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迈向“音乐之城” 需要扛鼎之作
中国宁波网    2025年08月05日 07:32

人物名片

叶小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当代音乐领域的领军人。

曾获众多国内外奖项和荣誉,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音乐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一等奖、2012年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作曲家大奖、2013年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美国音乐学院的“路易斯·兰”奖、“哈沃德·汉森”奖等。

核心观点

■宁波传统音乐底蕴深厚,更需要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建议系统创作城市主题歌曲、旋律

■好的音乐作品需经人民、专家、市场检验。人民性是“生命线”。真正有叙事力的作品应先贴近大众“下里巴人”,再沉淀升华为“阳春白雪”

■宁波迈向“音乐之城”,需以“全局眼光”统筹。启动大型创作要靠“顶尖智库”护航,经充分论证、调研,找准核心。需精准识别人才,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随着宁波在推动音乐制造业升级、打造音乐演出演艺高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音乐宁波”也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张重要“名片”。

7月24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九届三次理事会召开,众多中国音乐界顶尖人物齐聚宁波。其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作为“宁波文艺大师”,和宁波有着独特的缘分。

叶小钢在肯定宁波深厚传统音乐底蕴和城市活力的同时,更以音乐创作者和行业领导者的双重眼光,对宁波迈向“音乐之城”的路径提出建议。

A

宁波需要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

记者:您作为“宁波文艺大师”,一直对宁波文艺事业保持关注,特别是在宁波音乐人才的培养、如何用音乐讲好宁波故事等方面,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您的观察和见解吗?

叶小钢:很荣幸能够成为“宁波文艺大师”的一员。我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弄堂里一起生活的邻居有很多是宁波人,所以应该说与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宁波传统音乐底蕴深厚,像宁波滩簧、婉转的民间小调,还有四明山一带饱含生活气息的民俗民谣,我都比较熟悉。在持续关注宁波文艺事业的过程中,我也留意到,当下宁波音乐领域虽不乏佳作,但缺乏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持久生命力的原创大型剧目或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不能是“口号式”的应时之作,也不该为了某场重大活动仓促而就,而是实打实的、润物细无声的、发自内心的、沁人肺腑的,对宁波这个地区的感悟。

实际上,宁波可供“描绘”的人文景观很多,比方说天一阁、老外滩、四明山、跨海大桥……它们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都是宁波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在歌曲创作方面,我知道宁波籍音乐人曾创作出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但一座城市需要的不只是单首佳作,歌曲数量本身也是质量的一种保证。这些歌曲应涵盖宁波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样既能增加歌曲“唱红”的整体概率,也能有效降低“只押一首”所带来的风险。

我深耕音乐创作多年,有很多创作经验。我希望能更好地履行宁波市文化顾问、文艺大师的职责,在推出音乐作品方面,协助宁波打磨出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助力音乐人才成长,用音乐讲好宁波故事。

叶小钢在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中开讲。(戚颢 摄)

B

好作品,是从“下里巴人”逐渐沉淀为“阳春白雪”

记者:您一直很看重用音乐作品“讲故事”的方式和能力。那您觉得怎样的音乐作品,是有叙事能力且紧扣时代主题的好作品?

叶小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这其实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部文艺作品需要接受人民性、艺术性、市场性三个维度的考验。

其中,“人民性”是创作的生命线。因为作品的好坏,和人民大众的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审美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更期待通过网络等传播介质,接触到能传递文化价值、契合世界观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创作必须紧扣“人民性”。

从“市场性”的角度来看,作品好不好,要看票房、口碑与传播广度这些衡量作品市场性的重要指标。这既是对有关决策部门的提醒,也是给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启示。实践证明,契合大众需求的作品,往往比那些重金打造却曲高和寡的创作更具实际价值和说服力。

所以,真正有叙事能力的作品,应当先“充分走向人民”,才能做到“雅俗共赏”。在保证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不忽视大众的接受度,先做到“下里巴人”的贴近性,在传播中自然沉淀升华,最终达到“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实现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

叶小钢在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开讲。

C

“押宝”作品固然重要

但更需要全局眼光

记者:如果从行业领导者的角度,为了“成就”这样一部作品,宁波应该如何谋划这盘“大棋”,更精准有效地向“音乐之城”发展?

叶小钢:要迈向“音乐之城”,“押宝”作品固然重要,但也更需要全局眼光的统筹考量,这需要一系列务实行动来支撑。

比如说,启动大型创作项目,首先得有“顶尖智库”护航。先广泛征询真正的专家意见,听听顶尖人才的看法,充分的论证和调研至关重要。只有抓住了点,抓住了线,找准创作的核心与脉络,才能事半功倍,避免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却做了无用功,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在人才发掘和项目扶持上,一定要用对人。精准识别有潜力的创作者,无论是资深艺术家还是新锐力量都不能忽视。只有选对了人,才能把创作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为优质作品的诞生奠定人才基础。比如借“宁波文艺大师”力量,转化为推动本土原创作品产出的动力。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张芯蕊 廖惠兰

叶小钢:迈向“音乐之城” 需要扛鼎之作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05 07:32:00

人物名片

叶小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当代音乐领域的领军人。

曾获众多国内外奖项和荣誉,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音乐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一等奖、2012年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作曲家大奖、2013年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美国音乐学院的“路易斯·兰”奖、“哈沃德·汉森”奖等。

核心观点

■宁波传统音乐底蕴深厚,更需要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建议系统创作城市主题歌曲、旋律

■好的音乐作品需经人民、专家、市场检验。人民性是“生命线”。真正有叙事力的作品应先贴近大众“下里巴人”,再沉淀升华为“阳春白雪”

■宁波迈向“音乐之城”,需以“全局眼光”统筹。启动大型创作要靠“顶尖智库”护航,经充分论证、调研,找准核心。需精准识别人才,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随着宁波在推动音乐制造业升级、打造音乐演出演艺高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音乐宁波”也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张重要“名片”。

7月24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九届三次理事会召开,众多中国音乐界顶尖人物齐聚宁波。其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作为“宁波文艺大师”,和宁波有着独特的缘分。

叶小钢在肯定宁波深厚传统音乐底蕴和城市活力的同时,更以音乐创作者和行业领导者的双重眼光,对宁波迈向“音乐之城”的路径提出建议。

A

宁波需要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

记者:您作为“宁波文艺大师”,一直对宁波文艺事业保持关注,特别是在宁波音乐人才的培养、如何用音乐讲好宁波故事等方面,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您的观察和见解吗?

叶小钢:很荣幸能够成为“宁波文艺大师”的一员。我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弄堂里一起生活的邻居有很多是宁波人,所以应该说与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宁波传统音乐底蕴深厚,像宁波滩簧、婉转的民间小调,还有四明山一带饱含生活气息的民俗民谣,我都比较熟悉。在持续关注宁波文艺事业的过程中,我也留意到,当下宁波音乐领域虽不乏佳作,但缺乏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持久生命力的原创大型剧目或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不能是“口号式”的应时之作,也不该为了某场重大活动仓促而就,而是实打实的、润物细无声的、发自内心的、沁人肺腑的,对宁波这个地区的感悟。

实际上,宁波可供“描绘”的人文景观很多,比方说天一阁、老外滩、四明山、跨海大桥……它们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都是宁波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在歌曲创作方面,我知道宁波籍音乐人曾创作出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但一座城市需要的不只是单首佳作,歌曲数量本身也是质量的一种保证。这些歌曲应涵盖宁波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样既能增加歌曲“唱红”的整体概率,也能有效降低“只押一首”所带来的风险。

我深耕音乐创作多年,有很多创作经验。我希望能更好地履行宁波市文化顾问、文艺大师的职责,在推出音乐作品方面,协助宁波打磨出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扛鼎之作,助力音乐人才成长,用音乐讲好宁波故事。

叶小钢在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中开讲。(戚颢 摄)

B

好作品,是从“下里巴人”逐渐沉淀为“阳春白雪”

记者:您一直很看重用音乐作品“讲故事”的方式和能力。那您觉得怎样的音乐作品,是有叙事能力且紧扣时代主题的好作品?

叶小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这其实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部文艺作品需要接受人民性、艺术性、市场性三个维度的考验。

其中,“人民性”是创作的生命线。因为作品的好坏,和人民大众的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审美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更期待通过网络等传播介质,接触到能传递文化价值、契合世界观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创作必须紧扣“人民性”。

从“市场性”的角度来看,作品好不好,要看票房、口碑与传播广度这些衡量作品市场性的重要指标。这既是对有关决策部门的提醒,也是给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启示。实践证明,契合大众需求的作品,往往比那些重金打造却曲高和寡的创作更具实际价值和说服力。

所以,真正有叙事能力的作品,应当先“充分走向人民”,才能做到“雅俗共赏”。在保证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不忽视大众的接受度,先做到“下里巴人”的贴近性,在传播中自然沉淀升华,最终达到“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实现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

叶小钢在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开讲。

C

“押宝”作品固然重要

但更需要全局眼光

记者:如果从行业领导者的角度,为了“成就”这样一部作品,宁波应该如何谋划这盘“大棋”,更精准有效地向“音乐之城”发展?

叶小钢:要迈向“音乐之城”,“押宝”作品固然重要,但也更需要全局眼光的统筹考量,这需要一系列务实行动来支撑。

比如说,启动大型创作项目,首先得有“顶尖智库”护航。先广泛征询真正的专家意见,听听顶尖人才的看法,充分的论证和调研至关重要。只有抓住了点,抓住了线,找准创作的核心与脉络,才能事半功倍,避免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却做了无用功,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在人才发掘和项目扶持上,一定要用对人。精准识别有潜力的创作者,无论是资深艺术家还是新锐力量都不能忽视。只有选对了人,才能把创作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为优质作品的诞生奠定人才基础。比如借“宁波文艺大师”力量,转化为推动本土原创作品产出的动力。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张芯蕊 廖惠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