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设立过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这个机构存在了6年,主要从事长三角区域的规划和发展。当时宁波市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卢军是宁波方面的联络员。
这个特殊的身份,使卢军得以跳出宁波,从长三角的视野审视宁波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宁波不可谓不重视,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宁波等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到此后计划单列市、较大的市,中央的每一次倾斜政策,宁波几乎都享受了。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当时继大连后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
特别是国务院还成立了宁波开发协调小组,由时任国务委员谷牧亲任组长,当时的国家计委也设立了宁波开发办公室。为一个城市设立如此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宁波的发展似乎有些慢。 “为什么中央给宁波‘吃小灶’,宁波发展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呢?”卢军陷入了沉思。
“无论是对资本还是人才,相比苏州、无锡等城市,宁波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卢军说,从人才引进方面看,当时大概每10个人里面,会有4至5个选择苏州,选择宁波的只有1至2个。招商引资也是如此,外商在宁波、苏州等地转了一圈,大多最后都选择了苏州。
通过对各个城市的研究比较,卢军发现了宁波发展的最大问题———有天时人和却没有地利。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中央已经决定浦东大开发,宁波边缘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接受上海技术、产品、设备等方面的辐射远远比不上长三角很多城市。
能不能拉近宁波和上海的距离,意味着宁波能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后来居上。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在卢军脑海里冒了出来:在杭州湾上建一座连接宁波和上海的大通道。
二
英雄所见略同。建设杭州湾大通道,最初只是一个灵感。无论是政府官员庄晓天,还是学者卢军,一方面因为这个灵感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他们知道,这种灵感在公开之前,需要严谨的论证。
在宁波,卢军开始进行调研。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考察了杭州湾沿岸各个城市,还对比了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发展现状,几易其稿,最后写就了一篇题为《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论文。
这是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 “是下面走隧道,还是上面架桥,论文中没有提出来。”卢军说,那时并没有明确是建跨海大桥还是建海底隧道,只是对建杭州湾大通道进行了一些构思和策划。
199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南京召开了一次经济发展座谈会,参加对象是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地区8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代表。座谈会上,卢军上交了这篇学术论文,并且阐述了宁波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强与上海联系的观点。
两个月后,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有关长三角发展的会议。会后,当时的国家计委形成了《90年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发展总体思路》等规划文件。卢军兴奋地发现,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南北沿海公路主干线的思路,其中南线为上海-宁波-福州-汕头-深圳。
“跨杭州湾两个节点城市是上海和宁波,这一点非常明确。这也给我的想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卢军立即在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开始起草详细方案,并在有关行业杂志上刊发理论文章,以引起各方重视。
尽管当时卢军的想法因为太过超前,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是在杭州湾对岸的上海,庄晓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践着他在宁波的想法。
建设杭州湾大通道,技术上可不可行?庄晓天找到了另一位在上海的宁波老乡———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倪天增。倪天增学的是建筑工程,对家乡宁波的发展也一直非常关注。知道了庄晓天的设想后,倪天增也十分兴奋,马上着手进行技术方面的初步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刚刚拉开序幕。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上海当时正在大手笔地在黄浦江上规划建设跨江大桥。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倪天增认为,建设杭州湾大通道,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综合考虑,桥比隧道更可行。
有了专家的支持,庄晓天底气足了不少,他又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当时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豪, “宁波女婿”李国豪是国际著名桥梁专家,他花了两个星期时间,给了庄晓天一个肯定的答复, “杭州湾上可以架桥,因为杭州湾上真正水深的区域不多,而且风速、气候等都不算太差。”
1994年2月,在宁波市领导召开征求宁波籍人士对家乡建设意见的一次会议上,庄晓天第一次提出了建造跨海大桥的建议。
“当时听到这个建议,大家都觉得很惊讶,我说欧洲的英吉利海峡早就建起了隧道,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庄晓天还向市政府推荐了桥梁专家李国豪。关于建桥资金问题,庄晓天当时正好担任浦发银行董事长,表示可以组织国际银团为工程贷款。
三
在庄晓天、卢军等人不同渠道的奔走呼号下,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想进入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已经明确要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是这个中心的组成部分。在中央宏观决策的大背景下,宁波接轨上海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当时交通部也在研究建设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跨越天堑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同三线上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琼州海峡5个缺口的连接问题。而杭州湾的连接交通是其中需求最迫切的,在经济技术方面也最可行。
1994年春节刚过,宁波市政府与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简称林李公司)签约,委托其编制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宁波杭州湾大通道作规划和设计。
1995年3月到4月,李国豪和林同炎等相继考察杭州湾海域和慈溪滩涂。其间,林李公司杨东援教授专程赴京向交通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协、中美合资华杰工程咨询公司汇报“预可”研究情况,征求意见。
1995年10月31日,李国豪在中国科协北京杭州湾大通道研讨会上,首次提出: “在杭州湾建桥技术上不存在特殊的困难。”
1995年底,林李公司拿出了预可行性方案,提出了四个桥位方案。经过上海、杭州、北京三地共250多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论证,最终“乍浦方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