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行:文化“建”村 需要因地制宜的“金点子”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11-18 07:07:00
核心观点
■如今,宁波乡村的发展更加聚焦于挖掘文化的深层底蕴,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村运营的深化
■文化特派员应全面掌握进驻乡村的文化资源状况、居民文化需求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既符合实际又具创意的乡村建设意见
■文化特派员要善于察觉互联网时代的新风向,带领乡村积极拥抱新时代下新的发展样态
■村民不仅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与保护之中,才是形成乡村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主任、“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吴立行。(吴冠夏 摄)
今年6月,宁波首批156名省、市、区(县、市)三级文化特派员进驻各派驻点,通过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打造等途径,以自身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上周,宁波市文化特派员项目展演和赋能活动举行。百余名文化特派员齐聚一堂,以展演的形式汇报他们近半年来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活动中,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主任、“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吴立行作为特邀嘉宾,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各地开展艺术乡村建设的经验。
多年来,吴立行秉持艺术赋能乡村的社会设计理念,关注乡村的人、文、地、产、景五大板块,深入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进行调研与驻村,并设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方案,为各地乡村打造专属“文化名片”。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乡村文化的专家,吴立行对乡村建设有什么看法?活动结束后,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吴立行此前在宁海县骆家坑村开展艺术乡建。(受访者供图)
A
宁波的乡村振兴,正在“大变样”
记者:您曾在全国许多乡村开展走访调研,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的乡村发展有哪些共性?宁波的乡村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吴立行:我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全国的乡村发展状况,但可以大致将其分成两类——相对发达地区的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
以宁波为例,发达地区的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个振兴”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当前的建设重心则聚焦于两大方面:首先是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下的组织振兴,其次是侧重于满足村民基本物质需求的产业振兴。
宁波乡村的发展现状,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深入剖析。
横向比较而言,宁波是乡村建设的“探索者”。这些年来,宁波的乡村建设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实践到打造示范、总结经验的过程。纵向观察,宁波的乡村发展正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这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发展内涵。以往,乡村振兴的焦点多集中于环境美化,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乡村振兴更加聚焦于挖掘文化的深层底蕴,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村运营的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运营如今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政府行为,而是转变为政府主导下通过选拔专业团队开展乡村建设的集体行动。过去,人们往往仅以乡村的外观是否美丽来评判其发展程度,而现今,文化与产业的价值已成为村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将文化发展与乡村运营紧密结合,从现有设施中挖掘新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
此外,乡村策划与设计理念也经历了转变。以往为美化乡村而设计的方案,更多聚焦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如文化礼堂、公园和露营地的打造。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庭院经济的发展,即开发村民的私人空间与家庭空间,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像宁海、奉化等地部分村庄实施的抱团联营、乡村振兴带等发展模式,也一定会越来越普遍。
市级文化特派员陈晟组织暑期美术公益课程。(张露 摄)
B
既要深入调研,也要开拓思路
记者:长久以来,您开展了许多文化赋能乡村的相关工作。从您的角度来看,文化特派员的工作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吴立行:文化特派员是当前阶段富有潜力的乡村振兴抓手,能够结合其自身多样的文化特长推动“文化建村”,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产业的共同繁荣。
今年4月30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每名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两年,每年要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要赴基层指导服务一次。这一规定凸显了对文化特派员“懂乡村所需,做乡村所求”的工作要求。
在我看来,文化特派员的首要任务是深度调研服务的乡村,全面掌握当地的文化资源状况、居民文化需求及面临的挑战。唯有深刻洞察乡村实际,方能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创意的文化振兴策略,方能依据各村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村民兴趣,打造多样化的地方发展模式,避免陷入“一刀切”“套模板”等发展陷阱。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认乡村振兴的发力方向至关重要。文化特派员要善于发掘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地理资源等条件,并通过现代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在这方面,宁波市首批文化特派员近半年来已经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实践。
例如,在“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乡——海曙区洞桥镇前王村,市级文化特派员陆晓莉把夏令营办在村里,并将顾方舟的故事融入情景舞台剧里,有效传递了前王村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热情。在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市级文化特派员陈晟基于当地已有的建筑和产业基础打造的“艺创鞍山·人文乡野”,成为宁波市有名的乡村建设案例。
此外,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的手段有很多,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思路不妨更“大胆”一些。制作乡村文化宣传片,活用文化礼堂、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乡村文化阵地,进一步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文化特派员要善于察觉互联网时代的新风向,带领乡村积极拥抱新时代下新的发展样态,以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帮扶和文旅融合,用乡村“共美”推动乡村“共富”。
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莉娜在鄞州区走马塘村组织箜篌音乐快闪。(许天长 摄)
C
乡村振兴,让村民成为“主力军”
记者:您曾多次提到,村民是文化赋能乡村过程中的“主力军”。能否请您展开讲讲,村民之于发展乡村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何处?
吴立行:村民不仅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他们对乡村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情的了解也最为深刻。因此,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与保护之中,是发展乡村文化的核心所在。
反之,若村民在此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主体意识,仅凭外来力量的推动,便难以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故而,文化特派员在执行文化项目时,需深入村民生活,挖掘细节,让群众当“主角”、做“民”星。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万剑为例,作为宁波市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她进驻余姚市泗门镇万圣村——一个以中华鲟保护和渔业文化著称的村庄。她带领团队深入村民家中,拍摄微电影、地方宣传片,让村民当“主角”,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目前,万圣村已构建起集渔村庭院美化、新农人微视频拍摄、海洋非遗建设、“万圣鲟宝”文化发展、“万圣渔韵”文创开发于一体的乡村发展框架,村庄建设体系、运转模式和推进路径已经基本成形。在此过程中,文化特派员发挥了启发、辅助和赋能村民的重要作用。
需注意的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并非一个短期目标,而是长期、动态且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实现村民的自主运转是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文化特派员不能仅单向输出,而应注重培养当地的文化骨干和志愿者队伍;针对具有戏曲、手工艺等文艺特长,有潜力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村民,应为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同时,对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文化特派员更应积极引导其投入当地建设。
北仑区大碶街道周隘陈村的经验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示。此前,当地村民有开设西餐厅的意愿,省级文化特派员沈苏杭、黄彦便为村民牵线搭桥,让他们前往西餐行业生态成熟的丽水市青田县学习取经。在“山”与“海”的交融中,在周隘陈村村民的创业热情下,文化特派员成功推动了当地微业态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特派员应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和市场营销指导,培养他们的营销能力和市场敏感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基于对乡村实际情况的深刻认知,文化特派员应运用完善的培训体系赋能村民的创业能力,避免当地特色产业出现“一时热,落幕快”的情况。只有让当地村民成为有想法、有能力的创业家,才能实现“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美好愿景,进而促进精神共富,推动乡村振兴。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王佳辉 顾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