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怿:热心肠是宁波人的特性
中国宁波网    2024年05月21日 13:43

中国宁波网记者 徐丽敏/文 吴冠夏/视频

人物名片

孙嘉怿,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现任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曾获“中国好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心底的敬佩与相逢的感动让我坚定决心

记者:您为烈士寻亲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当时是哪些原因让您坚持踏上为烈士寻亲之路的?

孙嘉怿:刚开始时,我并没有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为烈士寻亲,我接触了很多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也看了很多与战争相关的书籍,从心底里敬佩那些上过战场的英雄们,后来我去的烈士陵园多了,就会有一些烈士家属在网上关注到我,尝试着和我联系,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寻找亲人的安葬地。

起初,我们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坚持做下去。后来,我看到了很多烈士家属因为寻亲成功,跪倒在墓前失声痛哭,一声声喊着亲人名字,让我觉得这件事情我要坚持做。

除了自己坚持外,我觉得我要带动更多人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这件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大、更好。所以,其实更多的想法是我要团结更多的人,来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个案例都激励着我们前行

记者:您和伙伴们的足迹遍布7个国家25个省份,完成了1400多位烈士的寻亲工作,这中间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您和小伙伴获得了怎样的精神上的感染?

孙嘉怿:在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有事情让我很受触动,比如最近我们在给舟山的一个烈士陵园的烈士寻找亲属,当我们找到一位叫宁顺华的烈士的亲属时,我们整个团队以及寻亲的志愿者都很感动。为什么呢?因为烈士还有直系亲属(女儿),女儿、女婿在老家,女儿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父亲安葬在浙江。其实,他们曾经也到浙江找过很多次,但是都没有如愿找到自己的亲人。他们一直寻找没有放弃,终于在暮年的时候,找到了父亲,这是比较触动我的。

在我来接受访谈前,我还接到了一位烈士家属的电话。他非常感谢浙江的人民在这么多年里让烈士有一个很好的长眠环境,每年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这位烈士是山东德州宁津县人,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其户籍,我们是怎么找到呢?当时志愿者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宁津县志》里记录了这位烈士,但把他的牺牲地写成了浙江宝海,但浙江并没有宝海,最接近的是定海。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烈士家属找了很多年一直找不到。其实,他们家里出了两名烈士,还有一位烈士牺牲在淮海战役中,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每一个案例都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所有志愿者一次次努力,因为不是每一次的寻找都会成功。当我们寻找失败,特别沮丧时,每每想到被找到的烈士,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亲人为了寻找他们经历了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艰辛,我们就会更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像家人一样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记者: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现在的400多人并肩同行,您是如何团结天南地北的“追星人”开展烈士志愿服务工作的?

孙嘉怿:这么多年(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那么多的志愿者,我们走到一起,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在以前看起来不可能的事。

志愿者或者志愿服务团队其实不像是工作上用行政命令把大家聚到一起。志愿者是因为有共同爱好、共同理念、共同心愿聚集在一起,自发做一件事情的人。在团队中,我会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不会以指挥者的身份命令大家做事情,我们都是兄弟姐妹,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我经常和大家讲,这是我哪里的兄弟,这是我哪里的姐妹,其实他们都是我们团队的志愿者。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互联网上我们就是一家人。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团队也才能够管理得好。

我也一直和我们的志愿者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都是社会中小小的一朵浪花,但是我们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去完成这些事情就足够了。正是如此,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几百个人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磅礴的力量。

走进群众是最好的宣讲方式

记者:烈士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是如何弘扬烈士精神的?宁波也是一块红色资源富地,对于弘扬烈士精神,您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孙嘉怿:烈士寻亲只是第一步,烈士寻亲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去认识到很多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烈士,在认识这些烈士的过程中,去翻阅一些史料,查找一些信息,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会把烈士的事迹和家人寻找的经历,还有各种挖掘到的烈士精神融合到一起,变成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烈士故事。这些故事其实很打动人,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觉得很遥远,但是又很近。只要把这些零散的故事整合在一起,它就是党史、军史等的一部分,是很好的思政教材。

我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讲述方式,比如针对低年级年龄段孩子,我可能会通过一些动画片,或者他们喜欢的电影去切入,引出一些烈士故事。针对初中生或者大学生,我更多会从一场战争或战斗切入讲述。如果是到部队或者是向老兵讲烈士故事,我会从一些战役的打法、过程去切入,他们相对比较了解更容易接受。

宁波本身就是一块红色土地,有自己的革命老区,在烈士寻亲的过程,我遇到过许多很感人的红色故事,比如“三五支队”的交通员,曾经发生在四明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活生生的宣讲案例。讲述家乡的烈士故事,会让听者产生亲近感,能够沉下心去听这些故事。我认为好的宣讲是跟老百姓坐在一起,边聊边讲,可能就会聊到他们心坎里,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把宁波人热心肠的特性用好

记者:志愿者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作为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在您看来,一个文明城市应该如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

孙嘉怿:我其实也去了很多地方,但是绕回来后会发现宁波的文明程度很高,不论是慈善方面还是志愿服务方面。先以慈善方面为例,只要有人需要帮忙,大家便热烈参与。这正体现这座城市的人的特性——热心肠。志愿服务同样如此,就是很多“热心肠”聚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如何把这份热心肠用好是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要让老百姓有机会亲身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搭一手,帮一把,在无形中他们就会产生获得感。

志愿服务对大家而言不是一个指令,要求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而是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热心人伸出手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也正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大爱的城市,我特别热爱我的家乡,很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烈士寻亲,参与烈士寻亲,一起关心关爱烈士的家庭、烈士的遗属。崇尚英雄,才能够英雄辈出。

孙嘉怿:热心肠是宁波人的特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5-21 13:4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徐丽敏/文 吴冠夏/视频

人物名片

孙嘉怿,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现任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曾获“中国好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心底的敬佩与相逢的感动让我坚定决心

记者:您为烈士寻亲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当时是哪些原因让您坚持踏上为烈士寻亲之路的?

孙嘉怿:刚开始时,我并没有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为烈士寻亲,我接触了很多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也看了很多与战争相关的书籍,从心底里敬佩那些上过战场的英雄们,后来我去的烈士陵园多了,就会有一些烈士家属在网上关注到我,尝试着和我联系,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寻找亲人的安葬地。

起初,我们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坚持做下去。后来,我看到了很多烈士家属因为寻亲成功,跪倒在墓前失声痛哭,一声声喊着亲人名字,让我觉得这件事情我要坚持做。

除了自己坚持外,我觉得我要带动更多人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这件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大、更好。所以,其实更多的想法是我要团结更多的人,来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个案例都激励着我们前行

记者:您和伙伴们的足迹遍布7个国家25个省份,完成了1400多位烈士的寻亲工作,这中间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您和小伙伴获得了怎样的精神上的感染?

孙嘉怿:在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有事情让我很受触动,比如最近我们在给舟山的一个烈士陵园的烈士寻找亲属,当我们找到一位叫宁顺华的烈士的亲属时,我们整个团队以及寻亲的志愿者都很感动。为什么呢?因为烈士还有直系亲属(女儿),女儿、女婿在老家,女儿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父亲安葬在浙江。其实,他们曾经也到浙江找过很多次,但是都没有如愿找到自己的亲人。他们一直寻找没有放弃,终于在暮年的时候,找到了父亲,这是比较触动我的。

在我来接受访谈前,我还接到了一位烈士家属的电话。他非常感谢浙江的人民在这么多年里让烈士有一个很好的长眠环境,每年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这位烈士是山东德州宁津县人,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其户籍,我们是怎么找到呢?当时志愿者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宁津县志》里记录了这位烈士,但把他的牺牲地写成了浙江宝海,但浙江并没有宝海,最接近的是定海。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烈士家属找了很多年一直找不到。其实,他们家里出了两名烈士,还有一位烈士牺牲在淮海战役中,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每一个案例都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所有志愿者一次次努力,因为不是每一次的寻找都会成功。当我们寻找失败,特别沮丧时,每每想到被找到的烈士,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亲人为了寻找他们经历了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艰辛,我们就会更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像家人一样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记者: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现在的400多人并肩同行,您是如何团结天南地北的“追星人”开展烈士志愿服务工作的?

孙嘉怿:这么多年(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那么多的志愿者,我们走到一起,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在以前看起来不可能的事。

志愿者或者志愿服务团队其实不像是工作上用行政命令把大家聚到一起。志愿者是因为有共同爱好、共同理念、共同心愿聚集在一起,自发做一件事情的人。在团队中,我会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不会以指挥者的身份命令大家做事情,我们都是兄弟姐妹,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我经常和大家讲,这是我哪里的兄弟,这是我哪里的姐妹,其实他们都是我们团队的志愿者。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互联网上我们就是一家人。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团队也才能够管理得好。

我也一直和我们的志愿者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都是社会中小小的一朵浪花,但是我们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去完成这些事情就足够了。正是如此,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几百个人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磅礴的力量。

走进群众是最好的宣讲方式

记者:烈士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是如何弘扬烈士精神的?宁波也是一块红色资源富地,对于弘扬烈士精神,您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孙嘉怿:烈士寻亲只是第一步,烈士寻亲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去认识到很多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烈士,在认识这些烈士的过程中,去翻阅一些史料,查找一些信息,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会把烈士的事迹和家人寻找的经历,还有各种挖掘到的烈士精神融合到一起,变成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烈士故事。这些故事其实很打动人,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觉得很遥远,但是又很近。只要把这些零散的故事整合在一起,它就是党史、军史等的一部分,是很好的思政教材。

我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讲述方式,比如针对低年级年龄段孩子,我可能会通过一些动画片,或者他们喜欢的电影去切入,引出一些烈士故事。针对初中生或者大学生,我更多会从一场战争或战斗切入讲述。如果是到部队或者是向老兵讲烈士故事,我会从一些战役的打法、过程去切入,他们相对比较了解更容易接受。

宁波本身就是一块红色土地,有自己的革命老区,在烈士寻亲的过程,我遇到过许多很感人的红色故事,比如“三五支队”的交通员,曾经发生在四明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活生生的宣讲案例。讲述家乡的烈士故事,会让听者产生亲近感,能够沉下心去听这些故事。我认为好的宣讲是跟老百姓坐在一起,边聊边讲,可能就会聊到他们心坎里,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把宁波人热心肠的特性用好

记者:志愿者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作为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在您看来,一个文明城市应该如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

孙嘉怿:我其实也去了很多地方,但是绕回来后会发现宁波的文明程度很高,不论是慈善方面还是志愿服务方面。先以慈善方面为例,只要有人需要帮忙,大家便热烈参与。这正体现这座城市的人的特性——热心肠。志愿服务同样如此,就是很多“热心肠”聚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如何把这份热心肠用好是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要让老百姓有机会亲身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搭一手,帮一把,在无形中他们就会产生获得感。

志愿服务对大家而言不是一个指令,要求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而是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热心人伸出手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也正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大爱的城市,我特别热爱我的家乡,很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烈士寻亲,参与烈士寻亲,一起关心关爱烈士的家庭、烈士的遗属。崇尚英雄,才能够英雄辈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