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企|徐普南:和合文化 兼济天下
中国宁波网    2024年05月23日 19:53

  中国宁波网记者 严瑾 通讯员 何姿伶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中法两国政府、企业等各界代表200多人参会,其中就有宁波企业家——盛威国际董事局主席徐普南的身影。

  自1998年创业以来,盛威国际董事局主席徐普南闯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全球疫情的“风吹浪打”,始终勇立潮头,激流奋进,从贴牌代工走向自主品牌,从销售有形的商品走向输出无形的服务,向世界擦亮“宁波智造”的名片。

  支撑盛威逐鹿国际市场的关键,恰是根植于企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如徐普南为公司设计的“S”形标志,它就像太极图,讲究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个合作伙伴……

  以和合做经营

  记者:盛威旗下最大的保险箱品牌“SAFEWELL”,本是一家来自美国的知名企业。2006年,盛威收购这一国际品牌,从此如虎添翼。随后,公司砸下重金,将美国EXCELLENCE、法国COFFREX等多个海外品牌收入囊中,实现了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的“华丽转身”。

  是什么支撑您跳出“舒适区”,走上跨国并购之路?当您通过“蛇吞象”走向跨国经营,如何调和其中的文化差异,以避免“水土不服”?

  徐普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盛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在收购“SAFEWELL”这个国际品牌前,我们通过OEM代工,产品销售已经非常可观了。

  在旁人眼中,这已是令人羡慕的“舒适区”,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产品虽然遍布欧美商超,但没有品牌,人家照样“不认识”我们。

  作为“无名之辈”,面对原材料不断涨价,我们只能在讨价还价中赚取稀薄的差价。2002年,盛威自由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开始屡屡碰壁。但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决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顽强进击。2006年,我们贴牌合作的“SAFEWELL”品牌商终于同意让我们参股。

  “SAFEWELL”是一家家用保险箱领域的“百年老店”。短短几年间,我们凭借靓丽的市场成绩单得到对方的认可。最终,我们将这一品牌及其销售渠道纳入麾下。

  从此,我们借跨国并购,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在英国、印度、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在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成为全球保险箱行业的龙头。

  当我们开启跨国经营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带来了宝贵的“养分”。“和”,即和谐、和平、中和等;“合”,即汇合、融合、联合。这种“贵和尚中”的理念,贯穿于盛威海外分公司的管理运营中。

  我们考虑到国外文化差异,采取“以外管外”的策略——海外机构全面实行股份制运行,总部控股70%,本地化团队控股30%;但在收益分成上,海外团队获得70%的分红,总部仅有30%。在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影响下,盛威海外团队不断壮大,积极性越来越高。

  我们还将海外销售网络,共享给合作伙伴。2007年,韩国最大的保险箱制造商“凡一”主动找上门,希望为其贴牌代工保险箱。在和合文化的影响下,“凡一”进入了“SAFEWELL”的全球销售网络,批量出口到印度和东南亚,实现了“美美与共”。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终极目标应该是带动当地企业一起发展。我们和客户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和衷共济,才能成就共同的事业。

  以匠心致创新

  记者: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国际局势变幻、市场竞争激烈、要素成本上涨等复杂环境。为了“破局”,盛威一边开辟数字经济、通信等新赛道,一边专注研发投入并提升自动化水平。是什么文化理念,支撑盛威布局新质生产力?

  徐普南:《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礼记》则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以匠心,致创新”的道理,也是我们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和客户“双向奔赴”的精神土壤——

  在新产品上,我们顺应技术革命的趋势,为保险箱增添“智慧”,让它具备物联网模块,成为能和人“实时对话”的智能家居。在第135届广交会上,我们有一款防爆保险箱,通过了500克TNT炸药的贴面爆炸测试,引得不少客户现场下单。

  为了产品研发,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换一种材料,品质是否更佳?换一种造型,是否就能节省空间,降低仓储成本?经反复打磨,我们的一款专利产品,能降低客户综合运营费用的40%,将客户的利润空间从10%提升至14%。

  在新技术方面,我们翻越“隔行如隔山”的困难,将产品线从保险箱延伸至数据中心的机柜,向客户输出通信技术。2018年,我们承接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数据中心项目,实现了顺利交付。

  我们不断在跨界融合上“求新”。如“牵手”金融机构,开发可以存放现金的智能业务库;推出集装箱式“云数据中心”,保障欧美的5G信号通畅;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数据机柜,打造当地的通信“新基建”。

  在新服务方面,我们将盛威视为一家平台型企业。它不单单出售箱子、柜子等具体的产品,还要输出中国标准、中国服务。今年,我们在美国中标了一个价值6000万美元的数据中心建设类项目。按照项目要求,我们将提供技术、服务、知识产权、安装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笔订单,成为我们延伸价值链的最佳注脚。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人为本”。

  虞旭军是一位跟随我创业20多年的老员工。起初,他是一名保险箱操作工人,做事踏实、兢兢业业,为保证按时交付客户订单,时常通宵达旦干活,甚至枕着车间的柜板入睡。

  2019年,我们将虞旭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命名为“盛威旭军精神”。盛威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虞旭军”的努力。

  以利他成就人

  记者:每年盛威的年度感恩盛典,都会引发网友关注。今年,公司的两位员工分别获得一辆“零跑C11”和“仰望U9”新能源汽车,被网友们称为“别人家的公司”。除了通过这些“出圈”的事件,您如何用文化影响更多的人,让企业获得持续活力?

  徐普南:儒家文化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也将盛威视为一个经营人、成就人的平台。我们精心打造的是兼具“激情、严谨、韧性、责任心”等品质的“将帅之才”。

  如盛威精密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的“95后”大学生张泽文,在盛威经历为期8个月的训练,并在4个部门轮岗230个日夜后,主动扎根工厂一线。他把工厂能上手的活都干了一遍,折弯、组装、喷涂、检验……经常灰头土脸钻研到深夜,身边师傅们的引导和帮助让他迅速成长。担任成品检验员时,他的验货直通率超过80%;担任制程检验员时,他能发现“老师傅”们的不足,协助零件设计的优化。这样的人才一旦在工作岗位上“挑大梁”,必将“不用扬鞭自奋蹄”。

  盛威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够为其他中小企业输送人才。如浙江博鸿小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蔚,曾是一名“创二代”,在父亲的企业里,“周围人总是让着他”。当他在盛威竞选队长却屡次“碰壁”后,他意识到,唯有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从盛威“出师”后,赵蔚“接棒”了父亲的企业。他注重团队氛围的营造,主导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制度改革,根据“Z世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创新推出了“零添加”榨菜,让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外客户发现盛威的年轻员工不仅懂外语,还懂产品、技术,非常意外。一些外商开玩笑说,考虑把子女送到盛威来学习锻炼。

  这让我想到,未来,中国企业向世界输出的,将不只是商品或服务,还可以是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文化软实力”,来成就每一位海外的合作伙伴。这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开放精神,不正是中国企业实现“文化出海”的动力源泉吗?

  记者手记

  在盛威国际,同事们对徐普南的称呼,并不是“徐董”或“徐总”,而是一声亲切的“徐老师”。徐普南说,这份称呼鞭策他以身作则。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不仅要在全球市场开启“空中飞人”模式,还要不断思索创新和破局之道,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从贴牌代工起家,盛威硬是把看似只有“几米宽”的保险箱行业,挖出了“百米深”。从卖箱子到卖柜子;从卖产品到卖技术;从卖服务到输出文化软实力……盛威的成长之路,恰是中国企业从国际贸易走向跨国经营,不断提升全球话语权的缩影。

  盛威的成功背后,是宁波这片经商沃土上“向东是大海”的开放包容。它在跨国并购时,与客户形成“命运共同体”;它在守正创新时,靠匠心开疆拓土;它在培养人才时,怀着利他之心造福社会。

  开放视野,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这不仅是盛威的“力量密码”,也是对新时代“宁波帮”精神的生动诠释。

文化润企|徐普南:和合文化 兼济天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5-23 19:5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严瑾 通讯员 何姿伶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中法两国政府、企业等各界代表200多人参会,其中就有宁波企业家——盛威国际董事局主席徐普南的身影。

  自1998年创业以来,盛威国际董事局主席徐普南闯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全球疫情的“风吹浪打”,始终勇立潮头,激流奋进,从贴牌代工走向自主品牌,从销售有形的商品走向输出无形的服务,向世界擦亮“宁波智造”的名片。

  支撑盛威逐鹿国际市场的关键,恰是根植于企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如徐普南为公司设计的“S”形标志,它就像太极图,讲究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个合作伙伴……

  以和合做经营

  记者:盛威旗下最大的保险箱品牌“SAFEWELL”,本是一家来自美国的知名企业。2006年,盛威收购这一国际品牌,从此如虎添翼。随后,公司砸下重金,将美国EXCELLENCE、法国COFFREX等多个海外品牌收入囊中,实现了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的“华丽转身”。

  是什么支撑您跳出“舒适区”,走上跨国并购之路?当您通过“蛇吞象”走向跨国经营,如何调和其中的文化差异,以避免“水土不服”?

  徐普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盛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在收购“SAFEWELL”这个国际品牌前,我们通过OEM代工,产品销售已经非常可观了。

  在旁人眼中,这已是令人羡慕的“舒适区”,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产品虽然遍布欧美商超,但没有品牌,人家照样“不认识”我们。

  作为“无名之辈”,面对原材料不断涨价,我们只能在讨价还价中赚取稀薄的差价。2002年,盛威自由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开始屡屡碰壁。但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决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顽强进击。2006年,我们贴牌合作的“SAFEWELL”品牌商终于同意让我们参股。

  “SAFEWELL”是一家家用保险箱领域的“百年老店”。短短几年间,我们凭借靓丽的市场成绩单得到对方的认可。最终,我们将这一品牌及其销售渠道纳入麾下。

  从此,我们借跨国并购,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在英国、印度、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在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成为全球保险箱行业的龙头。

  当我们开启跨国经营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带来了宝贵的“养分”。“和”,即和谐、和平、中和等;“合”,即汇合、融合、联合。这种“贵和尚中”的理念,贯穿于盛威海外分公司的管理运营中。

  我们考虑到国外文化差异,采取“以外管外”的策略——海外机构全面实行股份制运行,总部控股70%,本地化团队控股30%;但在收益分成上,海外团队获得70%的分红,总部仅有30%。在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影响下,盛威海外团队不断壮大,积极性越来越高。

  我们还将海外销售网络,共享给合作伙伴。2007年,韩国最大的保险箱制造商“凡一”主动找上门,希望为其贴牌代工保险箱。在和合文化的影响下,“凡一”进入了“SAFEWELL”的全球销售网络,批量出口到印度和东南亚,实现了“美美与共”。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终极目标应该是带动当地企业一起发展。我们和客户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和衷共济,才能成就共同的事业。

  以匠心致创新

  记者: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国际局势变幻、市场竞争激烈、要素成本上涨等复杂环境。为了“破局”,盛威一边开辟数字经济、通信等新赛道,一边专注研发投入并提升自动化水平。是什么文化理念,支撑盛威布局新质生产力?

  徐普南:《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礼记》则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以匠心,致创新”的道理,也是我们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和客户“双向奔赴”的精神土壤——

  在新产品上,我们顺应技术革命的趋势,为保险箱增添“智慧”,让它具备物联网模块,成为能和人“实时对话”的智能家居。在第135届广交会上,我们有一款防爆保险箱,通过了500克TNT炸药的贴面爆炸测试,引得不少客户现场下单。

  为了产品研发,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换一种材料,品质是否更佳?换一种造型,是否就能节省空间,降低仓储成本?经反复打磨,我们的一款专利产品,能降低客户综合运营费用的40%,将客户的利润空间从10%提升至14%。

  在新技术方面,我们翻越“隔行如隔山”的困难,将产品线从保险箱延伸至数据中心的机柜,向客户输出通信技术。2018年,我们承接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数据中心项目,实现了顺利交付。

  我们不断在跨界融合上“求新”。如“牵手”金融机构,开发可以存放现金的智能业务库;推出集装箱式“云数据中心”,保障欧美的5G信号通畅;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数据机柜,打造当地的通信“新基建”。

  在新服务方面,我们将盛威视为一家平台型企业。它不单单出售箱子、柜子等具体的产品,还要输出中国标准、中国服务。今年,我们在美国中标了一个价值6000万美元的数据中心建设类项目。按照项目要求,我们将提供技术、服务、知识产权、安装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笔订单,成为我们延伸价值链的最佳注脚。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人为本”。

  虞旭军是一位跟随我创业20多年的老员工。起初,他是一名保险箱操作工人,做事踏实、兢兢业业,为保证按时交付客户订单,时常通宵达旦干活,甚至枕着车间的柜板入睡。

  2019年,我们将虞旭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命名为“盛威旭军精神”。盛威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虞旭军”的努力。

  以利他成就人

  记者:每年盛威的年度感恩盛典,都会引发网友关注。今年,公司的两位员工分别获得一辆“零跑C11”和“仰望U9”新能源汽车,被网友们称为“别人家的公司”。除了通过这些“出圈”的事件,您如何用文化影响更多的人,让企业获得持续活力?

  徐普南:儒家文化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也将盛威视为一个经营人、成就人的平台。我们精心打造的是兼具“激情、严谨、韧性、责任心”等品质的“将帅之才”。

  如盛威精密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的“95后”大学生张泽文,在盛威经历为期8个月的训练,并在4个部门轮岗230个日夜后,主动扎根工厂一线。他把工厂能上手的活都干了一遍,折弯、组装、喷涂、检验……经常灰头土脸钻研到深夜,身边师傅们的引导和帮助让他迅速成长。担任成品检验员时,他的验货直通率超过80%;担任制程检验员时,他能发现“老师傅”们的不足,协助零件设计的优化。这样的人才一旦在工作岗位上“挑大梁”,必将“不用扬鞭自奋蹄”。

  盛威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够为其他中小企业输送人才。如浙江博鸿小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蔚,曾是一名“创二代”,在父亲的企业里,“周围人总是让着他”。当他在盛威竞选队长却屡次“碰壁”后,他意识到,唯有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从盛威“出师”后,赵蔚“接棒”了父亲的企业。他注重团队氛围的营造,主导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制度改革,根据“Z世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创新推出了“零添加”榨菜,让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外客户发现盛威的年轻员工不仅懂外语,还懂产品、技术,非常意外。一些外商开玩笑说,考虑把子女送到盛威来学习锻炼。

  这让我想到,未来,中国企业向世界输出的,将不只是商品或服务,还可以是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文化软实力”,来成就每一位海外的合作伙伴。这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开放精神,不正是中国企业实现“文化出海”的动力源泉吗?

  记者手记

  在盛威国际,同事们对徐普南的称呼,并不是“徐董”或“徐总”,而是一声亲切的“徐老师”。徐普南说,这份称呼鞭策他以身作则。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不仅要在全球市场开启“空中飞人”模式,还要不断思索创新和破局之道,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从贴牌代工起家,盛威硬是把看似只有“几米宽”的保险箱行业,挖出了“百米深”。从卖箱子到卖柜子;从卖产品到卖技术;从卖服务到输出文化软实力……盛威的成长之路,恰是中国企业从国际贸易走向跨国经营,不断提升全球话语权的缩影。

  盛威的成功背后,是宁波这片经商沃土上“向东是大海”的开放包容。它在跨国并购时,与客户形成“命运共同体”;它在守正创新时,靠匠心开疆拓土;它在培养人才时,怀着利他之心造福社会。

  开放视野,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这不仅是盛威的“力量密码”,也是对新时代“宁波帮”精神的生动诠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