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兴:泥火人生 只为这一眼“千峰翠色”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5-15 07:09:00
人物名片
徐朝兴,宁波市文艺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徐朝兴接受记者采访。(吴冠夏 摄)
核心观点
-作为手艺人,“执着”和“坚守”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关键。选择了青瓷制作这份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作品需要创新才有生命力,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龙泉青瓷,都要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色。年轻人创新不能把路走偏,脱离传统的创新难以长久,一定要把握好创新与传承的度
-龙泉青瓷养育了我,我的一生是为龙泉青瓷,也是为越窑青瓷
哥弟混合三环瓶。
经年累月与瓷泥、刻刀相伴,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的指纹早已被磨平。这双手在泥胎上雕琢出万千精妙纹样,让泥土在窑火中涅槃成温润如玉的青瓷,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
5月9日下午,在宁波市青少年宫新城活动中心举办的2025年第三场“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中,徐朝兴以其六十余载的从艺积淀,为260余名来自青瓷行业、教育界、文艺界的听众,尤其是150余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学生,展开了一幅青瓷文化的壮阔画卷。
如何实现从贫寒学徒到业界泰斗的人生蜕变?如何看待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激烈碰撞?如何开展文化传承使命下的创新探索?徐朝兴在专访中深刻诠释了青瓷艺术的精神内核,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之道与发展方向。
中美友好玲珑灯。
泥火人生:从学徒到巨匠的淬炼之路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青瓷制作之路,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徐朝兴:1956年,13岁小学毕业的我因家庭困难,想学门手艺谋生。家人给了7块钱、一条棉被和一条草席,连枕头都没有,我跟着父亲走了80多里路去龙泉瓷厂当学徒。当时厂领导觉得我年龄太小想拒绝,因为我玩泥巴时像模像样地做了一些小东西,才破例收下我这个身高不到1.3米的小学徒。1958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原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龙泉青瓷试制组,我从五十几名学徒中被选拔出来进入该组,是8名技工中年龄最小的。那时众多专家学者到龙泉进行考古发掘,我才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多珍贵,决心好好学习。
我的从艺道路非常坎坷,经受了很多磨难,其中的甜酸苦辣一言难尽。1979年9月,我突然被叫去龙泉县城(现龙泉市)开会,当时我忐忑不安,以为犯了什么错误,结果却是被任命为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所长,连跳六级。此前我一直默默将设计图纸转化为立体作品,甘当无名英雄。这次任命彻底改变了我的政治命运和艺术生命,也让我坚定了将青瓷作为一生事业的决心。
记者:您多次参与重大国礼制作,1982年制作的《52公分迎宾大挂盘》获得诸多荣誉,参与这些项目有怎样的感受?
徐朝兴:1980年,厂里决定要超越以往陶瓷评比的历史水平,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我担任组长。我趴在地上画图纸,带领团队经过几十次反复实验,最终成功烧制出《52公分迎宾大挂盘》。当时压力很大,因为浙江省在第一届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中被“剃了光头”,省里给我们下了死命令,第二届必须为浙江争气。我们不负众望,在第二届评比中一举拿下7个奖项,我设计的挂盘在一等奖中总分第一。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团队努力的成果,让我深刻体会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能为青瓷工艺的发展贡献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
青釉五管瓶。
青韵传承:传统与创新的匠心思辨
记者:支撑您成长为业界泰斗的关键是什么?在您看来,龙泉青瓷如何继承和发展越窑青瓷的精髓?
徐朝兴:作为手艺人,“执着”和“坚守”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关键。选择了青瓷制作这份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越窑青瓷是“青瓷之母”,历史比龙泉青瓷更悠久,但龙泉青瓷的恢复比越窑青瓷要早一点。2007年我当选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后,意识到不仅要发展龙泉青瓷,也要关注浙江其他窑口。龙泉青瓷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越窑青瓷的一些工艺基础和审美理念,同时在釉色上发展出梅子青与粉青等独特色泽,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实现了对越窑青瓷精髓的传承与创新。
记者:越窑青瓷和龙泉青瓷在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青瓷传承中该如何创新?
徐朝兴:虽然同属青瓷系列,但两者在釉色上有所区别。越窑青瓷颜色青中带黄,龙泉青瓷的梅子青与粉青更加温润纯净,在装饰和造型方面也各有特色。不过,它们都不依赖彩绘工艺,而是更注重釉色和造型本身的美感,这是相似的文化基因。
青瓷传承中的创新,绝不能脱离根基。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我担心创新之路走偏。国际上一些陶艺文化根基与中国不同,不能盲目移植。以我的《青瓷云凤组合餐具》为例,组合摆放的餐具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既保留了青瓷传统工艺和韵味,又在造型上进行创新,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这才是基于传承的有效创新。作品需要创新才有生命力,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龙泉青瓷,都要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色。脱离传统的创新难以长久,一定要把握好创新与传承的度。
青釉跳刀纹菱口碗。
薪火相传:文化使命下的守业与开拓
记者:您作为宁波市文艺大师,如何评价近年来越窑青瓷的发展?
徐朝兴:自2017年获评首批宁波市文艺大师,8年来,我常到宁波讲课,带学生交流。一方面因为我是余姚女婿,有家乡情怀;另一方面,作为行业协会会长和文艺大师,我有责任推动越窑青瓷的发展。这几年,宁波开始重视文化挖掘,在越窑青瓷发展上有不少举措。
说到越窑发展,不能不提及我的弟子施珍。2010年,我亲手点燃了她复烧越窑的第一窑窑火,并看着她一步步成长。今年3月,她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也是对越窑青瓷技艺传承的重大突破。我希望她能继续坚守传统,在创新中让越窑青瓷焕发新的生机。
徐朝兴在“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上演示跳刀技艺。(唐严 摄)
记者:宁波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在越窑青瓷发展中体现?怎样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青瓷文化?
徐朝兴:以前,宁波经济发展得好,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越窑青瓷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小。现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深挖文化根基。宁波的海洋文化、商帮文化等地域特色,未来可以赋予越窑青瓷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在设计理念、市场推广等方面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
对于青少年群体,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博物馆参观,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多开展大师进校园、陶艺创作评比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越窑青瓷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记者:您如何看待青瓷文化传播的意义?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徐朝兴:青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青瓷文化,既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它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现在83岁了,只要身体允许,还会常来宁波。我有一句口头禅:龙泉青瓷养育了我,我的一生是为龙泉青瓷,也是为越窑青瓷。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周晓思
选用的徐朝兴瓷器代表作图片由徐朝兴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