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在地里采摘特早桔。(沈孙晖 摄)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周武军 沈 波
一个村里居然有110个姓氏,村民来自全国15个省25个县。更有趣的是,全村几乎看不到一堵围墙,家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带着好奇,近日记者走进宁海力洋镇平岩村,了解到这个“移民村”的一些奇闻乐事。
一村“百家姓”来自15省
“三省十八县,共建新家园”。喊着这句嘹亮的口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来到平岩村安家。当时,力洋镇闲置土地较多,有些人土改后“移民”过来从事农业;有些人则是因为家乡土匪多,动荡不安,才迁移过来。
随着“移民”的增多,平岩村村民的原籍渐渐发展到15个省25个县,其中,来自慈溪、余姚的村民最多。现在,平岩村共有750户人家,2163名村民。 因为“移民”众多,全村居然有110个姓氏,几乎把“百家姓”全占了。记者翻阅村民户口簿时,还看到了诸如“宣”、“安”、“阳”、“蒲”等罕见的姓氏。
老一辈“移民”历经艰辛
“平岩塘,十年九年荒,三年两头要倒塘。住住茅草房,脚脚踩在牛角塘……”老村民至今仍记得这首形容当年生活艰苦的歌谣。
今年70岁的三门人应有金曾当了20多年村书记。这位乳名“四妹”的老人当年为了爱情,跟着爱人一家来到了平岩村。“那时,这里大多是盐碱地,我们只能种点黄豆等去换大米。有时台风来袭,海水冲倒泥塘淹进来,家家住的茅草房都浮了起来。所以夏、冬两季,我们都要花一个月时间,天天挖泥加固泥塘,非常辛苦!”
慈溪“移民”过来后,将种棉花的技术带到了平岩村。后来,村民又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种桔子,并特地去黄岩学习种桔技术。大伙的生活开始好转,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出现不少种桔子的“万元户”。今年80岁的黄岩籍村民张普森,当年因亩产万斤桔子上了《浙江日报》,还当选过县人大代表。如今,平岩村已是宁波最大的柑桔基地,有“万亩桔乡”之称。
不见围墙,和谐融洽
记者在村里闲逛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村里几乎看不到一堵围墙,村民走几步路,就能直接到邻居家串门。据说,不建围墙是老一辈留下的风俗。
在该村住了50年的应有金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相处很融洽,治安也很好,以前他们甚至“夜不掩户”。平时,村民们互帮互助,不分彼此:别家收的桔子、棉花没地方存放,就把自家的房间腾出来给他们当仓库。有一次,村民尤福兴家来了客人,他家的桔子地又偏远,邻居就让他到自己地里采几篮桔子送给客人。
因为地里活少,空闲时间多,以前村里麻将风颇盛,有些小两口还为此吵架。从前年起,村里陆续引进了几个服装加工点,许多村民离开麻将桌,走进了工厂。不少双职工家庭因为夫妻俩上班时间错开,现在,许多男人“10点买菜,10点半做饭,11点等老婆下班吃饭”,已成了村里一道有趣的“风景”。去年12月,平岩村被评为宁海县十佳和谐村庄。
编辑: 吴颖纠错:171964650@qq.com