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企|王祥贵:文化出海 企业要做当代的“张骞”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6-23 18:04: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单玉紫枫 视频 吴冠夏
图为音王集团。除署名外,均为企业供图
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机构《音乐贸易》的“兵器谱”中,来自宁波的音王集团获评全球专业音响与乐器行业225强的第16位,综合排名居中国首位。
36年前,从东钱湖边一家手工作坊起步,到一跃成为全球音视频龙头企业,翻看音王的这本逆袭史,总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
面对一次次重大的国际行业变革,这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宁波企业似乎总能快人一步,踩准时代的鼓点。
至于原因,音王集团董事长王祥贵说得豪迈:企业家是当代的“张骞”“郑和”。透过文化,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也被世界看见。
图为位于英国贝德福德郡的卢顿镇,有着调音台界“劳斯莱斯”之称的卡迪克总部。
一
和而不同,只为美美与共
记者:视线拉回到16年前。
2008年3月,当西方世界仍深陷金融危机泥潭,音响界第一笔跨国收购突然揭盅:宁波音王,成功收购世界知名音响品牌Studiomaster(录音大师);紧接着收购有着“劳斯莱斯”之称的英国皇家指定调音台品牌CADAC(卡迪克);同年10月,又将英国另一大知名乐器品牌Carlsbro(嘉士伯)收入囊中。
三笔收购“快准狠”,名震业内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没有消化不良?换句话说,企业出海,要如何防止文化“溺水”?
王祥贵:现在回头看,金融危机的阴影早已远去。
当时,卡迪克因深陷债务危机,面向全球寻求出售。中国的音王不过是5个买家中的一个。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到卡迪克总部,位于英国贝德福德郡的卢顿镇,市场部经理James Godbehear告诉我,这里已经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雨,几小时前刚刚放晴。
那一刻,他关于转行还是留下的纠结突然烟消云散,他想:天晴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告诉他,中国有句老话:生意好做,伙计难搁。你们这40多位老员工,是卡迪克最宝贵的财富,你们的专业度、忠诚度,也是我最看重的品牌生命力。
图为卡迪克的设计师和调音台产品。
为了迎娶“白富美”,我在高报价之余,郑重约法三章:
一、收购完成后,继续保留卡迪克品牌。中国音王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英国品牌;
二、收购完成后,第一时间清欠40多位员工的3个多月的工资,并保留全部原班人马;
三、收购完成后,宁波方面只派遣一名财务人员入驻。
反观其他买家,虽然都是业内大佬,但他们收购的目的,是“抹去”这个品牌,为自己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和音王“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图为执行总裁陈众向记者介绍“镇馆之宝”,价值100万美元的卡迪克调音台。吴冠夏摄
誉声四起。收购出乎意料地顺利,“劳斯莱斯”保住了!
在这里,生产是极繁的,制造是精工的,一切传承有序且气韵如一。
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异曲同工。
比如,它的一个顶级调音台,制作要经手数名设计师,涉及100多个线口,花费超1000个工时,经顶级主扩声调音师调试,音色数十年不变,售价可达100万美元。全球只有5个国家掌握这一技术。
相应地,从这里流淌出的音质,无论观众坐在哪一个位置,声音都会精准地传到其耳朵里,就像坐在音乐厅的“C位”一样。
更重要的是,借助卡迪克的名字,音王吸引了更多行业顶尖资源,同时通过人才流动,加强自主研发,实现战略提速,突破高端瓶颈。
2009年,完成收购仅仅一年后,音王的全球排名从全球第51位升至第36位。研发实力相当于大踏步前进了20年。
如今的卡迪克,已经集设计、制造和测试为一体,公司拥有最新的电子机械设计设备、测试和测量工具以及电磁兼容检测室,进一步巩固了全球领先行业地位。
这是“和而不同”的魅力,更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即便双方是同业的竞争对手、是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在这里,“和”的精神就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的境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图为王祥贵。吴冠夏摄
二
文化自信,共鸣时代乐章
记者:开放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走出去”只是起点,在新发展格局下,更要“走进去”“走上去”。三笔“买买买”名噪业界后,按照常理,音王下一步要考虑的,当然是如何进一步争先进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如何有意识地同全球最高标准对标、寻找差距?您觉得,以“世界尺度”发展一个企业,至少包括哪几个维度?
王祥贵: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最具象的经济贸易,也有更抽象的思想文化、精神气质。所谓“世界尺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就音王来说,行业上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当然要结合企业实际大胆吸收。当年,音王从一个手工作坊起步,大到怎么参与全球竞争,小到怎么装好一个调音台,都不同程度受到过中国平台、全球经验的滋养。
更深层次地说,要实现争先进位,对标“世界尺度”,就必须把自己放到全球的语境下去考虑问题,看我能够从全球获得什么?我又能为全行业提供什么?我能在多大范围内集聚调配资源?又能在多大范围内起到影响?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能级”。能级高,则竞争力强,这势必不能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跳出来,以企业的担当,以文化的自信,代表国家去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2008年,北京奥运会38个奥运场馆全部采用音王音视频系统,被誉为“奥运生命线”;
2010年,音王集团又成功牵手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国家馆、世博主题馆等十大展馆音响设备指定供应商,为世博会提供优质音视频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
世博音,“音王”奏。这是对音王品牌的高度认可和提升。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借助奥运、世博商机,向世界展示音王音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成就,使中国民族专业音响旗舰企业进入全球视野。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中国主场,世界级赛事+世界级展会,让音王更大程度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世界不断刷新着对中国品牌的认识,并从中感知着中国质量、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一如千年前丝绸古道上的悠悠驼铃,奏响着经济与文化的协奏曲。
再后来,一系列国际参展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国外的主办方会主动找到音王,让我们来自行挑选展位的位置。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更特别的是,部分展会比如德国法兰克福音响展、美国拉斯维加斯舞台灯光音响展,主办方甚至提出,请我们把特装展位搭建成世博会中国馆的样式,因为我们就是代表着中国形象、传播着中国“好声音”。
图为音王智能车间一瞥。
三
文化出海,共澎湃向未来
记者:有人说,成功只是“幸存者”的话术,困难才是隐匿在历史长河里恒定的主题。出海这件事,我们其实已经走了很远,并于近年遇见了不同的风景。比如过去几年,疫情阻隔,东西方遥望难见。在您看来,企业的文化出海,如何“断点续传”?
王祥贵:我懂你的意思。创办音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的声音,打造世界的天籁”。我们说音王产品到哪里,中国制造传播到哪里,音王员工到哪里,中国故事讲到哪里。
目前,音王已经做到填补国内空白、国际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国外了解的还是不够多,我们也尝试着开展了许多国际推广工作,但依旧存在着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
说实话,讲故事也没有那么好讲,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受众,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力量显得杯水车薪。
最近的突破,来自一个“突发奇想”。
去年10月10日,刚好是音王35周年大庆,我们邀请来自全球的300多位外国客户来到音王,来到宁波,并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融入到了庆典的各个方面,让他们立体、全面、高效地感受音王的技术实力、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
但怎么到宁波,又有一个巧思。
图为音王35周年庆典时,德国的客户Victor和Robin乘坐高铁感受中国速度。
比如客户都是先坐飞机到上海,从上海到宁波安排专车接送更为省事、省心,但我们受文化出海启发,认为这是一次向老外宣传中国最好的机会。于是,我力排众议,多花了钱,多配了人,从浦东机场到虹桥枢纽,特意带老外们乘高铁到宁波,目的就是能让老外们感受到中国速度和中国发展!
300多位客户,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得知在杭州亚运会上,音王为80%的亚运新建场馆提供了音视频设备安装、技术支持和调试等服务。但是对于中国的印象,依然是“神秘的东方大国”。他们之前从没有想过中国高铁可以这么便捷、快速,对我们国家的高铁技术赞叹不已。
亲眼见证、亲身经历,通过此次35年企业庆典的传播,他们说:此前参加过世界各地很多活动,但这次企业庆典很不一样,令人印象深刻,文化味十足。
也有人说:再次见到中国,对中国越来越有信心、对音王越来越有期待。
去年大庆期间,音王新签各国订单3000万元。
对音王来说,“文化出海”从来不是被动答题。
去年12月,音王成功克服了将陶瓷与音箱结合的技术难题,并以“世界和平瓶”为灵感,设计制造了全球首创的青花瓷艺术蓝牙音箱。
这款音箱被赠予了公司重要客户约几百人次,著名日本公司BMB INTERNATIONAL CORP、意大利公司Quik lok、美国公司Gator cases 董事长都对这个极富东方魅力的艺术音响称赞有加,“青花瓷”里传出的民族音乐已经从中国飘扬到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灯光下,那些瓷瓶温润柔美,又风骨凛然。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骄傲,而我们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也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最终将融入文化长河,流淌向未来。
图为音王集团航拍。吴冠夏摄
记者手记:
从“气质”里,辨认一家中国企业
掩卷覃思,世界经济大潮中,如何辨认出一家中国企业?
公司规模、产业结构、研发指数、国际化程度,诸如此类的维度,若取其一,都未必精准。因为大概率能找到相似的面孔。要回到源头,找找答案。
先秦时期,《论语·子路》中记录下孔子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观察:“君子和而不同”。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充满“和”“合”智慧的哲学,竟激荡起颇具现实感的回响——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的当下,只有透过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精准定位、描摹一家中国企业内在的面貌与品格。
采访时,王祥贵反复提到2008年的那个午后:他第一次来到卡迪克总部,英国贝德福德郡的卢顿镇。
当着40多名卡迪克员工的面,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企业家,以“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内核“约法三章”:保品牌、保员工、保运营。这在他们已知的国际收购中,几乎“不可想象”。
那一刻,雨后初霁,小镇如画。
文化的魅力恰在于此。
当中国企业望向更辽阔的世界,文化化为通畅无碍、多元竞争、美人之美的精神;
当中国企业追求更卓越的发展,文化化为博采众长、润物无声、凝心聚力的力量。
它看似柔软,实则牢牢托举着一家企业,乃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