的年收入已超过1.3万元。

  相较于“输血”,“造血”才是产业扶贫的长远之计。九头村猕猴桃种植项目正是把产业发展与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村企共建等有机结合的典例,通过“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可提供20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带动了马路河、九头、蚌街三个村410户1435人脱贫致富。

  自2018年开始,宁波采用“飞地扶贫”模式,接连投入帮扶资金,帮助九头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园扩种500亩猕猴桃,并在基地里建起了仓储冷库。“以前只能卖一季,现在能把销售期延长半年,可增收300万元。”园区负责人、兴仁鸿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刘应文说,园区带动了马马崖镇田边村30户138名贫困人口参与“飞地”分红,贫困户每年一共可拿到分红11.25万元。

  产得出,更要卖得俏。在宁波帮扶下,猕猴桃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线上扶贫平台递来橄榄枝,线下宁波当地经销商开通绿色通道,订单似雪片般飞来,一车车猕猴桃从兴仁运往东部沿海地区,仅宁波一地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20万元。

  同样采用“飞地扶贫”模式的,还有兴仁潘家庄镇的蓝莓种植基地。从前光秃秃的荒山上,如今已栽种了1200多亩蓝莓。蓝莓基地负责人令狐云告诉记者,300万元宁波帮扶资金入股后,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今年还开发出了蓝莓白酒、红酒等多种精加工产品,“通过产业带动,本地村民的就业有了保障,36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一共能拿到分红13.5万元。接下来,我们想再接再厉,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

  “跨过区域,‘飞’到他乡共发展,帮助没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也能有发展,‘飞地扶贫’实现了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共奔小康。”宁波赴兴仁挂职干部林体说。

  在兴义万峰林万福村,传统的榨油坊吸引了不少游客亲自上手推磨碾籽,体验一把古法榨油的流程。“传统榨油工序主要有碾籽、蒸煮、制饼、装膛、打楔等,游客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榨出来的油也可以买走,售价为30元左右一斤。万福村老式榨油坊的修复,不仅将传统技艺保留了下来,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榨油坊相关负责人说,随着项目的完善,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成为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了农户、集体经济的“双赢”。

  为了带动大山深处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万峰林东西部协作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应运而生,其中宁波投入社会帮扶资金10万元,建设了1个特色农产品展示馆、三四十个“扶贫公益摊位”,其中一半“扶贫公益摊位”提供给万福村集体使用,采取租金减免等措施,优先支持当地贫困户、困难党员入驻,经营销售兴义和黔西南的农特产品。“我们的产品有万峰油、土方红糖、折耳根、板栗,还有我们传统的布依粽,旺季卖得很不错,一天销售额有3000多元。”展销中心工作人员梁仕俊笑容满面地说,“黔货出山”充分调动起了万福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本地及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奔康之路越走越宽。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