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市市长毛光烈作政府工作报告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3-26 09:31:05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认真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方案,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超额完成粘土砖瓦窑和小火电机组关停任务,309个节能改造项目顺利实施,35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下降。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14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新增火电锅炉脱硫设施20套,北仑电厂脱硫工程提前完成。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7%和15%。

  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向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档案史志等事业健康发展,5件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3个节目获全国“群星奖”,“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提前实现。服务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以企业高级经管人才和在职员工中高级技工证书培训为重点的转型发展人才教育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在甬高校博士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大中专学生生活困难补助启动实施。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展开,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加紧推进,121家乡镇卫生院第一轮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000张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人才6万余人。统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城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深入人心,第十五届市运会成功举行。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新模式,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区直选工作全面铺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不断改善,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0%、4.2%和2.6%。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切实加强,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社会稳定有序,群众社区和谐满意率达到93.8%。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关系融洽和谐,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07元和10051元,分别增长13.4%和13.6%。各级财政更多地向社会事业和民生倾斜,环保、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支出分别增长36.5%、25.9%、23.7%和73.1%。出台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27.2万人、24.6万人、15.3万人、43.3万人和38.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180元,城镇职工最低工资、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新增就业岗位13.1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高度重视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工作,全面落实各项调控和扶持政策,尽最大努力保障粮、油、肉等重点商品的市场供给,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价格补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9%,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8个和0.3个百分点。深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修订实施市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廉租房管理等政策意见,推出经济适用房2500多套,完成老小区整治86万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663件、政协提案617件。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沟通联系继续加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推进。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向市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5件,清理政府规章462件。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有序推开,全市网上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政务公开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全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采购领域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逐步推广。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一年,是完善优化工作布局的一年,是社会和谐建设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前段时期,我市还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积极应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夺取了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驻甬部队、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宁波发展的建设者和创业者,向一切支持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推进开放创新的任务比较艰巨,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较大,要素供给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凸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高中级技工缺乏,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够协调,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不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年初预期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亟需加快,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行政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廉洁从政工作还需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2008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同时,今年也是宁波计划单列全面实施20周年和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之年,是第二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参评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纵观国内外形势,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但挑战也大于往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增长动力更趋多元化,国际投资并购更加活跃,国际协调合作对话进一步深化。国内经济发展支撑依然强劲,党的十七大为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奥运会的召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都将成为我市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增大,石油矿产和粮食价格总体持续走高,汇率调整影响加深,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贯彻中央“两防”要求、落实宏观调控任务更加艰巨,资源要素环境成本的多种“倒逼”机制进一步显现,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更加紧迫。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早作研究和准备,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奋力推向前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不断促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8%。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确保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充分认识当前经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既要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又要妥善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防止出现大的起落。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来抓,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量、速度、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第二,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改革开放30周年、宁波计划单列全面实施20周年为新起点,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化改革开放内涵,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改革和开放,着力构建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当前节能减排基础尚不牢固、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现状,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各项措施的力度,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第四,着力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改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条件,在共建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主动应对市场物价问题,积极保障市场供给,努力保持物价稳定,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五,着力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围绕市委提出的“狠抓落实之年”和“创新突破之年”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狠抓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和服务,积极构建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努力营造实干高效、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着重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坚持城乡联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农业现代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流通调控能力。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牧、渔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构建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农机等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加快农村小流域整治和水库海塘修复加固步伐,全面完成甬新河工程。继续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完善农业保障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新社区。认真做好村级换届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立足互利共赢,因地制宜深化村企结对工作。加快中心镇建设,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推进“百千工程”建设,巩固村庄整治成效。深入实施“千村绿化工程”,全年绿化200个村庄。加快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工程建设,建成40个电气化镇。开展农村宅基地供应和置换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公寓式住房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新农民。全面落实支农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育农民理财意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新型农民的产业工人培训工程,推行以中高级技工证书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探索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培训体系。培育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切实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全年培训农民8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家。

  二、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提升优化的重要作用,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加强服务业平台的策划和设计,加快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各类服务业功能区的集聚发展。大力引进、培育中介等市场机构,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网络、经济鉴证、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临港服务业、会展业和块状特色服务业,优化发展城乡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视商贸和旅游等集散中心建设。努力形成以国际贸易为龙头,现代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服务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为引领,商贸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动成长,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块状经济活力。积极发展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环保医疗、修造船等十大成套机械制造业,加快镇海炼化100万吨大乙烯、宁波万华二期等项目建设,提升临港工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光电、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集群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3300亿元,新增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优势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项。

  优化投资结构。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改善投资结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制造业和创新研发,投向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坚决拒绝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项目。努力激活民间投资,推动民营资本联盟,增强投资实力。加强银企交流合作,稳妥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做好重大项目的论证、申报、审批等前期服务,提高统筹推进和科学服务水平,切实优化项目建设的整体环境。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三、推进改革创新,大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深化财政、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创新,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推进企业上市与债券融资,努力提高证券期货业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公交、自来水、煤气等领域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优势企业集聚,探索国有股权运作新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更多地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1.4%。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快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提升宁波研发园区的功能,推进工业设计和创意街区、宁波软件产业园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全年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50项,共建研发机构25家。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三大战略,专利授权达到9000件、发明专利达到320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修订30项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各10个。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在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支持创业创新实践,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发挥群众创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创业创新教育培训制度和政府资助资金的使用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着力拓展创业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创造机会均等,形成低门槛、多层次、宽领域的创业格局。落实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四、深化开放战略,继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平台,实现进出口货物贸易、国内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协调发展,精心组织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经贸活动,努力打造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会展名城。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的综合型外贸企业。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扩大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附加值。巩固美、日、欧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完善进口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大力进口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及原辅材料,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视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建立健全产业损害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超过15%。

  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推进招商选资,积极拓展外商投资领域。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优质项目落户。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加强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功能重组,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重点开放区域发展水平。推进区港联动,加快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建设。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

  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互动。以培育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目标,大力引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内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门户城市建设。开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推进境外投资和经贸合作基地建设,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境外矿产和林业、渔业资源。继续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作用,积极推进与港、澳、台经贸合作,加强与新加坡及海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强化城市品牌建设,扩大宁波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做好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对接工作。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港口联盟和无水港建设,完善港口揽货体系,提升“大通关”和电子口岸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山海协作”,促进甬衢资源与产业合作,强化浙东四市合作发展。全年引进内资155亿元以上。

  五、强化区域统筹,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提升”会战攻坚,加快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等十大服务产业功能区块、八大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抓落实、抓创新、抓民生,促进度、促形象、促成果,实现跨越式推进。继续抓好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湾头休闲旅游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等区块的开发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余慈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实施余慈中心城核心区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杭州湾新区建设。完善象山港区域产业准入目录和具体实施细则,深化象山港区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进一步加大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的目标,加快构建开放、优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带头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强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和综合开发,加快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按照合力打通内外筋络的要求,全面推进象山港大桥和连接线工程、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及与舟山的连岛工程建设,确保杭州湾跨海大桥如期通车。优化铁路“南客北货”布局,抓好轨道交通、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和火车北站迁建等项目前期,加快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建设,推进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和北仑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港等规划建设。推进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建设,开辟国际直达航线,新增1—2家基地航空公司,确保空港物流园区一期建成投用。统筹推进城乡供电供气、治污排污、防洪防灾、地下管网等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强化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加强规划的法制化管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市域城镇和村庄体系等区域规划,健全城镇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施景观绿地、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地升级改造工程,规范主要道路街容街景管理,城市核心区50%以上的城中村与城乡接合部基本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环卫保洁、园林养护等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数字城管建设。

  六、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夯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础

  强化节能减排。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考核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的监察、统计和考核体系。发挥市场和价格引导作用,加快制定节能降耗减排的标准和政策。创新“四控”联合的节能减排工作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体系。加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整治和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十大节能技术”、 “333节能行动”和“24·10”减排重点工程,继续做好电厂和热电厂脱硫、脱硝工作,全面完成压缩小火电任务。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可再生资源回收、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推进生态市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强化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更蓝、更绿、更清、更静的生态宁波。积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强环保执法监管,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一批环保型、规模型的畜禽养殖基地。组织实施新一轮生态工程,实行老小区雨污分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公厕建设,加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使用监管,城区餐厨垃圾收运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97%以上。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工作,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强化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控制外来生物的侵入,确保生态安全。完成绿化造林1.8万亩,新建沿海基干林带3000亩。

  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试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加大城市土地储备力度,规范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有序推进土地围垦和整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项目的容积率、产出率。推进东钱湖水厂二期、周公宅水库引水及城市环网、大工业供水等工程,加快北仑岩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和中水回用。完善电力供输网络,推进北仑电厂三期、500KV和22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避峰调度,促进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和有序用电。七、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提升城乡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宁波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品位。全面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背街小巷、老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集中整治,规范治安秩序、市场秩序和用工秩序,扎实推进“文明交通”、 “文明言行”、“文明生活”系列活动,坚决遏制乱停放、乱穿行、乱设摊、强乞讨等现象。拓展街道、非公企业等文明创建领域,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宁海、镇海、鄞州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城区),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国防动员和教育,重视军事设施保护,认真做好征兵和优抚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一批文艺精品,组织承办第四届国际声乐比赛等大型文艺活动,继续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积极推进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书城、宁波帮博物馆、象山影视基地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宁波(鄞州)博物馆。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扎实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政府工作报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等产业竞争力。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品牌体育赛事,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精心组织奥运火炬接力活动。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