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军:资本赋能产业升级 宁波应“双管齐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20 06:40:00
赵锡军。(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
核心观点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越多、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越多,获得的资源也越多,越能支持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进入新发展阶段,宁波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上走在前列
-提升原创能力和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宁波应“双管齐下”
-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或培育新产业时,要有前瞻性
-我们需要投资家来充当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桥梁”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企业供图)
资本市场,活水涌动。
近日,随着不同企业在港交所鸣锣上市,宁波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2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资本市场“宁波板块”正稳健前行。
上市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在资本市场愈发清晰的“科技叙事”逻辑之下,如何借助资本赋能宁波产业的转型升级?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进行了专访。
企业上市与经济发展是良性循环
记者:上市是众多创业公司的理想,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
赵锡军: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筹集到资源,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来看,能从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具有了社会价值。
企业通过上市,也能够增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公司治理、研发、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果获得较高估值,意味着市场不仅看好你的现在,更看好你的未来。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无论是上市还是其他融资方式,企业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审批与认证流程,通过多方面评价来满足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的要求。考验和筛选的过程,亦迫使企业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因此,经过上市环节筛选的企业,满足了更多且更高的要求。很多未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在上市公司里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同时,上市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和消费者,还要对投资者负责、回应市场期待,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记者:上市企业的数量,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锡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往往就越多,整体质量也越高。
上市公司往往在某些领域拥有核心产品或技术,如很多科技类上市企业靠的就是“硬实力”。如果一个地区这类企业数量较多,获得更多的资源后投入研发,未来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的产品越多,市场也越广。所以,一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除了代表目前经济水平较高,也意味着该地区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另外,上市公司对地方的就业、税收、收入也有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越多、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越多,获得的资源也越多,越能支持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上市公司舜宇光学生产场景。(徐能 摄)
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和研发
记者:最近宁波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0家,对此您如何看?
赵锡军:宁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本身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目前宁波境内外上市公司已经有150家,这意味着宁波充分跟上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也享受到了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
越是经济发达,越能接纳创新、拥抱新事物,而越开放,经济就越发达。
宁波有27家企业在境外上市,这不仅体现上市公司结构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宁波经济的开放程度、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进入新发展阶段,宁波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上走在前列。同时,培育和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和研发,为宁波的发展积累技术储备、夯实基础。
记者:宁波制造业基础雄厚,同时也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自身的经济、产业特点,宁波如何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
赵锡军:科技进步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依靠该地区自身的研发能力推出创新成果,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涌现新的企业、开辟新的赛道;另一方面,本地不一定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但传统产业基础扎实,这时候的关键不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而是要思考如何借助其他行业的新技术、新思路去赋能传统产业,推动质量、产能和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原创能力和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者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宁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双管齐下:有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方面,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做得好的方面,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升竞争力。
如何“取长补短”?资本市场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可以通过并购的手段。举例来说,其他地区的企业正好研发出我们升级换代所需要的技术,就可以通过并购引进来。目前国家也出台了支持科技并购的政策,比如“并购六条”,可以充分利用政策的红利。
记者:作为改革前沿,2021年宁波获批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如何看待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作用?
赵锡军:当前资本市场建设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作为枢纽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其服务方式与形态聚焦“全链条服务”,覆盖了企业早期风险投资到上市后再融资的全过程。
企业在未上市阶段也有融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资本市场的前端。
企业一步步进阶,从早期风险投资,到进入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融资,再到上市,然后通过再融资、增发、配股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这就是全链条的过程。
因此,区域性股权市场是服务本地企业的重要平台,也是全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对培育当地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可以把上市比作“高考”,它的筛选标准更为严格;而企业上市之前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交易,则类似“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这一平台与正式交易所存在差异,虽然挂牌企业的审核要求不如上市严格,但在投资者选择、监管机制、投融资规则等方面也须专业,才能切实服务好平台内的挂牌公司,助力其成长和发展。
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资料图)。(严龙摄)
让投资家来充当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桥梁”
记者:近来,宁波落地一批AIC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集群等,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您认为要如何推动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科技产业创新?
赵锡军:核心有两点。首先,要有对风险的容忍度。基金投向的并非成熟的企业,它的技术、产品、市场都不稳定,能否承担失败的风险、容忍较高的波动性?这在投资之前需要考虑清楚。其次,投资基金的考核评价机制,需要更有针对性。鉴于投资的对象非常特殊,短期内不一定有很高的收益与回报,还要承担较大的风险,针对它们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显然需要有所区别。
对于成熟的企业,可以设置年度利润目标、最低盈利要求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但对于发展早期的创新型企业,技术成熟、产品转化、市场销售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类投资对象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更加匹配其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考核不见得要用严格的量化指标,周期也应该放得更长,要理解技术从研发、成熟、产品化到销售全过程的周期规律,判断企业是否在按照规律发展,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
所谓“耐心资本”,要看其能否承担更长的投资周期。一个项目从开始投入到出成果,它的时间周期可能是比较长的,以年为计,例如药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销售,大概要七年。同时,在面临市场波动、前期失败、长时间没有成果的时候,资本要能够经得起折腾,而不是碰到风吹草动就打“退堂鼓”。
这份耐心,来自负责投资的基金管理者。他们需要具有专业的能力,熟悉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从技术到产业化、面向市场的规律与周期。
记者:宁波正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加快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助力作用,下一步如何突破?
赵锡军:科技发展的领域越来越丰富多元,前几年大家特别关注新能源、新材料,各地都在搞,竞争激烈,甚至出现“内卷”。
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或培育新产业时,一定要有前瞻性,而不是盯着大家扎堆在做的东西,这时候再进场已经晚了。
现在热门的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真正落地的并不多。技术从理论走向应用,逐渐成熟,但在尚未形成很好的落地产品和大规模市场的时候,就是一个机会。我们要思考AI之类的技术,能用在哪些方面、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怎样的改造和赋能。准确判断和分析之后,再制定可落实的规划或机制。
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有对技术发展的前瞻性,了解技术发展的方向及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的可能性,这才是技术真正的前景。还要考虑投资规律,一项技术即使能做出产品,如果成本太高、市场太小,无法形成覆盖成本的商业模式,那投资也是不可持续的。
通常具有理工科背景又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已经具备从事上述工作的基础能力。但有了基础,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锻炼以掌握核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投资家来充当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桥梁”。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金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